第152章
作者:寻光小筑      更新:2025-10-31 18:14      字数:3160
  对于这点,文薰并不辩驳,她不认为霞章和自己的激进有错。
  因无良政府过于无能,她现在的脾气自然是不好的,可要是郑鸿基愿意再展开说说,她也是能听进去的。
  见文薰拿出耐心平复着心气,且坐得安稳,郑鸿基起身,给她泡了杯凉茶。文薰端着喝了一口,品出来味道不对,开杯一看,茶水表面上飘的竟不是茶叶,而是几朵金灿灿的菊花。
  文薰一时之间觉得好笑又好气,当即卸了力,“先生。”
  郑鸿基笑道:“咱们做先生的,多喝点菊花茶,金银花茶之类,下火有奇效。”
  文薰握着杯子,知道郑先生也是一片好心,慢慢地和缓下表情。
  但聊了没一会儿,文薰还是闹得和他不欢而散。
  等到晚上归家,就在黄包车上,文薰把整件事说给霞章听:
  “总之,我是不认同郑先生的观点的。”
  一个是自己敬重的恩师,一个是关系亲密的妻子,当这样的两个人有了矛盾,霞章第一时间做出了大多数人会做的选择:努力开解,调和两方关系。
  “郑先生的教育理念你难道还不了解吗?他是打定主意要走教育兴国之路了,所以对于学生的发展更加倾向于经济实用。这份实用用具体的例子来说,便是商科从商,工科从工,文科从文。在郑先生的心里,学生获得读书的机会不易,更应该珍惜,更应该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
  他的这句话与郑先生的话倒有异曲同工之妙了。文薰敢呛郑先生,自然也会呛霞章:“什么叫合适的事?”
  霞章解释:“诸如学生就该好好读书之类。”
  文薰讨厌的便是这点,她对自己的情绪半点不加粉饰,“可你知道吗,在我看来,禁锢住学生参与社会大事件的自由,等同于否认他们对社会的作用,这是变相地剥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长久以往,我们还能教出有担当,有志气的爱国青年吗?”
  这是文薰的观点,霞章并不评价,只是再度开口,将郑先生的观念分析给他听:“郑先生是老一辈的人,老一辈的人会天然地以为,天塌下来也应该是他们挡在前面。亦如潘、蔡二位先生的做法,亦如你的做法。”
  “我做什么了?”
  “你安抚巧珍,也不让她在这段时间内上街。”
  文薰脱口而出,“那是因为巧珍还小,她才是个初中生。”
  霞章撅了撅嘴,同时抬眉:“在郑先生等人眼里,我们也是初中生。”
  文薰说不出话来了。
  霞章注意着她的脸色,继续道:“在他们看来,如果青年人赶在中年人之前出头,则代表着中年人的失职。”眼见文薰张口欲言,他赶忙抬高了一些音量,道:“当然,这种自我奉献,带有他们作为长辈的傲慢,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一厢情愿’的出发点,是基于对后辈,对新力量的保护。”
  经过一番思考,文薰又从自己的理论中找到了新的支点,“我自然很感谢先生们的保护,我也知道,郑先生筹备临安大学,能让那么多学生有书可读,十分不易。可正是如此,我们才更应该在乎学生们的思想,因为我们苦心付出的教育,本身就是为了让学生们拥有崭新的未来,从而带动国家的自强。”
  她的话所得越来越顺畅,她甚至举出一个例子,“我高中的时候就在写文章了,以我现在的眼光来看,那时候的想法虽然稚嫩,但也是有那份成熟,才催生出现在的我。”
  霞章虽然不知道文薰高中时到底如何,但他相信她那时的优秀。
  也是他的眼神给予了她力量,让她愿意往下说:“这个社会不仅仅是中年人的社会,也应该是年轻人的社会。如果一直把发言的权力、参与的权力、做决定的权力抓在中年人手中,长此以往,我们会拥有一群什么样的年轻人?会不会是一群没有责任担当,没有思想能力,对待任何事都怀抱着事不关己的心态的怯懦无能之辈?”
  “大家都在求新,我更加觉得,新一代的力量比老一代的力量更重要,如果年轻人长时间在社会中失权,则代表着这个社会不会再有新的进步,这是很可怕的事。霞章,你自己也是年轻人,你甘心于躲在别人的羽翼之下,被人制住咽喉,不得发声吗?”
  霞章从头到尾,都在以认真的态度倾听她的想法。到此一问,他在慎重考虑后点头认同,“朗先生说得十分有理。”
  文薰陡然松了口气。
  她又意识到,这好像是她第一次辩赢他。
  不是诡辩,是她真真正正用道理征服他。
  郭瑞的车拉得又快又稳,说话间,家门尽在咫尺。郭瑞按照习惯,提前放缓脚步,好收力,停车。
  “先生,到了。”
  家门口并未点灯,可月亮是亮的。
  莫霞章伸腿,先行一步跨下车,再伸出手稳稳地扶着文薰下来。
  郭瑞这个时候已经去开门了。
  他熟门熟路地卸了锁,亲眼送文薰和霞章进了屋子,才做罢了。
  走之前他还仔细嘱咐,要这两位先生检查门窗,记得将大门反锁。
  他二人已经打算好了暑假就走,这回事了后,文薰便没让王妈回来。她提前写好书信寄回广陵,朗家老爷太太现在估计已经安排好王妈的晚年。这样一来,他们在府前街的宅子里便没有了人,倒是让郭瑞好生操心。
  也是因为家里没人,霞章回到家之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点燃烛火,再去厨房生煤烧水,方便二人洗漱了。
  文薰抓着霞章的胳膊跟在他身后,跟着他同进同出。她在行走时,嘴里还在不停说道:“我不赞同郑先生的观点,但我也不会去说郑先生的想法是错误的。”
  霞章点着头,明白她的意思:“你二人是于教育理念上存在分歧。”
  郑鸿基认为学生的本职工作便是读好书,上好课,过于参与时政会让他们的求学之心变得浮躁,会让他们分心分神,有损学业。文薰认为学生——尤其是大学生也是社会的一份子,他们有为社会发声的权力,并且他们也该承担起社会的责任。
  不能说这两种观点谁对谁错,因为他二人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做思考。
  当然,无论是郑鸿基还是文薰都不会去做那种因为思想不同,就去互相打压对方的事,霞章本身也不是那样的人。
  如同春秋战国时期有百家思想,当代人无法断定地说法家思想坏,儒家思想好,我们作为后来人也无法肯定地说道家思想好,墨家思想坏。任何思想都只有适合,没有对错。思想的提出,在乎人对社会环境的思考,而只要是思考,就有可取之处。有些思想在当时的时代或许行不通,可经过历史长河,经过更多人的践行实践,子孙后代会发现其中精华。
  将煤生好,预计着水开的时间,霞章又和文薰一起上楼。
  此时这座宅子才完全亮起来。
  他二人不再说话,而是来到自己的桌子前,沉默地提起笔写自己的东西。
  文薰在写的是刚才霞章提到的“教育理念”。
  纵观全世界,关于大学教育提出的概念都没多少年历史,这个时期各位教育职工之间的理念确实是百花齐放,且存在冲突的。
  文薰既然无法认同别人的观点,那她就把自己的观点写下来。
  “观点”一词本就拥有主观性,为了不让自己走进误区,文薰需要将这些思想观点发表,从而获得别人的批评、支持、建议。
  思想是可以互相汲取优点获得进步的,思想也是可以改变的。
  文薰希望那是向好的地方改变。
  她心中涌着一团火,支撑着她奋笔疾书,不知疲累。她专心致志,连霞章什么时候来到她的身边都未觉察。
  反而还差点吓了她一跳。
  “你写了什么,怎么这么快就写完了?”她问。
  霞章看着她笑得温柔:“是我怀念董协礼先生的散文,因为早就有腹稿了,所以一气呵成。”
  董协礼有多喜欢霞章,霞章就有多尊敬他。想到那位平日不羁,还经常被霞章骂“老封建”的潇洒先生,文薰也是感慨颇多。
  她反握住霞章放在她肩头的手,吟诵典故,用来怀念董先生:“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霞章点了点头,当悲伤过去,萦绕在心头的只有温情。他告诉文薰:“我已经不难过了,这片散文里,写的也是以前读书时和他之间的往事。”
  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位坚贞为国的先生。
  文薰将钢笔盖好,主动申请做第一位观众:“给我看看?”
  霞章用下巴点了点她写到一半的稿纸,“岂不是打搅你了?”
  文薰摇动着他的手臂,“我难道不能歇息不是?”
  霞章没有被她的柔情蛊惑,暂时化作铁石心肠,“倒也不是,只不过现在我更想让你先去洗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