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千禧:开局就劝爸妈买房 第63节
作者:
十口可可 更新:2025-11-12 03:09 字数:3546
第107章 向着京市前进
“对。”苏建国接口道,“那店老主顾多,生意挺好。比你整天出去摆摊、风吹雨淋的强。租金方面,咱们自家人,好商量。”
巨大的惊喜和难以置信冲击着李夏莲,她一时语塞,嘴唇哆嗦了几下,眼圈微微泛红:“姐,姐夫…这…这怎么好意思…那店是你们的心血…”
“啥心血不心血的,就是个糊口的营生。”李春兰拉住她的手,
“我们就是想着,交给你,我们最放心。你也能有个稳定的收入,好好把小雨拉扯大。就是…可能会很辛苦,得起早贪黑的。”
“我不怕辛苦!”李夏莲立刻说道,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发颤,
“摆摊也是起早贪黑,还不稳定能有个店面,那是我想都不敢想的事!姐,姐夫我,我真不知道该怎么谢你们…”
她说着,眼泪就掉了下来。她知道,姐姐姐夫这是在变着法儿地帮她,给她一条更安稳的路。
小雨也抬起头,懵懂地看着妈妈又哭又笑。
“傻妹子,谢什么,一家人不说两家话。”苏建国憨厚地笑了笑,
“你要是愿意,就先上午摆摊,下午去店里熟悉熟悉流程。等我们走了,你就直接接手。”
“愿意!我愿意!”李夏莲连连点头,擦着眼泪,
“姐,姐夫,我一定好好干,绝不给你们丢人!租金转让费该多少就多少,你们已经帮我太多了…”
“租金的事以后再说。”李春兰拍拍她的手,“现在时间还早,得等到晓晓高考之后呢。
以后江市这边,说不定还有要麻烦你照看的地方呢。”
“哎!哎!没问题!有什么事姐姐夫你们尽管说!”李夏莲满口答应,整个人都因为有了盼头而焕发出光彩。
事情谈得很顺利,苏建国和李春兰心里也落下了一块大石头。
既能帮衬了妹妹,又解决了店面的后顾之忧,还能为将来留下一个可靠的“后方基地”,可谓一举多得。
回家的路上,李春兰感慨道:“看到夏莲那样,我心里也踏实了。咱们去了北京,也能少惦记点这边。”
“嗯,”苏建国点头,“都是苦过来的人,能拉一把是一把。这下,咱们是真没什么牵挂了,就等着晓晓高考了!”
就在李夏莲开始熟悉店务的同时,高三的第一次摸底考试成绩也公布了。
成绩单贴在教室前面的公告栏上,一下课就围得水泄不通。
毫无悬念,苏晓的名字再次高居榜首。总分不仅第一,甚至比第二名高出了二十多分,各科成绩都接近满分,尤其是理科综合,几乎毫无扣分点。
那些考前议论甚至质疑的声音,在绝对的实力面前,悄无声息地熄灭了。
王圆圆和孙悦考得也不错,虽然名次略有浮动,但都稳在了前列。两人围着苏晓,真心为她高兴。
张薇看着自己的成绩单,排在第五,虽然也不差,但距离苏晓的分数有着明显的差距。
她盯着成绩单看了很久,最终什么也没说,默默回到了座位。
只是之后看苏晓的眼神,少了几分尖锐,多了几分复杂的服气。
班主任在课上重点表扬了苏晓,也鼓励了其他同学继续努力。
“高三第一次摸底,有人稳扎稳打,有人假期松懈,差距一下就显出来了。
希望这次考试能给大家敲响警钟!从现在开始,每一分每一秒都至关重要!”
苏晓平静地听着老师的表扬,面上很淡定,但作为一个上一世活到二十多岁的成年人,苏晓略微有点尴尬的抠脚。
另一边,李夏莲开始了辛苦却充满希望的“学艺”之路。
她依旧上午出摊,下午收摊后,匆匆吃口饭,然后赶到苏记小吃店。
下午的店里相对清闲,正是学习的好时机。李春兰系着围裙,从最基础的和面教起。
“水温要准,夏天凉点,冬天温点,酵母粉的比例不能错,多了发酸,少了发不起来。”
李春兰手把手地教,“你看,这样揉,要揉到面光、手光、盆光,这面才算揉到位了。”
李夏莲学得极其认真,她本就干惯了活,手上有力气。
但揉面是个技术加力气活,一天下来,胳膊酸得抬不起来,但她从不叫苦。
失败了,就默默重来;烫了手,吹一吹继续。
接着是调馅。猪肉大葱、韭菜鸡蛋、香菇青菜,各种馅料的配方、调味料的先后顺序、搅拌的手法。
李春兰一点一点地教,李夏莲一点一点地记,还用个小本子密密麻麻写了好多笔记。
“炸油条油温最关键,太低了吃油,太高了容易焦。”
苏建国在一旁演示,“筷子放进去,周围起细密的小泡,这个温度就正好。”
李夏莲紧张地看着油锅,第一次尝试时,油条炸得歪歪扭扭,火候也没掌握好。
苏建国鼓励她:“没事,谁都有第一次,多练练就好了。”
李春兰不仅教技术,也教她“生意经”:
“那个王大爷每天来得最早,喜欢吃刚出锅的油条,脆一点;
李阿姨喜欢豆浆浓一点;几个上学的小子饭量大,给他们的粥啊之类的多装点,这些都是老主顾,得记在心里。”
李夏莲努力地记着,她发现,经营一个小店,不仅仅是会做吃的那么简单,更是一份人情世故和耐心的考验。
晚上回到家,虽然累得筋疲力尽,但看着睡熟的小雨,李夏莲心里却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踏实感和希望。
第108章 迟来的一章
日子就在这种忙碌与期盼中,一天天飞快地流逝。
李夏莲后来干脆上午也不出摊了,一心扑在“苏记”里,从开门前的准备,到高峰时的应对,再到打烊后的清扫盘点,每一个环节都亲身参与,不懂就问。
过程远比她想象的更辛苦,但她从没想过退缩。
姐姐姐夫毫无保留的倾囊相授,以及那份沉甸甸的信任,是她最大的动力。
她的小本子上记得密密麻麻,除了配方流程,还有哪位客人有什么喜好。
哪种材料在哪家批发市场买更实惠,天气变化对生意有什么影响。
她的认真和韧劲,李春兰和苏建国都看在眼里,既心疼又欣慰。
“夏莲这劲头,真像我刚开店那会儿。”晚上休息时,李春兰对苏建国感叹。
苏建国点头:“是啊,妹子是能干又能吃苦,交给她,咱们百分百放心。我看再有个把月,她就能完全独当一面了。”
另一边,苏晓的高三生活更是按下了快进键。
摸底考试的辉煌战绩并未让她有丝毫松懈,反而让她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和节奏。
老师们对她几乎是“免检”状态,给予了最大的自主权。
她依然保持着超前的复习进度,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题库和总结归纳中,偶尔会给王圆圆和孙悦讲解一下她们搞不懂的难题。
班级里的学习气氛空前浓厚,大家都在为各自的前程奋力拼搏。
时间滑入深秋,江市的气温降了下来,苏记小吃店里却始终暖意融融。
李夏莲已经能熟练地独立完成和面、调馅、炸油条、煮豆浆等一系列工作。
和店里的员工关系也越来越融洽,李夏莲建议她等她们走了,后厨再招一个厨师。
李夏莲也觉得全靠自己学的那些怕不是要累死,已经开始物色厨师了。
这天早上,李春兰和苏建国故意晚到了一小时,到店时,发现李夏莲已经带着小雨把准备工作做得七七八八了。
“姐,姐夫,你们来了。”李夏莲额上带着细汗,笑容明亮,“面我都发好了,馅料也调妥了,你们检查看看。”
李春兰看了看盆里光滑的面团,又尝了尝馅料,咸淡适中,鲜香可口。她和苏建国对视一眼,都在对方眼里看到了肯定。
“检查啥,你做的我们都放心。”李春兰笑道,“以后这店啊,就该这样。”
李夏莲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眼神却格外坚定。
早晨五点半,开门、点火、烧水、准备食材,动作虽然比姐姐慢一些,但有条不紊。
六点刚过,第一批客人,主要是上早自习的学生和晨练的老人陆续进门。
“王大爷,您来了,今天油条马上好,保准脆脆的!”
“李阿姨,豆浆给您留着浓的呢!”
她声音响亮,带着热情的笑脸,手脚麻利地打包、收钱、找零。
偶尔有客人问起春兰和建国,她就笑着解释:“我姐他们今天休息,我来伺候大家,口味没变吧?”
老主顾们都很和善,纷纷表示“小李家妹子手艺也不错”。
“以后就认你了”,这让李夏莲信心大增。
高峰期虽然忙得脚不沾地,额上的汗都来不及擦,但总算是有惊无险地度过了,没出什么大差错。
苏建国和李春兰在一旁看着,偶尔在李夏莲下意识投来询问目光时,给予一个鼓励的眼神。
他们看到李夏莲在忙碌间隙,还会下意识地整理一下台面,保持店堂整洁。
看到她会细心地把先炸好的油条给牙口不好的老人;看到她算账时嘴里默默念叨,确保一分不差……这些细节,都让他们无比安心。
打烊后,盘账。李夏莲仔细核对着收入和支出,小本子上的数字清晰工整。
“姐,姐夫,今天收入比平时少了一点……”
李春兰接过账本看了看,笑道:“正常,你刚开始独立做,速度慢点,可能错过了一两个高峰期的客人。
这已经很好了!账目清清楚楚,一点没错,这才是最要紧的。”
苏建国也大手一挥:“做得非常好!比我们想象得还要好!夏莲,你这出师了!”
李夏莲长长地松了一口气,这才感到浑身像散了架一样酸软,但心里的喜悦和成就感却汹涌澎湃,眼圈又忍不住红了:“姐,姐夫……谢谢你们……”
与此同时,苏晓在学校也迎来了又一次重要的模拟考试。
这次考试完全按照高考的模式和难度出题,旨在让学生们提前适应考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