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家没有余粮啦 第336节
作者:芒鞋女      更新:2025-09-04 09:10      字数:3527
  ’呜‘是难民杀人时喊的,她想也没想就学了去,之前这样,梨花会笑,其他人倒是没什么反应,而这一刻,梨花没笑,难民却忌惮的往后退了半步。
  领会到什么,她狰狞着脸,再次朝几人咆哮,“呜...”
  这下,难民们互相看了看,随即不甘心的瞪了梨花一眼后走了。
  隋氏按住打颤的双腿,难以置信,“十九娘,我吓退他们了呢。”
  眉眼已没了刚刚的凶狠,反而有几分兴奋。
  梨花也有些不可思议,冒出个大胆的想法,“婶子,你试着追他们几步试试...”
  隋氏清了清嗓门,呜呜呜的大吼一声,跺着脚追在几人身后,谁知前一刻东张西望走着的人忽然像一道闪电似的冲了出去,仿佛身后有狗追似的。
  隋氏跑回来,兴奋得两道眉高高扬起,“十九娘看到了没?”
  难民们怕她。
  哈哈哈,难民们竟然怕她。
  记忆里,她好像从来没这么威风过,“十九娘,往后我保护你。”
  望着她瘦骨嶙峋的脸,梨花会心一笑,“好啊。”
  瘟疫,能夺命也能救人,她说,“咱快去找古婶子她们吧。”
  城里的坊主县令都是科举出身,他们上任后,程副将
  就带着手底下的人搬出了衙门,住在中坊的一条巷子里,梨花在巷子口遇到的芳娘子她们。
  约莫已经见过张百户,芳娘子失魂落魄的,脸上还挂着泪痕。
  古阿婶在旁边唉声叹气的。
  “古婶子...”梨花左右看了看,“我堂伯出来寻你们了,你们看到他了吗?”
  进城前,她给赵青山看过益州城的地形图,照理说他不该迷路才是。
  古阿婶指了指旁边巷子,“在那边...”
  梨花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赵青山在跟人说话,她心里正纳闷,赵青山就甩开对方的手走了出来。
  见隋氏拎着行李,快步上前接过,“咱回去了吗?”
  他脸色不太好,说话时有意挡梨花的视线,似乎害怕梨花看清巷子里的人。
  梨花问,“王家的人?”
  偌大的益州城,赵青山只认识王家人。
  赵青山没否认,“那是王大郎的老娘,别让她看到你了。”
  王家和赵家早就断了亲,不相干了。
  梨花歪头,果真看到一个穿着暗红色褥裙的老太太从巷子出来。
  这种襦裙款式,她阿奶也有,因穿着不方便行动,逃荒时她阿奶就将其改成了窄袖上褥和胡裤,布料从好几件衣服裁下来的,颜色多,穿上后看着跟难民差不多。
  比不得王家老太太这件广袖襦裙贵气。
  第223章
  她阿奶站在这儿王家老太太都不识,何况她了。
  “她应该认不出我来。”
  不说她窜个子长高,就她眼下的打扮,王大郎来了约莫也不识的。
  赵青山垂眸看眼小姑娘乱糟糟的圆髻,心里五味杂陈,王家和赵家曾都是十里八村的宽裕人家,梨花受宠,衣着打扮光鲜亮丽,而如今,穿着新衣都像极了穷苦人。
  王家老太太满头珠翠,富贵难掩,任谁看了都会难受。
  他替梨花顺了顺乱飞的碎发,突然就放柔了声音,“王家有眼无珠,任他王大郎官再大,王家小郎都配不上你。”
  不是他哄梨花,在他眼里,王子荆确实配不上梨花。
  好端端的怎么扯到这个话题上?梨花不解的抬眸,只见赵青山铺满灰的眼角纹缓缓舒展,笑容溢进眼里,“咱三娘智勇双全,岂是普通人能配的?”
  “......”这语调,跟她阿奶何其像。
  虽然她也唏嘘两家的境遇,但不会因王家富贵就妄自菲薄,哭笑不得的说,“人各有命,王家有读书人撑着,到哪儿都不会过得太差,咱就一小地主,走哪儿都指望田地过活,这点和王家自然不同。”
  活下去的手段不同,境遇也不同。
  梨花收回视线,目光平静而坚定,“咱这样挺好的。”
  灾年里,没什么比手里有粮有人更好的了。
  赵青山怕她心里不舒服,听了这话,急忙附和,“是啊,王家为了活命,不惜舍弃族人亲戚,自私自利,反观咱,虽然颠沛流离过得苦,至少族人皆在。”
  一路过来,他最引以为傲的就是族人在逃荒途中全活了下来。
  像王大郎那种危难时只顾自己活命的,他赵青山不屑与之为伍。
  当然,他不知道梨花之所以带上族人逃难是怕路上遇到危险应付不了,人都是审时度势的,他们是梨花权衡利弊后的选择。
  这一点,别说他不知道,世上没人知道。
  但梨花不觉得心虚,顺着他的话往下说,“对,咱们齐心,在哪儿都不会饿肚子,也不用看人脸色,王家人做了官又怎样,若没老百姓种地提供粮食,再大的官也只能饿死在城里。”
  赵青山动容,“对。”
  没有老百姓种地,哪来的官!
  想到王家老太太颐指气使的态度,他昂首挺胸的望回去,脸上的倦怠和卑微不见了,满是蓬勃且深沉的活力。
  王家老太太先是一愣,随即不在意的撇嘴,同搀扶着她的妇人道,“有的人哪,就是不知感恩,我大发善心给他指条活路,他不肯就算了,还一副我刨了他家祖坟似的...”
  赵青山回嘴,“没办法,谁让我家祖坟好找呢,不像某些人家,祖坟在哪儿估计都找不着咯。”
  眼看王家老太太变了脸,赵青山气死人不偿命的又说了句,“好像也不对,某些人有没有祖坟都不好说呢,毕竟,没有哪家老祖宗会承认弃全族人性命不顾的不肖子孙呢。”
  指桑骂槐,他也会。
  看王家老太太气红了脸,他拉过梨花,“咱回去了。”
  要不是王家老太太认出他,他才懒得搭理她呢。
  三娘好好的人被她们说是疯子,搁早些年,三娘的名声不定坏成什么样,日后还怎么嫁人?
  王家陈婆子进村退亲那日他们就想打人了,更别论面前站的是始作俑者。
  他单手握拳又松开,压制心里那股怒火。
  梨花宽慰他,“不相干的人罢了,堂伯何苦放在心上。”
  道理赵青山懂,但就是气。
  古阿婶知道两家的渊源,没开口,倒是隋氏不知晓内情,凑到梨花耳朵边问,“那老太太谁啊?”
  梨花三言两语的说了,隋氏震惊的回眸,“她们眼睛瞎了不成?”
  望乡村的村长打小就认识十九娘,据他说,十九娘模样好,见识广,是十里八村最漂亮最有才的,怎么还会遭退亲,她又问,“她家什么来头?”
  “读书人。”
  隋氏恍然,自古以来,读书人就金贵,起势后毁亲无可厚非,她和梨花道,“早点退亲了是好事,起码你还能再嫁,不像那些为丈夫生儿育女孝顺公婆,好不容易熬到丈夫高中最后却被休弃的妇人,她们连个去处都没有。”
  她们县就有一个。
  丈夫一心读书,她又干活,又顾
  老人孩子,等丈夫高中以为过上好日子时,谁知丈夫丢给她一纸休书。
  她娘家嫌她丢脸,不给她开门,她无家可去,最后跳了河。
  这事闹得全县皆知,当时好多人去妇人跳河的地方看热闹,她宽慰梨花,“这家人不守信,十九娘早点和他们断了是好事。”
  谁说不是呢?
  赵青山接过话,“读书人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做上门女婿我都不要,哼...”
  他嗓音本就粗,说话又没压着声儿,不期然的传到老太太耳朵里,给老太太气得不轻,想痛骂回去,旁边妇人怕赵青山再说些戳老太太心窝子的话,急忙劝道,“老太太莫气,嘴再硬不过是个难民,你真要看他不顺眼,让坊主派人收拾他一顿即可。”
  是啊,她儿子是坊主,城中有头有脸的人,教训一个难民还不容易?
  “大郎呢?”
  “在衙门呢。”
  几位坊主去衙门议事了,接着城中百姓就围了衙门,这会儿估计没出来。
  “走,咱去瞧瞧。”
  城中百姓堵在衙门前闹事是想逼衙门把难民轰出去,还城里安宁,可她们也不想想,如今这世道,哪儿还有安宁可言,难民感染瘟疫固然可怕,但也能借他们的力量保护益州不被岭南踏破。
  百姓闹得再凶又怎样?除非她们有抵御岭南的力量,否则衙门不可能选择她们的。
  老太太清楚是因儿子是坊主,梨花则是看得多了,旧朝廷害怕北边失守,拿戎州跟岭南谈条件,益州害怕岭南北上,驱逐戎州人,荆州和岭南私下达成共识,任岭南人为村长,肆意凌辱残杀戎州人。
  上位者眼里,只有利弊。
  遇着王家老太太这事实属意外,不过谨防出现变故,几人匆匆忙出了城。
  守城官兵看她们没拿多少行李,心里不安,“是不是城里出什么事了?”
  他们属程副将麾下,和衙门那群官吏来往不多。
  看梨花她们跑得满头大汗,忧心得不行。
  梨花上气不接下气的指着身后,“百姓聚在衙门前闹事,县令派难民镇压...”
  “......”
  这不是倒反天罡吗?
  要不是难民烧杀抢夺且衙门坐视不理,百姓何至于闹事,衙门不安抚众人的情绪,却让难民镇压饱受冤屈的百姓,不是让百姓更加愤怒吗?
  守城官兵问自己的头儿,“怎么办?”
  程副将和县令的关系本就微妙,如今又出这事,他们出手的话,县令肯定会弹劾程副将的。
  “做好咱自己的事儿就成了。”男人深深瞥了眼乌蒙蒙的长街,“咱只要程副将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