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作者:
华卿晴 更新:2025-09-09 10:04 字数:4007
要说多孝顺,也停留在口头上。
这些年里,朝堂上的诸臣,那谓是让简亲王这一位皇家亲王拿了大权。
同乐帝的处境,落李太后的眼中,那跟他家的侄儿没两样。都是傀儡。
可有一样,简亲王真办不到一家独大。如今的李太后也是有几分势力的。
倒是这一回,李太后准备跟简亲王合作一回。
原由很简单。在是否让同乐帝亲政这一件事情上。李太后和简亲王有同样的想法。
李太后更乐意了侄女李皇后,也便是侄儿正统帝的姐姐怀上同乐意的皇嗣。
若能有血缘关系的晋朝嫡皇子出生,那么,李太后更高兴。
只同乐帝也不傻。
这些年里,李皇后没能生下了嫡皇子。
镐京都,内城,简亲王府。
又是夜幕时分,简亲王未曾入睡。这一回亲王还在书房里阅读了一些秘件。
对于一些情报,简亲王很在意。
简亲王饮一口茶汤,感慨一回,道:“老了老了。”
对于简亲王而言,他真觉得自己老了。可再是老了,他还是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下的摄政王。
对于简亲王而言,他觉得自己是皇家的忠臣。
毕竟他不掌臣,同乐帝也是撑不起天下万方。
简亲王是宗室亲王,他掌权,那皇权还是自家的手中。
对于简亲王而言,他在琢磨了要不要配合了李太后的提议。
在心头,简亲王还是想给嫡长子立功的机会。
如果可以的话,摄政王的位置也不是不能世袭。
简亲王自己掌权了,更想让这一份权势传承下去。
至于说将来,嫡长子立稳脚跟了,父子同掌大权。
到时候嫡长子会不会肖想着更进一步?那是嫡长子将来的烦恼。
如今的简亲王就想着稳固权柄,同时,再把权柄传承下去。
可想传承下去,那就不是一句两句话的事情。
简亲王世子就得有能耐,得服众。
这权柄从来是不会出现真空的。有人拿不住,那么,一定会旁落他人手。
简亲王就想多给嫡长子创造了机会,让简亲王府一脉的传承更稳当。
要论权势的传承,哪有比兵权更稳的。
只要嫡长子有战功,那能威势赫赫,简亲王一脉的前程便是不可限量。
这不,李太后给了机会。
或者说李太后也想支持了简亲王府的世子领兵出征。
这等机会,往前很难。
这等出风头,还能立大功的机会。想寻着合适的,那不容易。
遇上了,让简亲王舍了,他不舍得。
在心底,简亲王对于大晋的兵卒们,那是信心十足的。
特别是压大赵朝一头,简亲王更有信心。
这一份信心是历次以来,大晋压着大赵打而胜出来的信心。
关于大晋要出兵,这等大事瞒不了谁。
当然,如今的大赵大军还在北边。大晋想闪击一回。
或者说想干一点抄后路的事情嘛。
这能干,也能说。
机会不能失,至于是全抄后路,还是趁机伏击了大赵朝的北征军队。
这些是领兵大帅的事情。
虽然这一回大晋名义上领军是简亲王世子。可简亲王不傻。
简亲王是给亲儿子配了豪华的战将团。应该有的副帅与大将,一个不能少。
只要在大晋排上号的能将,这一回,简亲王能提溜的,全给提溜到简亲王世子的麾下。
至于不能提溜的,要么,那是年岁太老,已经没法子上战场。
再要么,那就是牌面太足,一旦派到简亲王世子麾下。简亲王不放心啊。
郡主府。
林江郡主也是关心朝堂大事的。毕竟她不止是皇家郡主。
她的儿子这一回也随了舅舅出征。
在林江郡主心底,她还是记挂着好妹妹浑江。
至于林江郡主心底的浑江妹妹自然便是万珍珠。
“浑江妹妹,哪料想,如今你我倒成了敌人似的。”
望着东面的天空,林江郡主呢喃一回话道。
真不怨林江郡主这般想。
这一回大晋朝的军队,瞧着要对付的可是大赵朝。
如今的大赵朝谁掌权,便是林江郡主眼中的浑江妹妹的夫君。
林江郡主可听说了,浑江妹妹的夫君是大赵的摄政王,长子是监国世子。
只能说往昔的蜜友,如今成了敌人,也是让林江郡主颇无奈的。
“唉,我儿,如何就想着出征呢。求甚的富贵,在镐京都做了富贵闲人,如何不好?”
林江郡主心里有担忧的。
战场无眼啊,独一子,林江郡主替儿子担忧。
可儿子都娶妻生子,也是一家之主。林江郡主逆不得儿子的一番决断。
或者说孩子大了,顶门立户,有心思了。当娘的能怎么办?林江郡主也是做不得亲儿子的主。
要可以的话,林江郡主是不想让亲儿子上战场。
可谁让这一独子一心建功立业。
“只盼我儿无恙,只盼兄弟立了大功劳,简亲王府前程无量。”
林江郡主祈福时,她祈求着上苍庇佑了自己的兄弟与儿子。
立场嘛,从来是亲疏远近的。哪怕与浑江妹妹太要好。
可屁股墩嘛,那还是坐了亲儿子这一边的。
搁林江郡主身上如是,人心有私,搁旁人身上,想必也当如此。
第116章
正统四年,秋,大军南归。
赵济世赢了一场又一场的极漂亮的大战。不止是在草原上犁庭扫穴,更是一举打垮了大晋的东征军。
这一场大战的胜利,对于大赵朝堂的影响非常大。
大的超乎了所有人的想像。
燕京都,唐王府。
万珍珠瞧着下面人的汇报,各处消息一汇总。
万珍珠也是心底起了波澜。
“这便是人心吗?”万珍珠呢喃一句。原来胜利者真的不被谴谪。
万珍珠瞧见的各种情报里,对于唐王府而言是一个又一个的好消息。
似乎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同时,唐王府的权威在大赵朝的土地上也是越来越丝滑。
至于皇室?至于小天子是谁?
黎庶百姓不在意,反正头顶上的官老爷们总归是一茬又一茬,总归要给贵人们纳赋交粮。
至于世家大族,地方豪强?他们们,那心思更简单了。
各有各的奔头,同时,又是想明哲保身的时候,再是寻着机会再狠狠的咬一口。
在唐王府的权威越来越盛时,傻子没能耐出头。
有能耐的又太懂低
头的道理。
当然了,燕京都有领头羊的情况下,一切似乎平稳渡过。
镐京都,这一座晋朝的都城,那却是风起云涌。
不为旁的,只是输了大战。
在这等时候,败者食尘,总要有人给一个交待的。
甭管对错,只论输赢。
晋朝的朝堂上,因会大战的大输,风波再起。
因为立于顶点的人不想下来,下面的人又借着好机会要挑战一二。
于是大晋朝的镐京都乱了起来。
大军归来的燕京都,那自然要迎了胜利之师。
燕京都,皇宫。
泰一宫的小天子正统帝不开心,明明朝廷大胜。
帝王却是不高兴的,因为他请来的援军没了。
帝王不止如此的原由不高兴,还因为泰一宫也罢,凤仪宫也罢。
宫廷内苑,宫人们又被清洗了一遭。
对于唐王府的一些举动,那是赤祼祼的干涉了内廷。
可正统帝没折,宋太后一样没折。
人在弱势时,除了忍气吞声,还是忍气吞声。
“真是欺天了。”正统帝咬牙嘀咕一句。
帝王的脸上,全是愤愤不平之色。那恨意全藏在了眼眸子里。
“陛下,唐王世子求见。”贴身大伴来禀话。
一听是唐王世子赵绥求见。正统帝原本的恨意,这会儿赶紧的收敛起来。
正统帝就差搓一搓脸颊,他尽量让自己笑起来,笑得和善三分。
“大伴,快请世子进殿来。”正统帝吩咐道。
关于唐王世子的来意,正统帝太知晓了。不过是不了得胜大军归来的事情。
其时来不来请示,对于正统帝而言,他还是在意的。
毕竟得了面子,总归是好事。
若是唐王府里子面子都不给予帝王,正统帝怕是不止睡不安稳。那得处处焦虑了。
宫廷之内,赵绥还得配合了帝王唱一唱君臣相和的大戏。
燕京都,又是一处世家大宅内。
这时候有人在议事,议的自然是燕京都的风闻。
可谓是唐王府势大,不服之辈不过是蛰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