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作者:
爱初会 更新:2025-09-09 09:40 字数:3289
冯紫英反应不及,匆忙应战,屡次不敌,又被贪生怕死的部下强拖回城中,不予抵抗。
反正鞑靼人如劫匪一般,抢了粮食女人就走,并不会侵占中原地盘。
所以北地边将守军根本没有作战的准备,只要鞑靼袭边,他们就一股脑儿地全部躲入城辕,放任鞑靼在边陲之地肆意侵扰,等他们满载而去,再出来收拾下残局罢了。
宝钗觉得时机成熟,趁狂风大作的时候,推倒了云儿的梳妆台,卷走她的金银细软,携带佩剑和十日口粮,骑上冯紫英的战马,顶着风沙向鄂毕城进发。
近半月,中原朝廷都没有接到前方主帅冯唐父子的消息,鞑靼骑兵已逼近雁门关,举朝上下颇为震动。
以林海为首的阁臣及武将,极力向宣隆帝举荐太子为征虏大将军,再次为中原击溃鞑靼,肃清边患。
但是宣隆帝并未表态,反而是东平王弹劾太子治下的神机营,纲纪废弛,人心涣散。
工匠接连走失,图纸外流。并且边将调取武器之时,守备神机营的校尉,还趁机敲诈勒索。
同时,东平王还拉出了在狱中服刑的夏金桂作证,证明从前她囤积军需,高价倒卖之事,全是受太子指示。
夏金桂为了谋求减刑,还供出了与太子联络沟通的皮货店。
面对弹劾,禛钰拒不承认,当朝摘冠,表示愿意卸职配合调查。
东平郡王趁机向皇上谏言:“陛下,从前太子北拒鞑靼靠的是天灾,南靖粤海靠的是火风,非其擅战也,实乃贪天之功。而况他本就有拥兵自重的前科,且勾连茜香女王,窃国神兵,欺君罔上。万不能再领兵出征,以防子夺父位。望陛下重典治国,当知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切勿姑息啊。”
林海当即反驳道:“郡王休要胡言,是非曲直当以事实为依据,怎能妄加揣测,诬蔑储君。离间天家父子,用心险恶之极!”
“哼!”东平郡王冷哼一声,有恃无恐地说:“林阁老不要急得跳脚,谁人不知你生了个好女儿,诈死浮海成了茜香国女国王,陛下没判她欺君之罪已是法外开恩了。
你还唆使令媛自荐枕席,蛊惑储君,擅自签批生铁运销凭条,让茜香国拥有了六百万斤的生铁,相当于整个湖广官营铁冶一年的产量了。
此等以权谋私之举,难道也是莫须有吗?你把太子当成亲女婿护着,当然不肯承认我所说的事实。
陛下,以臣弟之见,林阁老确系太子一党,奸蓄险心,早有谋篡之意,还请陛下将林海褫革官职,交三司究办。”
禛钰紧盯着东平郡王,极力反驳道:“茜香国女王林思政,是陛下传诏册封的海外藩王,其身份地位不容置疑。
至于林阁老签批生铁运销一事,本就有额外协议。女王用这批生铁打造了神兵利器,以纾中原边患,而今数以万计的铁甲、钢刀、弓箭已在军·械库中存放,还请陛下稽核检阅。”
东平郡王嗤笑道:“殿下为情人吹牛扯谎也不打个草稿,茜香国积贫积弱,又少铁矿,哪来的冶炼技术,能为中原锻造兵刃。”
禛钰昂首道:“郡王若不相信,可以眼见为实。”
之后在宣隆帝的首肯下,军·械库中的几样兵刃被搬了上来。
宣隆帝命两名羽林卫,手持配刀与茜香国打造的钢刀相击。
对击之下,羽林卫手中的配刀,就被茜香国的钢刀,劈成了两段。
紧接着又对比了铁甲、兜鏊的硬度,以及抗击打穿刺效果,都比中原锻造的要好得多。
在绝对实力面前,东平郡王哑口无言,扁嘴袖手一旁。
宣隆帝看了这些甲胄兵刃,眼眸都亮了几分,仿佛拥有了这些东西,他就能直犂虏庭,所向披靡了。
“女王上承其母护国夫人之志,不但援款粤海、赈济百姓,还臂助中原军需,保卫南粤海疆。林女王高义薄云,不容置喙。”
看在女王奉献了神兵利刃的份上,宣隆帝决定不再追究女王的过失。
既然宣隆帝对女王及太子有轻予放过的意思,东平郡王心知形势逆转,于是见风使舵,也不再对太子穷追猛打,反而抓大放小,竭力撺掇陛下御驾亲征。
从前扶龙定鼎江山的四方郡王,已经死了三个,东平郡王之所以能硕果仅存,是因为他在揣摩圣意方面极有经验,又善于稔恶藏奸。
他清楚,此时的宣隆帝十分眼馋太子的战功,若再不能一振雄风,将来少不得被成年的儿子逼戴一顶“太上皇”的帽子。所以他才敢先陛下一步,向太子发难。
其实东平郡王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毕竟北静王、西宁王、南安王几乎都折在了太子手上,这让他的危机感油然而生,加上幕僚贾胡安的怂恿鼓动,也是时候积极自救了。
东平郡王适时进言道:“既然太子渎职谋利之事有待审问,何不如陛下检阅禁军,御驾亲征抗击鞑虏,扬我国威。只要陛下亲征,定会让鞑靼大军望风而逃。”
宣隆帝“哈”了一声,脸上呈现了志得意满的笑容。
他幻想着自己在战场上,大发英姿,重建父祖的丰功伟烈。
于是他采纳了东平郡王的建议,并让太子戴罪监国,命林如海镇守金陵应天府,东平王巡检京城顺天府。
在他御驾亲征期间,南北两都分治,储君、阁老、郡王三方互相牵制监督,以防臣子窃国。
皇帝金口一出,大半臣子表示反对,劝陛下国主不宜轻率亲征。
林海率群臣上谏说:“此时已近五月。北地天旱,烈日如焚。人置草原,无树遮阴,淋漓汗流,虚耗气血。陛下久居京城,恐难服水土。
而况王驾离京,若四方急奏,不能速抵御前,延误国事。陛下亲率戎马,远履北畿,战场刀枪无眼,倘或有不测之祸,难保无虞。万望陛下收回成命,另选良将征讨北虏。”
可狂兴上头的宣隆帝并不听劝,非要亲征不可。
第171章
贾夫人梅花开二度, 宣隆帝老马失前蹄
林海见颁旨的太监已经踏出了金銮殿,急得撩袍跪地,振声道:“还请陛下三思, 切勿轻率冒进,致乘舆播越, 宗社沦倾!”
“爱卿勿要危言耸听, 朕年轻时也是一员猛将, 亦曾手刃贼寇,今次自奋乾刚,势必鞭挞蛮夷, 肃清北疆。”宣隆帝哼了一声, 站起身来, 拂袖离去。
侍立在龙椅身旁的太监,一甩拂尘,高唱:“退朝!”
反对御驾亲征的臣子忙将林海扶起, 俱是摇头叹息。
“阁老, 算了吧,”吏部尚书拍了拍林海的肩, 道:“陛下欲躬御边寇, 以武功自雄,要的是为他摇旗呐喊的臣子, 不是我等苦口婆心的谏官呐。”
林海望向丹墀之上的龙椅, 深吸了一口气,向诸位同僚默然拱手, 而后撩袍出殿, 大步独行。
走出宣武门,坐进林府的轿子里, 来到了炊烟袅袅的前门大街上。
陛下已经下旨,让他驻防金陵旧都,不日就要离开京城了。
林海撩开窗帘,向外瞧了一瞧,就见在路边摊上,大理寺少卿严必显,手挽着骡鞭,端碗喝面汤。
他便让轿夫落轿,走过去坐在了严必显对面,向摊主要了一碗茶,苦涩的滚水咽下喉,幽幽道:“老哥,没太平日子过了。”
严必显搁下碗,一抹嘴道:“良言难劝该死鬼,林老弟还是一心护好半壁江山罢,旁的就不用想了。”
林海伸手渥在茶碗上,摇头道:“只怕事到临头,不尽人意。”
“贤弟虑无不周,早有退路,眼下又何必踌躇?”严必显捋着胡子,摇头晃脑地说:“我看状元痘儿灌的浆儿,满是喜事。说不准阁老红鸾将动呢。”
听他如此说,林海心中的郁结稍解了些,此时才品出苦茶回甘之味,感慨道:“若果真如此,也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翌日,林海便整装出发,辞别严必显等其他同僚,带领一半朝臣,南下金陵,驻守旧都。
宫中自从牛皇后、吴贵妃去了后,暂掌凤印的是年轻的周贵妃。
六年前她还只是一个小小的贵人,生下了七皇子禛锐后,荣升为贵妃,压在她前头的两座大山前后倒台,令她不战而胜。
掌灯十分,宣隆帝趾高气昂地迈着四方步,走进了周贵妃的寝宫。
王君效的方子似乎有了些疗效,可惜也只有在周贵妃这里,宣隆帝才立得起一盏茶的工夫。
于是周贵妃盛宠一时,连带着对七皇子禛锐的眷爱也多了起来。
七皇子禛锐年方五岁,正是稚气可爱,活泼好动的年纪。虽不爱读书,却自有一股警敏聪睿的灵气,五官长得与周贵妃一模一样,让宣隆帝很是喜爱。
宣隆帝在周贵妃母子身上,找回了久违的青春幻觉。
得知陛下降临,周贵妃忙将奁匣暗格中的药丸,融进了甜汤中。
她殷勤地替陛下摘冠解带,亲手为他揉肩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