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家没有余粮啦 第117节
作者:
芒鞋女 更新:2025-09-04 09:08 字数:3473
黄月忙,怕孩子们掉进溪水里,他们兄弟打水时就会帮黄月她们挑水,怕梨花多想,王东道,“我们送完水就走。”
黄月已经跟赵多田议亲了,他们兄弟出现在这儿好像不太合适。
梨花道,“没事的。”
进谷的时日不算短,她清楚他们是热心人,明二媳妇没另嫁时,他们兄弟没少帮她,为此,明二媳妇以为他们对她有意,特意问他们兄弟两要不要娶她。
被他们拒绝后,明二媳妇才去的小溪对面。
这在整个山谷不是秘密,梨花起身,和他们聊起来。
“你们的屋还漏风吗?”
当初兄弟两为了省事,搭了个简易的篷子,四面通风。
天热时没什么,天凉后就不好过了。
听她语气还算温和,王家兄弟松了口气,如实道,“我们堆了墙,现在不通风了。”
“烧炭了吗?”
“烧了的。”在梨花再问时,他们主动道,“也囤了些食物。”
他们吃得粗糙,半点不挑食,于是捡了些野菜烤干碾成粉囤着的,饿了烧开水泡成糊糊就能管饱。
这个法子是村里老人囤猪食的法子,冬天草木凋零,养猪的人家便在夏秋多扯些猪草晒干磨成粉,入冬后混着开水当猪食,他们和黄月提过,黄月也是这么囤食物的。
赵家人在地里挖出不少粮食,省着吃能过冬,他们就没说。
梨花没有问他们囤了什么,“今年的冬天肯定冷,有条件就多囤些。”
明明她比他们兄弟小得多,但他们与她说话时,总感觉自己像晚辈,态
度特别乖巧,“我们懂得的。”
他们很喜欢梨花,在她身上,看到了爹娘的影子,爹娘如果活着的话,应该也会这般叮嘱的,“三娘要是有什么事要我们做尽管说。”
家里的被子,甑子全是梨花送的,他们始终记在心里。
说话间,他们已放好了桶,动作很轻,似是怕惊动了屋里养伤的人。
想到什么,梨花道,“你们最近可忙?”
她已经让刘二提醒张二娘她们多留个心眼,可到处笼罩着雾,真有人溜进院里做坏事,她们恐怕也应付不来,王家兄弟还算实诚,梨花就想请他们帮忙守护她们几日。
她说了原委,两人想也不想的应下,“没问题的。”
张二娘她们没见过兄弟两,梨花亲自带他们出谷。
经过刚刚那一茬,张二娘她们还没睡,见梨花领着两个模样有几分相似的汉子来,顿时明白其来意,“我们正商量夜间安排些人守夜,不会出事的。”
李满泉他们安家的地是老木匠说的,约莫怕那群人冒犯到她们,老木匠先发制人,说的地方离这儿好几百米。
到底怕那群人不安好心,因此刘二来传了话后,她们就决定让人守夜。
梨花站在码好的柴堆边,温声道,“你们近些日子怎么样?”
“好着呢。”古阿婶走上来,“我们虽是女子,力气比不得男子,但也不曾懈怠过。”
这些日子都在练习李解教导的办法,知道梨花阿耶天天带着孩子们满谷跑,她们也学起来,不仅仅是危险时跑快点逃命,更多是想追上敌人为嫁人报仇。
她双手在空中比划两下,“我们现在很熟练了,真有坏人来,我们不见得会输。”
她让梨花把王家兄弟带回去。
赵家人已经帮了她们很多,她们总要学着自己活下去的。
“三娘,我们比你年长好几岁,理应由我们保护你的...”古阿婶拂了拂梨花被夜雾弄湿的碎发,“别担心,我们有法子自保的。”
她们已是残破之身,真到那时,大不了舍了清白...
“都是朋友,何须客气。”
古阿婶叹气,“总得让我们试着面对不是?”
这话一出,乌泱泱的人齐齐点头,“三娘,已经很晚了,你回去吧。”
她们上百号人,不至于连几个坏人都应付不了。
事已至此,梨花只得领着王家兄弟回去,进山洞后,王家兄弟看了眼堆得只剩过道的位置,与梨花道,“三娘是好人,有了你,我们才得以有个安身立命的地儿。”
“都是乱世的浮萍罢了。”
能在山里住多久,她也说不准。
李满泉那边有李解盯着,接下来几天,梨花全神贯注盯着族里人撒种,确认发苗后,谷里的人纷纷跑来围观,梨花给曾家和孙家送了些,两家感恩戴德。
之前的苗冻死在地里,眼下得了新的,他们小心翼翼护着回家。
赵书砚那边是老太太亲自送过去的。
对于孙子无声无息的离家,老太太心下有愧,除了麦种,还拿了些青葵苗。
梨花要陪她一起,她坚决不同意,神色多少有些忐忑,哪晓得回来时,整个人容光焕发,看到梨花就把她拽到没人的角落说话,“你堂兄让咱过去吃晚饭。”
新人成亲,男方家没有宴客就算了,哪能让女方请她们,梨花迟疑,“不去了吧?”
“我已经答应了,就我和你还有你阿耶去。”
“......”
大伯才是堂兄的亲爹。
“大伯知道会不会生气?”
“他偷偷给元家买粮这事我还没找他算账呢,你看他敢不敢生气!”说起这事老太太就火大,“他要不识好歹,我就把他分出去,让他自生自灭去。”
世人眼里,族人就是根,谁要被亲族抛弃是活不下去的。
老太太挺直了腰板,“元家肯定不同意还粮,你大伯有得愁的。”
昨夜赵广昌出去就没回来,清晨来灶房吃饭也没看到人,定是元家人撒泼打滚,老太太冷哼,“几十岁的人了,还没你阿耶拎得清。”
老三也是个大方的人,但他从不瞒着她往邵氏娘家送东西。
老太太道,“这话别和其他人说啊。”
梨花自然不会,这时候,谁家的粮食都吃紧,哪有多余的粮食宴客,若传出去,叶家被盯上就不好了。
是夜,天擦黑时梨花才扶着老太太去了对面,赵广安换了身新衣,一身竹甲随着步伐发出清脆的响声。
到叶家院里后,赵广安凑到梨花耳朵边说了句,“咱要不要再给你堂兄备点嫁妆啊。”
叶家的院子不算大,但堆的柴火差不多有人高,整个院子只留了容许两人通过的位置,跟山洞的情形差不多。
赵广安道,“看不出叶家还挺讲究的。”
山谷潮湿,柴火堆在院里会受潮,而叶家院里的柴火地步垫了几个竹架,柴火不直接接触地面,潮得自然没有那么严重。
“我捎了礼的。”
初来乍到,没有表示可不行,何况叶家先示好,礼尚往来,梨花自然不可能两手空空。
赵广安不经看向她手腕上挂着的竹篮上,上面盖着杂草,看不到里面的东西。
赵广安好奇,“什么呀?”
“牛油。”
家里比较贵重的就是这个了,平日放在老太太屋里的,其他人拿不到。
赵广安想了想,“牛油好,你堂兄的活重,吃点油水是好的。”
当时杀牛后,赵大壮给每家每户都分了些牛油,老太太节俭,除了蒸饭给梨花舀一点,其余全部存着的。
叶家都是闺女,知道她们要来,早在檐下等着的,赵书砚好像刚从外面回来,帽子上挂着雾水,看到他们,侧身让出位置,“阿奶,三叔,快进屋坐。”
不过成亲几日,俨然已经有主人的气质。
老太太笑得眯起了眼,“青苗种进地里了?”
“种了。”赵书砚道,“明天再去看看。”
他媳妇在灶间忙活,探头喊了声人,不多时就端着一甑子香喷喷的米饭出来。
老太太看了眼,心里过意不去,“太破费了。”
亲家这般阔绰的招待她们,她心里虽高兴,却也心疼粮食,“都是自家人,随意吃点什么便是,不用这般浪费。”
除了米饭,叶家还弄了两个菜。
说是菜,其实是烤黑的肉,看样子,有点像鸟雀,老太太愈发心疼,“怎么不留着自己吃?”
赵书砚岳父不是会说话的人,赵书砚接过话道,“我爹娘进谷前逮的老鼠,烤了后没吃留着的,知道你来才拿出来的。”
老太太叹气,“都怪天灾。”
换作以前,谁家吃老鼠啊。
梨花怕老鼠有疫病,不敢吃,老太太给她夹了一块,赵广安急忙夹走,“娘,书砚都瘦了,给他吃吧。”
他也不想闺女吃来历不明的东西,不就老鼠吗?闺女真要馋了,他也可以抓的。
叶家不懂他的心思,叶母道,“尝尝吧,我们烤熟后晒干储存的,肉一点都没坏。”
除了老鼠,家里还囤了些蝗虫,不过赵家以前是地主,待客的话肯定是老鼠更体面。
老太太扒饭,“我牙口不好,吃不了这玩意,你们吃吧。”
族里的伙食不算差,因为饥荒以来,她偶尔会感到饥饿,但没馋过。
毕竟有鸡皮给她磨牙呢。
叶家心意足,梨花送的牛油也不差,一顿饭,还算尽兴。
就在梨花吃完半竹筒米饭时,叶父突然来了句,“你们还在挖粮食吗?”
他说的挖粮食自然是赵家在地里挖到其他人囤的粮食这事,那时给谷里的人分了点,不是什么秘密。
老太太疑惑,“地下还有粮食?”
梨花敏锐的察觉到不寻常,“叶伯伯也挖到了?”
叶父一愣,没想到她这么聪明,看了眼妻女,纠结要不要说。
叶母撞了撞他胳膊,“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