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家没有余粮啦 第120节
作者:
芒鞋女 更新:2025-09-04 09:08 字数:3833
想到老太太说一不二的性子,元氏娘打了个哆嗦。
恰好一阵风吹来,冷得她直缩脖子。
不再理会梨花,跟女儿道,“你身体不便就回屋歇着,我也该回去了。”
她家的屋子漏风,得扯些草回去把缝隙堵住。
再就是家里的柴火不够,接下来还得砍柴,还得缝竹甲,事情多得很,有得忙的。
她一走,元氏就瘪了嘴角,说话的这会儿,她脸颊被冻得通红,鼻涕一直流,见梨花往灶间走,她顿了顿,捏着轻柔的嗓音问,“三娘,我来月事了,你能帮我向你二婶借一条月事带吗?”
她嘴里的二婶自然是黄娘子。
黄娘子在戎州置办了不少物品,肯定有月事带。
梨花回眸,心想元氏怎么突然天真起来,欠人情这种事她可不会去做,她道,“大伯母不是有嘴吗?”
元氏料到就是这么个结果,仍维持住脸上的笑意,“我这不走不开吗?”
“那等晚上啊,晚上黄娘子就回来了。”
梨花再未雨绸缪也没想到囤月事带这茬,去灶间烧水洗了脸,到大灶房后,跟老太太说了元氏的情况,老太太撇嘴,“别管她,让她自己想办法。”
周围坐的都是妇人,不乏有为月事带愁过的,和梨花说,“我这儿有,要不给她送去?”
老太太瞪她,“不会留着自己用啊?”
元氏也算有经验的妇人,备月事带这种事会不知?保不齐故意拿乔偷懒呢。
小吴氏没想那么多,总归是同族,互相帮衬是理所应当的,何况她的月事也推迟了两个多月,刚来那会,她手足无措了好久,问其他人借,都说没有。
因为离家那会,都以为进城过好日子的,哪晓得会疲于逃荒呢?
说到这,小吴氏看向自家婆婆,“二娘她们不小了,咱要不要缝些月事带备着。”
老吴氏虚着眼,专心致志的给几个儿子缝竹甲,头也不抬的说,“备几条吧,以免到时候慌张。”
老太太连忙道,“给我家三娘也缝两条,待会我给你拿布料来。”
她缝幂篱没问题,月事带就有些费神了,这种事交给别人也不放心,索性让小吴氏来做。
老吴氏睨她一眼,没说什么。
梨花有些羞涩,“阿奶,我还小呢。”
“趁家里有布就缝来放着。”老太太已经习惯囤物了,只要日后派得上用场的,一律提前备好。
大灶房炭火旺,坐一整天也不觉得冷,梨花吃过早饭,刚拿起草绳准备搓,外头就跑来人,“二...二堂叔不好了。”
来的是赵三壮,昨晚他和二堂爷守青苗,天亮后送他回家,进门后,二堂爷突然捂着胸口喊闷,他以为是吹了冷风的缘故 ,准备先把他扶进卧房然后装个炭炉子给他。
哪晓得他把炭炉子拎进屋时,床榻上的二堂爷已没了呼吸。
他跑得急,但声音平稳,所有人抬起头看他两眼,老吴氏发火,“开玩笑开到你二堂叔身上是不是?”
不怪老吴氏不信,二堂爷在这边吃了早饭才走的,儿媳妇煮的粥,里面撒了盐,他直呼好吃,一个人吃了两大碗。
族里的碗是山下搜出来的,当时二堂爷看上了,就给了他。
他顿顿都是吃的那个碗。
能吃两碗粥的人,怎么会不好?
梨花问,“怎么个不好法?”
赵三壮咽了咽口水,“没有呼吸了。”
“......”
岂不死了?老吴氏骂儿子,“多大的人了连话都不会说是不是,他回家还好好的...”
“真的。”赵三壮指着二堂爷家的方向,“你们去看看啊。”
不仅没了呼吸,也没了心跳,他发现后,立即跑过来,都没来得及知会堂兄他们呢。
看他表情不似开玩笑,梨花走过去,“去瞧瞧。”
赵三壮还算平静的语气突然紧张起来,“我扶他回去的路上他一直笑眯眯的,说咱的青苗肯定能活,运气好的话,年前就能吃到青葵,还说今个儿下了雪,瑞雪兆丰年,明年会有好收成...”
老吴氏盯着自己的儿子,一般遇到这种情况,早就惊慌失措哭起来了,儿子却顶多算严肃,她又疑惑起来,“你要骗人,看我不打断你的腿。”
赵三壮重重摇头,“我没骗人。”
二堂爷的家在山谷北边,离老村长家不算远。
地面覆着积雪,大家走得不快,期间,碰到地里干活的人问,“这么多人干什么去啊?”
老吴氏心有怀疑,有所保留道,“看看他堂叔去。”
族里年龄最大的就是二堂爷,“他怎么了?”
“不好说。”
二堂爷家的院子空荡荡的,檐下堆满了柴棍,柴棍上铺着湿润的衣衫,门没有上锁,轻轻一推就开了。
二堂爷躺在床上,被褥盖得严严实实的,只露出一张脸。
脸不同于大家风吹后的僵硬,他脸色发白,双目紧闭,像睡着似的。
可这么大的动静都没睁开眼,大家心里有了不好的预感,老吴氏整个人一抖,声音跟着颤抖起来,“怎...怎么会这样?”
二堂爷家的人看到浩浩荡荡的一群人进院,丢下手里的活跑了回来,“出啥事了?”
老吴氏捂着脸,眼泪瞬间湿润了眼眶,其他人也是如此。
赵三壮的眼泪也在这时汹涌而出,“堂兄,堂叔去了。”
他们已经离开了饥荒之地,有了自己的新家,还有了粮和财宝,日子有了盼头,好好的人怎么说没就没了?
下一刻,此起彼伏的哭声响彻整个院落,梨花轻轻走上前,食指探了探二堂爷的鼻息,像赵三壮说的,二堂爷没了。
她心里闷起来,“堂叔...”
赵三壮知道她想问什么,讷讷的甩头,“我也不知道怎么会这样。”
他们将粮食搬回来时,堂叔可开心了,在地里时,给老天爷磕头,感谢老天爷保佑赵家活到现在,有了这些粮,赵家人就不会饿死了。
他和其他堂兄也在,当时还调侃堂叔多磕几个头,让老天爷继续保佑他们。
哪晓得今天人就没了。
梨花想问的是,“二堂爷可有什么想做而没做的事?”
亲人离世,伤心是在所难免的,梨花更想知道二堂爷有哪些惦记的事儿。
赵青山他们兄弟跪着进了屋,“爹啊,您辛苦一辈子,还没享过福怎么就走了啊。”
赵三壮眼泪越来越多,跟着跪在后面,“都怪我,都怪我。”
二堂爷年纪大了,早先那场瘟疫就差点死了,今个儿比昨天冷,路上还跟他说说笑笑,多半是嘴里灌了冷风没喘过气才死的,赵三壮哇的一声,哭得伤心欲绝。
老吴氏拍他的肩,“你堂叔不会怪你的。”
“都怪我,我要是劝他在火炉旁烤一会儿火,他就不会死了。”
赵青山爬到二堂爷的床前,双手紧紧握着他的手,哭得泣不成声,后面赶来的人跪了一地。
二堂爷的去世太过突然,所有人都缓不过劲儿来,半晌,还是老太太站出来说,“当年要不是他带着兄弟们逃到近溪村,也没赵家的现在,他没了,咱得好好送送他。”
她想到了家里的白布,“三娘,把咱家的白布拿来。”
梨花点了点头,转身就要走,赵三壮忽然拉住她,啜泣道,“堂叔说,说他哪日要是死了,丧事不用大办,放棺材埋了就行。”
这是二堂爷昨晚说的,这种话,逃荒的路上已经说过好多回了,不止他,老吴氏和老村长也说过。
梨花看了眼老太太,见老太太朝她点头,安抚赵三壮道,“不大办,就咱们族里人送他...”
饥荒前,谁家死了人,家里晚辈都得披麻戴孝,家里有白麻布,是老太太为自己准备的,现在只能暂时拿出来用用。
她让小吴氏和她一起,重新回来后,族里的妇人们自发拿着剪刀针线裁布缝孝。
布料不多,孝衣缝不成,便缝一朵白色的花别在帽子上。
棺材是现成的,挖好坟就能下葬。
汉子们挖坟去了,赵广安将族里的孩子们叫回来,给临时布置出来的灵堂前磕头。
赵广安挨过二堂爷的骂,但这一路,二堂爷更多是教他怎么做人,他爱讲大道理,赵广安不爱听,经常找借口避开,可现在人没了,赵广安竟觉得怀念,磕完头,眼睛红得不行。
看老太太给孩子们帽子上戴麻花,他期期艾艾的走过去,“娘,你可有哪儿不舒服?”
老太太忙得不行,仍给了他一个放心的眼神,“娘好着呢。”
赵广安鼻尖一涩,“娘,你好好保重,万万不要忧心啊。”
老太太如何不懂他想什么,“我晓得的。”
送走孩子们,转身就跟老吴氏说,“总说我偏心,看看我在这儿忙了这么久,除了老三,谁关心过我两句?”
老吴氏平时挺利落的人,今个儿却有些迟钝了。
许是想到了老伴儿,堂兄死后,老伴儿就恹恹的坐在屋里不说话,她让儿子们安慰几句,效果甚微,她道,“好好的人说没就没了,也不知我们走的那天是什么景象。”
瘟疫后,二堂爷的身体大不如从前,却也不没有羸弱到风吹就倒的程度,所以他坚持下地干活没人阻拦。
如果知道他身体不好,坚决不会让他干活的。
老太太看得开,“进山以前我会害怕,现在不怕了,有老三和三娘,我的身后事肯定办得妥妥当当的。”
在老家时,她没想过自己去世后的情景,逃荒后,只盼不做孤魂野鬼,慢慢的,她已经随遇而安了,左右死在儿孙跟前,即使有遗憾,也已感到满足了。
老吴氏又说,“不知下一个是谁。”
年纪大了,活一天少一天,老吴氏看向院里忙前忙后的
晚辈们,“三嫂,我没活够啊。”
辛苦几十年攒的田地没了,在灾荒里提心吊胆活到现在,好不容易安稳下来,舍不得死。
老太太道,“那就好好活着吧,不是我说你,你平日要少跟我吵两句,保证活得更久。”
“......”老吴氏抬起眉,眼神不满,“我何时与你吵了?是你自个儿爱显摆招人厌而已。”
“......”老太太鼓起眼,“你说什么?我显摆?我显摆什么?家里田地是你三兄起早贪黑挣下的,还不兴我说说了??”
老吴氏反唇相讥,“你还有理了?广安在外面做了多少败家的事?你竟有脸夸他,要不是今年闹灾,广安就被你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