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作者:寻光小筑      更新:2025-10-31 18:14      字数:3182
  郭瑞不怕困难,他就怕没有着落。他主动问:“去南方当然好,可我们哪里有落脚的地方?”
  霞章道:“我有一位表兄在江城任职,我们可以去鄂省,暂时投靠他。”
  文薰立刻明悟:这说的是玄致锦姝一家。
  唐先生忙问:“可靠吗?”
  霞章道:“是我的亲表兄,在金陵政府任职。”
  金陵政府再不要脸,也不能把自己家人抓了交去给日本人吧?
  既然他们能有落脚的地方,唐先生便暂时放下了心。闲话少提,他摇着船,将文薰一家带去了津市。
  28日,大家在津市租界稍作修整。
  此时,北平沦陷的消息已经传来。
  面对国耻,大家的心情都很沉重,可这是提前预料到的事,或许也因为提前伤心过了,大家的反应并没有想象中的悲伤。
  萦绕在众人眼里的只有迷茫。
  文薰在这时担起了鼓舞士气的责任,她拉着宝淑和年年的手说:“孩子们,你们一定要
  记住这个日子,记住七月七日,记住七月二十八日!这是我们身为国人却无法守好国门的耻辱之日,是纪念那些前线奋勇抗战,英勇牺牲的战士的祭典之日,也是我们为之奋斗的原因,是再也不要落后于人的原因!”
  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亡国。
  宝淑含着眼泪大声地喊道:“我不要做亡国奴——”
  心情激荡之后,又缓缓平复下来。文薰借此为大家构建了一条通往南方的逃亡之路,同时也大胆预言:“学校也会搬到南方去,可我们不会一直在南方教学,早晚有一天,我们都能回来的。”
  这是一个美丽的梦,大家却轻而易举地相信了。
  下午,秀英带着孩子,文薰则和郭瑞去了一趟联合银行,仔细将家里的存款装点,又换出来了一些大大小小的金条——这些金条不是拿来用的,而是留在身上做预备,等在半路上遇见土匪,送给他们的“买路钱”。
  无论如何,他们一家人都要平安抵达后方,他们还有责任和义务需要承担。
  而霞章则是紧急回了一趟南开。
  南开大学的校长与主任同样已经离开了学校,霞章找到了留任坚守的学校秘书长屈茂星先生,告知自己一家的行踪。
  屈先生却先告诉他:“你们要去南方的话,也可以先往渝城去。如果津市守不住,那我们的学校大概率是要搬去渝城了。”
  要了解一个国家,首先得了解一个民族。刚好,日本便是这样容易了解的单民族国家。十年前,在日本人最开始进入东北时,南开校长卢允通便以学习为由,前往东北探查,了解过当地的日本人是如何统治,如何治理。回来后,他带领着师生们一起研究日本人对东北人的侵略,并将研究内容写成文章,进行发表。
  日本人大规模侵华之事,卢允通早有预料。
  前些年,卢先生便在渝城购买了土地,建造了南开中学。在他的心里,那儿早就是南开人的后退之地。
  不仅如此,清华、北大两所高校也是预知到日本人的狼子野心,提前在后方留有后手。
  霞章是刚从北平城出来的,他有义务将北平的消息告知屈先生。
  “清华的情况还好,只有部分校舍遭到了轰炸,学校的主任和一些教授应该是和我们同样被安排转移。我从唐先生那里了解到,现在我的两位老师,倪先生和焦先生仍在学校坚守。”
  屈茂星点了点头,同样告诉他:“清华、北大的部分重要教学仪器在上周就被安排上了轮船,运往潭州去了,咱们学校早年也有安排,你不要对这方面担心。”
  他犹豫半晌,又唏嘘道:“咱们南开,大概率是守不住的。”
  “为什么?”
  “日本人在前几天的会议上公开表明,要轰炸南开大学。”
  霞章一听,便是满腔愤恨,“他们凭什么?”
  屈茂星对这个消息想了太多回,他现在已经能做到很冷静地诉说这个消息了,“日本人当着外国记者的面说南开是军事基地,是培养抗日分子的抗日基地。呵,他们做事,向来是想做就做,不能做也要编理由去做的。无论是卢校长对日方的研究,还是咱们学校学生的游行反抗,又或是包括你在内的教授言论,都让日本人恨之入骨。他们的目的便是要让我中华民族成为他们大和民族的顺民。在顺从之前,首先需要消灭的便是思想。他们就是要炸南开,他们说中国所有的大学都是抗日基地,他们不会允许中国人存在大学教育,他们要借此机会给所有中国大学人一个威慑。”
  霞章带着不耻,憎恨,与不屑冷笑道:“他们做梦!”
  “是的,他们在做青天大梦!”
  屈茂星将留校照看的一些人员告诉霞章,同时也告诉他,大家都预留了逃亡之路,请他不比为大家的安全担心。
  日本人要对平津文化界动手,国内各界人士都有鼎力相助,文化的火种,岂是日本人想灭就能灭得掉的?
  霞章回去后,将得来的消息一五一十地告诉给了文薰。
  他们二人加以部分精简,只对兄嫂和孩子们说了部分事实,譬如清华在岳麓山脚下有地,譬如南开又在渝城留有后手。
  这两个消息一确定下来,大家莫名地平静下来。
  至少代表着哪怕是战火燎原,大家也不会放弃教育之道,不会放弃未来。
  大家仍有希望。
  28日晚,文薰和霞章带着家人重新启程,从津市坐船前往冀省沧州。
  深夜,在船舱里睡着的文薰仿然听见有炮火声。她初时还以为是做梦,后来一个激灵惊醒过来。
  宝淑和年年躺在她和秀英的中间熟睡,秀英仍闭着眼未醒。
  “霞章?”她轻声喊了一句,无人应答。
  文薰小心的打开包厢门,来到甲板上,看见郭瑞和霞章正望着远方的火光愣神。
  那里是津市的方向。
  “津市被炸了。”当她说出这个事实的时候,喉咙都有些发干。
  战火在蔓延,行程还在继续。在河上飘了两日,船只靠岸。借着修整的机会,郭瑞下船去买水果,也带来了一份报纸。
  报纸上至今只刊登了北平沦陷的新闻。
  金陵政府仍旧没有表态。
  等到8月4号,文薰他们来到德州,报纸上才刊登南开大学的相关讯息。
  报纸上说,28日深夜至29日凌晨,日军的飞机和大炮对南开大学、南开中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进行了一系列轰炸,南开大学的木斋图书馆被毁,成为废墟。30日,津市沦陷。下午,日本人拉来煤油,木柴在南开纵火。大火烧了一天一夜,偌大的南开由此成了一片焦土。
  霞章紧捏着报纸,俯在桌上,一时泣不成声。
  商务印书馆的惨剧到底在南开大学身上重演。
  如果不抵御外寇,这种惨剧又会在全国何地轮回下去?
  文薰也是一阵流泪,可她到底记挂着霞章的身体,拉着他连声安慰:“没事的,霞章,没关系的。那些书或许在渝城有副本,你也大多都记得是不是?咱们背下来,写下来,咱们还可以重建图书馆。”
  由此,“重建南开图书馆”成了莫霞章毕生的执念。
  第82章 南下
  过了德州,再启程便不能乘船了。
  一家人商量过后,由郭瑞买来了一辆马车代步,决定用这样的方式一路向南。
  接下来的他们要翻山越岭,这一路上除了人祸外,还将面临自然灾害。现在正值夏季,北方少雨,多旱,他们要想躲避野兽,就只能往大路上走。可大路上植被稀少,火辣辣的太阳照下来,可能会很难熬。
  但是文薰仍旧是乐观的。
  “夏天虽然热,可也比冬天好。马车跑起来的时候,咱们还能吹到风;中午到半下午太热,我们也可以找阴凉处避暑;晚上更好,哪怕是在路边睡着,也不用担心着凉。”
  霞章已经跟着她的话开始畅想,秀英见这两个人又开始发痴,便带着孩子直笑:“还是妹子会说话,上下嘴皮子一碰,受苦受难都变成了郊游。”
  文薰说:“嫂子,不苦的,只要咱们一家人能在一块儿,怎么样都不苦。”
  其实大人们都觉得,无论遇到什么事,他们都能扛住,唯独孩子们。
  宝淑还好些。她已经懂事,她以前就受到耳濡目染,从北平逃出来后她又目睹了一切,尤其是霞章因南开被毁的悲恸之情,都给这个女孩留下来深刻的印象。
  十来岁的孩子尚且没办法理解“国家”的概念,她只知道,原本幸福生活的家园没有了,她们之前被迫去往学校地下室躲避空袭,但那至少是在家附近。而现在,她和家人们连学校都不能留了,只能离家远行。
  她缠着文薰问她“国家”的概念,文薰想到了几年前看到的一篇文章,便让宝淑去找霞章,请他一字不差地背给她听。
  中国人对于“国家”的归属,不在于政权,而在于文化与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