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家没有余粮啦 第119节
作者:
芒鞋女 更新:2025-09-04 09:08 字数:3623
然而也很多了。
光是麻袋就有两百多。
金银珠宝更是有上万两之多。
不过像罗老太说的,在这地方,金银珠宝没用,与其要那玩意,不如换成粮食。
可梨花不会如她们的意,粮食要分,钱财也要,甭管多不多,人人都有份。
赵家有盛粮的米斗,每户人家两斗,金银珠宝则一家一块。
罗老太觉得粮食太少,又闹腾了会儿,得知赵大壮要把粮食分些给外面的人,闹腾得更凶,然而没人理会她,粮食分完,赵大壮让人把袋子连夜送到了外面,按照山谷里的分法,每户人五斗。
外面的人高兴不已,看赵大壮像看观音菩萨似的,就差没泪流满面的给他磕头了。
赵大壮不邀功,“粮食是叶家发现的,他家人少,吃不了这么多,看天冷了,大家日子紧巴巴的,这才让我们每户都分一些,你们要谢就谢他吧。”
“是该好好谢谢他。”只是他们进不去山谷,没法当面传达这份谢意,“不知叶家的屋子在哪儿,我们想给他磕头。”
赵大壮指了个大概的方向,一行人齐齐跪地。
除此,村民们告诉赵大壮想在山里修建寺庙,逢年过节去拜拜,求菩萨保佑来年风调雨顺。
战乱不是三五几个月就能结束的,所以他们没有祈求天下太平。
问赵大壮懂不懂里面的门道。
赵大壮摇头,见他们失落,不经想到建祠堂的事来,说道,“心怀敬畏,菩萨就会感受到我们的诚心。”
“是这样的。”
第91章
赵大壮不忘叮嘱,“天冷了,记得保暖。”
山里没有大夫,草药也在囤柴时被挖得差不多了,如果染上风寒,很难熬过大寒天。
村民们应道,“待炭火足够咱就不外出了。”
本来还为吃的发愁,有了赵家送的这些粮,和野菜树皮混着吃到来年春天不是问题。
说着,忍不住问赵大壮,“你们囤多少炭了?”
“离安稳过冬还差得远。”赵大壮没给准话,“周围已经不见枯枝,我们寻思着去更远的地方砍柴。”
山谷柴火不足,赵家老早就下山进村拆房屋运房梁了,村民们看在眼里,示好道,“我们囤了些柴棍,你们缺柴的话,我让人给你们挑些来。”
赵大壮出谷的时候不多,不怎么认识人,但看这人长相和善,不像奸佞之人,礼貌的笑了笑,“你们留着自己烧吧,我们自己想法子。”
目前为止,他们囤的炭怕是几个村最多的,哪儿好意思占他们便宜。
总共五十袋粮,分到最后还剩下两袋多,全给张二娘她们。
怕其他人瞧见,赵大壮让李解偷偷送去的。
李解教她们功夫,与她们走得近,尤其又是夜里,温度低,谁没事盯着一群女子?因此赵大壮他们忙完就径直回去了。
当他们走到石梯时,迎面灌来的风夹杂着冰渣子,火把的光被风吹灭了,只剩梨花给他的竹灯笼还亮着。
晕黄的光里,雪白色的冰渣一粒一粒的。
赵大壮一愣,“下雪了?”
山里的霜大,清晨不戴帽子出门,发丝上满是晶莹的水滴,但从没像眼前这般硕大。
赵铁牛偏头看了眼左肩,“真是雪。”
细碎的雪,沾到竹甲就化了,速度快,却也能肉眼捕捉到融化的过程。
赵大壮皱眉,“不知地里的青苗怎么样了。”
麦苗不惧寒冷,移栽到地里活下来便不用管,青葵苗不同,本该生长在暖春时节,现在被他们刻意在寒天催生,不多费些心思,之前就白忙活了。
“地里有三弟他们盯着,大兄你忙了一天,先回去歇息吧。”赵二壮心疼兄长整日不得闲,揽过赵铁牛,“我和堂弟过去瞧瞧。”
赵铁牛心下不愿,可扫到赵大壮眼下的青黑,闷着头应了句,“是啊堂兄,族里的事还要指望你,你若垮了,咱就完了。”
族里的事由梨花做主不假,但怎么安排人干活全是赵大壮负责的。
有些人
不老实,若非赵大壮压着,不定会起什么龃龉。
赵大壮已经熬了好几天了,打新种撒地里他就一直看着,温度低了要添炭,温度高了要及时缩减,等青苗移栽到地里,又发生挖粮这事。
赵大壮看了眼亮着光的农地,“白天栽下去的青苗怎么样了?”
“有二堂叔他们,你就莫操心了。”赵二壮道。
族里的事有章程,哪些人做什么事早就安排好的,虽说栽苗这事是近几日的事,但没有出现偷奸耍滑的迹象。
尽管如此,赵大壮还是先去地里转了圈,确认地里没出事才回去休息了。
梨花没有随他们出谷,差人把赵家该得的那份粮搬回来就睡了。
这一觉睡得沉,醒来时,老太太已经没人了,院里传来断断续续的哭声。
“娘知道你的难处,然而实在没法子了啊,明家,夏家,胡家,黄家都得了粮,就咱家没有,不来问问,我心里难受啊...”
“粮食是叶家人挖到的,赵家也是按照他们的要求分给其他人。”元氏的声音带着哽咽。
婆家和娘家撕破脸了,她夹在中间两头为难。
分粮这事,昨晚她就委婉的问过族里人,因为丈夫贴补元家这事,族里人不待见她,别说露个底,连眼神都没给她,最后还是三弟说了句话。
“大嫂,粮食是叶家的,他们说分给谁咱就分给谁。”
没有元家的份儿,只能找叶家去。
如果赵书砚没有娶叶家姑娘,元氏还能厚着脸皮替娘家去叶家问问,但赵书砚是叶家女婿,特意忽略元家,势必恼恨上元家了。
毕竟,丈夫不把粮食送给元家,他就不用给人做上门女婿。
元氏揉了揉被冻得发红的鼻尖,劝她娘道,“叶家现在是大善人,娘你还是别招惹他们得好。”
小溪对面的那几户人家分到粮后不是没有嫌少的,但罗老太抱怨一句,被外头的人知道后,大家一窝蜂的站在山顶骂罗老太不识好歹。
既不劳而获得了粮,就该心存感激才是。
粮食都给她了,其他人怎么办?
两斗米不少了,做人怎么能那般贪得无厌呢?甚至有人威胁罗老太,她再揪着叶家不放,将来她出谷,必会叫她好看。
山里的日子太清贫了,他们希望所有人都能像叶家慷慨,而不是学罗老太自私自利。
罗老太被骂得不敢呛声,元家若纠缠叶家,恐怕也不得好。
元氏娘愁眉不展,“问问也不行吗?”
元氏摇头。
赵书砚已经不像以往亲近她这个继母了,真惹急了他,撺掇老太太让丈夫休了她怎么办?
在青葵县时,老太太指望丈夫守铺子,有时不赞成丈夫的做法,看在他劳碌的份上也会隐忍一二,而如今,老太太眼里已经没有大房了,她娘再闹出什么事,赵家就没她的容身之处了。
“娘,紧着家里的粮食吃吧。”元氏握住她娘的手,突然压低了声,“家里分了不少粮,加上往日囤的,吃到明年开春不成问题。”
所以老太太不会督促元家还那批粮了。
既是这样,娘家的粮食应该够了。
梨花出来,看到的就是母女两靠得极近,不知元氏说了什么,她娘露出惊疑和喜悦的神情来。
然而吸引梨花注意的不是元氏娘突变的嘴脸,而是白茫茫的院落。
平常落霜,地面不久就干了,而眼前的院落白霜霜的,像铺了层白色的纱,上面落着乱糟糟的脚印。
小路上的树挂着晶莹剔透的冰凌子,明显昭示着昨晚下过一场雪。
从烧着炭火的卧房出来,身子还算暖和,但片刻就手脚发冷,慢慢转为僵硬。
她纳闷,“大伯母,你们不冷吗?”
堂屋的门关着,里面没有光透出来,明显没人。
冷不丁听到清凌凌的声音,元氏浑身一颤,回头见是梨花,发僵的脸颊微微一抖,“三娘醒了?”
家里人都出去干活了,她回来是因来了小日子。
从近溪村出来,她的月事就不准了,上次来月事还是三个月前的时候,当然,她倒不认为自己有了身孕,从青葵县出来后,丈夫就跟族里人说了尽量别怀孕。
日子艰难,有了孩子恐怕也生不下来,还得拖累其他人。
所以近半年以来,族里没有妇人怀孕的,她月事推迟的那两月,私下问过堂嫂们,她们也有同样的烦恼,到山谷后,月事才稍微稳定些。
她的月事带在路上扔掉了,没有缝新的,眼下只能回来躺着。
见梨花的目光在她们身上逡巡,她捂了捂小肚子,“我身体不适,不干活了。”
梨花会错了意,以为她怀孕了。
要知道,在那段记忆里,元氏并没再生孩子,她盯着元氏的肚子看了看,“大伯母怎么了?”
梨花才九岁,普通女子来月事得十三四岁,不懂是正常的,元氏也不多说,“没事,休息个三四天就好了,你大伯他们出去砍柴了,你阿耶放牛去了,老太太让你醒了直接去灶房。”
今个儿族里煮米饭吃,老太太一大早就过去帮忙了。
梨花点了下头,见元氏娘看自己的眼神有些怨毒,问道,“婆婆来还粮的?”
元氏娘一直看梨花不顺眼,要不是山谷入口有赵家人守着,她都想将梨花打晕拖出去丢路上,让益州兵送回戎州去。
若不是她从中作梗,村长的位子就该是赵广昌的,赵广昌当了村长,也就没眼下这些事了。
听梨花提起还粮,元氏娘讽刺的扯了扯嘴角,“那是广昌孝顺我的,我不还。”
事已至此,她打算破罐子破摔。
赵家要是上门抢,她就豁出命去。
都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不信赵家不怕。
梨花不知她的想法,学她的表情笑了下,“大伯做不了主呢,阿奶说了,大伯要是拿不回粮食,就净身出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