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作者:荼靡满手      更新:2025-11-08 16:45      字数:3079
  菜场的人越来越多了,人们看见她盆里的鱼,都好奇地张望着,却没有一个人上来买。
  这是怎么回事呢?
  周晴蹙起了眉头。
  这时候,一个中年妇女,手里拎着一袋子青椒走了过来,看见红盆里的鱼,颇有兴趣地凝视了一会,就转身走了。
  “哎,大婶,您别走,我问您个话!”周晴急忙叫住了她。
  “什么话,你说?”那妇女温和地道。
  “您看我这鱼有问题么?”
  “这鱼挺好的,没问题啊!”大婶有些莫名其妙。
  “那您卖两条回家吃去?”
  “啊!姑娘,你这鱼,是卖的?”
  周晴忙道:“肯定是卖的啊!不然我把鱼放在这里做什么啊?”
  大婶笑道:“你不说,谁知道你是卖鱼的?我们这里从来就没有人卖过鱼,我刚才还以为你是给谁送鱼的,在这里等着人来呢!”
  原来如此!
  周晴不禁拍了拍自己的脑袋!
  大婶走后,她就扯起嗓子叫了起来:“卖鱼啦!新鲜的大鲫鱼!又嫩又滑!”
  几声一叫,果然就来了一个戴着眼镜的中年男人。
  男人蹲下身子,审视了一番红盆里的鱼,然后就问:“这鲫鱼是多少钱一斤?”
  男人的口音透着明显的南方特色,上辈子,周晴有个大学同学就是江苏扬州人,她说话跟眼前这个男人一样。
  看来,这个男人应该是在镇上哪个单位工作的外地人。
  于是她答:“一块钱一斤!”
  男人嗯了一声:“倒是不贵,就是个头不是特别大,给我来四条吧!”
  周晴心里一喜,急忙捞出四条鱼,上秤一秤,三斤四两。
  于是就说:“一共三块四毛钱!”
  男人取出五块钱,递给了她。
  找零之后,周晴笑眯眯地说:“慢走!”
  终于开张了,她的心情特别的好!
  然后,她就开始接着叫卖。
  又叫了几声,果然又来了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少妇。
  这少妇脸上的皮肤很白嫩,长相秀丽,看样子就不像是干农活的。
  少妇的臂弯里挎着个菜篮子,菜篮子里满满都是菜,还有一提肉。少妇身上穿的衣裳,也干净整洁,而且是的确良的新做的衣裳。
  那也就是说,这少妇绝不是普通农户家的媳妇,多半是镇上工作人员的家属,或者是镇上开店铺做生意人家的媳妇。
  一般情况下,乡下长得漂亮的姑娘,都会嫁到镇上做生意或者有手艺的人家,或者端铁饭碗的公家人。
  “姑娘,你这鱼是怎么卖的?”
  “一块钱一斤!”
  “好,那你给我四条吧!”周晴心里一喜,急忙拿鱼给她秤。
  四条鱼,三斤六两,周晴报了价,把鱼递给少妇,收钱找零之后,顺嘴问了一句:“马上要锄田了,得给家人买些好菜补补力气。”
  少妇笑道:“我们家不种地的,我男人是弹棉花的!”
  自己猜得果然没错!
  现在,春芝麻还没有到收获的季节,农民们手里还是没有闲钱。
  只有单位里或者作生意的手艺人,才有条件买鱼吃改善生活。
  而自己最初的顾客目标人群,也是锁定在这群人身上。
  盆里的鱼只剩下两条了。
  她又开始吆喝起来。
  吆喝了几声,终于又来了一个顾客。
  这个顾客却是她认识的,是她们中学的校长。
  当然,校长是不认识周晴的。
  他买走了最后两条鱼,周晴完美收工。
  她仔细数了数兜里的钱,这一次,她的净利润是九块二毛钱。
  1983年的九块二毛钱,可真的不算少了。
  而绝大部分的鱼,还在鱼塘里呢!
  想到这里,周晴带着成就感,迈着轻快的步子,回到了家里。
  不到三天功夫,周晴卖鱼挣了九块多钱的消息,就传遍了全村。
  她卖鱼那天,她们村就有不少人看见了,人们问起,她也不隐瞒。
  这下,轮不到人们不服气了。
  就那么一小会功夫,就挣了九块多钱。
  一斤小麦才一分多钱,这一上午,就挣了千把斤小麦!
  千把斤小麦啊!
  对于那些连饭都吃不饱的人家,这意味一个人一年的口粮啊!
  “这二丫,简直太了不起了!太厉害了!”
  原先的质疑声,变成了几乎一致的好评。
  连村里跟周根民吵过架的二柱爸,都竖起大拇指道:“周老二可真是生了个好闺女!”
  唯有周根喜一家,黑着脸默不作声,像家里遭了什么难一样。
  至于周风和曹金铃,倒不像周根喜家那么生气,因为曹金铃说了:“二丫越能干越好,她能干了,有钱了,以后爸妈就不用咱们养了!”
  周风听了,深觉有理,于是,他也跟着高兴了起来。
  第22章 鱼塘丰收 爷爷奶奶改观了
  炎热的夏天过去了,地里的秋芝麻开始成熟了。
  对于杏花村的男女老少来说,这绝对是个丰收的好季节。
  今年风调雨顺,芝麻粒大饱满,每亩地收的芝麻都有200斤左右,这能不让村民们笑开颜么。
  周晴家那块芝麻地,也获得了丰收。
  不过,当村里的村民都拿着自己家的芝麻去榨油的时候,周晴却选择了把芝麻运到镇上的粮站,换成了菜籽榨油。
  说到炒菜,那菜籽榨油非常香,芝麻油适合凉拌,菜籽油才最适合炒炖煮。
  村里那些劳动力足够多的家庭,开出来的荒地多达十几亩二十亩,正常都是□□亩,最少的也有三四亩。
  比如狗蛋家,狗蛋爸不干活,狗蛋妈一个人坚持开荒,就这,都开了三亩多地,这是村里开荒最少的了。
  周晴知道,真正的丰收,就要来临了。
  她要赶在中秋节那两天,销售鱼塘里的鱼。
  经过了半年的人工养殖,鱼塘里二三月份孵化的那批小鱼已经长大了,该捞捕出来卖了。
  这天傍晚,收完芝麻,周晴和她爸一起站在鱼塘边拉家常。
  “二丫,中秋节那天,正好是凤头镇逢集的日子,你就在那天就集市上卖鱼呗!”看着鱼塘里游来游去的成群的鲫鱼,周根民说。
  周晴抿嘴一笑“爸,那么多的鱼,咱们家又没有车子,咋往集市上运送啊!”
  “实在不行,咱们全家一起出动呗!”周根民现在对这个女儿可以说是百分之百的支持。
  “爸,不用全家一起出动,你让小雷一个来帮我就可以了。”
  “小雷一个,能够吗?”
  周晴用手捡起一枚石子,扔在了鱼塘里,泛起了一圈又一圈的涟漪:“爸,这点鱼,根本不用上街,在家里就卖了。”
  见她爸一脸的愕然,周晴笑道:“爸,你想想看,今年秋收,我们村里谁家不是丰收呢!有粮食吃,有油吃之后,首先就是想有肉吃。爸,你没看见最近逢集的时候,村里很多人家都去割肉回来吃了么。”
  “那倒是,连隔壁狗蛋家都开始包肉饺子吃了!”周根民连连点头。
  “爸,肉不稀罕,鱼肯定是稀罕的,再加上过节,谁家不想吃个新鲜呢!所以,我赌村里人肯定会来买鱼的。”
  周晴一番话,说得周根民连连点头。
  “爸,还有几天就是中秋了,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我们家中秋节要捞鱼卖鱼的消息,给放出去,让他们来买。”
  “那,要怎么样放消息呢?”周根民思索道:“干脆,我挨家挨户就告诉吧!”
  周晴微微一笑:“爸,不用,让我妈出去,找村里那几个最爱八卦,最爱管闲事的婶子大娘们去拉拉家常,把这事说了,就足够了。挨家挨户说,倒显得我们求人买一样!”
  “丫头,咱们卖鱼挣钱的,可不是求人买的么?”周根民不解。
  周晴缓缓道:“求着人买,就会显得东西太贱,摆出一幅不愁卖的姿态,东西才会更好卖呢!”
  周根民点了点头:“成,爸都听你的!”
  不知不觉,就到了中秋节。
  这天,周晴起了个大早,然后立刻把周雷从被窝里揪出来,让他快点洗脸刷牙,好去鱼塘里捞鱼去。
  “别忘了留几条大的拿回来,我们自己家烧了吃!”见姐弟两出门,汤兰英忙叫。
  “知道了妈!”周晴回了一声,就带着弟弟去了后园的鱼塘。
  来到鱼塘,周雷就开始撒网,因为鱼塘的水差不多有一个人深,所以周雷个子虽然高大,却也没办法去鱼塘里打鱼。
  第一网下去,就网上来十来尾一斤左右的大鲫鱼,另外还有不少小鱼和半大的鲫鱼。
  周雷把那些半大的鱼和小鱼重新扔回了鱼塘里,把网里的十来条大鱼倒进了带来的大红盆里,然后接着撒网。
  这时候,已经有村民陆陆续续地来到了鱼塘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