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87开始 第31节
作者:
你为什么忧伤 更新:2025-09-10 11:40 字数:4461
这个批发市场能生存二十年,说明里面存在一定的需求,但是这个市场一直不温不火,也有一个最明显的缺点。
这个缺点很明了,那就是恒市,始终没有服装鞋帽完整的生产链。
粤省一带,之所以有很多,很有名气的服装批发市场,主要的原因便是,粤省有完整的鞋帽服装生产加工一条龙的上下渠道。
恒市在八九十年代,也有不少制衣厂,但是始终没有形成规模,到了二十一世纪后,基本都转移到沿海城市,这也间接造成当地鞋帽服装产业没落。
叶怀安决定要搞服装厂,也是打算借着服装批发市场的建立,赚取一笔快钱。
有了这个服装厂,往后几年,不管是沈艳清母女俩,还是二舅和肖春兰,都有一个去处,自己未来几年如果去市里读高中,也有了一个落脚之处,当然,赚钱也是必须的。
他心中已经有了一个计划,先高仿一批港澳台风格的服装,打开局面,把厂子撑起来再说。
第46章 破事太多
他记忆中,恒市在八十年代末开始,无数大中小型的国企已经趋于半等死状态。
工人没事做,工厂没工资发,大量商品积压,三角债频发,无数企业为了自救,开始想尽各种办法。
最常见的办法就是搞三产公司,这些依附在国企身上的三产服务公司,原本成立的初衷,是为了处理国企的一些效益低的产业,销售积压库存,甚至解决一些临时工的工作问题,自负盈亏的方式。
想法是好的,但是这个三产公司,产权模糊,是承包性质,亦国亦集亦私,是一个三不像的公司。
为了赚到钱,这些三产公司,各显神通。
最常规的操作就是,把企业最赚钱的物资,低价卖给自家的三产公司。
三产公司再高价把这些物资卖给别人,别人再加价卖回企业,这来回倒腾,中间的人都赚到了钱,唯一亏本的就是自家国企。
这样来回折腾几回,那些经手的人,都肥了,可企业却因为成本,还有各种各样的问题,造成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自然就没订单了,工人没订单,企业自然办不下去了。
前些天合作的恒市第一纺织厂,他们工厂现在已经是半停工状态了,他们企业也有三产公司。
纺织厂旗下的三产公司便是几家中小型的服装厂,按道理,有自家纺织厂的低价原料,这些服装厂应该会生活得很滋润才是。
但是恰恰相反,它们日子过得也是紧巴巴。
这些制衣厂它们主要生产任务,就是为市里那些大型国企生产工作服,随着这几年国企效益普遍不好,工作服需求大减,加上很多企业都有了自己的被服厂,这日子也渐渐过不下去了。
现在那些国企旗下的三产公司遍地开花,这些靠实干的纺织厂,要是不转变观念,倒闭是时间问题。
现在恒市那些国企中,过得很滋润的,除了电视机厂这些刚需企业外,还有一些企业改变思路,也赚得盆满钵满。
比如邮电局下面三产公司,便是恒市最赚钱的行业,开歌舞厅!
对,邮电局开歌舞厅,电力局开电影院,银行开证券交易所,这些虽然通通叫“不务正业”,但是却赚得盆满钵满。
而纺织厂的三产公司开制衣厂,赚不到钱,也是情有可原。
制衣厂不赚钱,要看交给谁手里了,在叶怀安看来,九十年代开始,国内服装行业,每年增长速度,丝毫不差其他行业。
八九十年代,靠仿制港澳台风格的服饰发财的老板,大有人在,自己完全也可以借着这股风气赚笔钱。
叶怀安之所以选择开服装厂,更多还是考虑到肖春兰和沈艳清,肖春兰的头脑灵活,到时搞销售肯定是一把好手。
沈艳清有学历,加上她的容貌身材,上好的衣架子,完全可以融入这个行业。
尽管几人不太理解,叶怀安为啥突然想开一家制衣厂,但是几人也找不到反驳叶怀安的话,何况现在的叶怀安,隐隐约约有了主事人的气度,他的年龄也早被人忽略。
肖春兰虽然很有心机,也很聪明,她虽然不太懂叶怀安的安排,但是她相信叶怀安不是胡乱做出的决定,这里面肯定有赚钱的门道。
于是肖春兰开始像叶怀安虚心请教起来。
叶怀安见肖春兰一副虚心请教的样子,也沉下心来,开始给肖春兰讲解服装行业里面的一些门道。
他没有任何隐瞒,直接把一整套流程,给肖春兰讲了明明白白。
先盘下一家制衣厂,快速仿制出港澳台当年的流行服装,借助批发市场的渠道,赚到钱后,快速复制。
服装行业,一定要讲究快,永远走在别人前头,不要怕被人跟风,服装流行趋势时间很短,一旦出现爆款,就赶紧出货,一旦察觉到市场饱满,就立即停手。
总之,在服装行业,赚到钱很容易,特别掌握到时尚风气的叶怀安,对这个行业充满信心。
而且这个行业,完全可以以小博大,一旦出现爆款服装,完全可以吃饱吃撑。
叶怀安信心十足,激情四溢,讲解的东西,在这个八十年代来说,可谓是干货满满,服装行业发财的门道都说了一个遍。
尽管很多东西,肖春兰完全没听懂,但是她却感受到叶怀安话语中的激情,让她对如何做生意有了一知半解。
有着比这个时代多出四十年的见识,叶怀安侃侃而谈,讲诉的经验,自然仿佛如同开了上帝视角一般清晰。
这个房间里,大智在打瞌睡,小建科在数着自己口袋里的糖果,张立军烤着火看着窗外,正在神游天外。
沈艳清抱着女儿,脸上依旧还有股淡淡的忧愁,偶尔看到叶怀安讲得激情澎湃,不由为这个少年突然的变化而感到神奇。
只有唯一的听众肖春兰,听得很是认真,扬起脑袋,仿佛在仰视叶怀安,她眼中,也散发出一种叫野心的光芒。
一旁的张立军不知道,也就在这一天,自己旁边这个女人,离自己越来越远了。
第二天,是大年初二,一大早,张立军带着肖春兰回娘家拜年去了,待回来时,憋了一肚子气,连饭都没吃。
肖春兰脸上还有一个未消的巴掌红印子,眼眶泛红,回到家,想强装镇定去做饭,可还是被叶怀安察觉到异常。
一询问才得知,肖春兰的娘家得知,张立军过年前贩卖脐橙赚了钱,这次过去拜年,肖春兰的父亲肖建国提出,希望张立军出钱给肖家盖一层红砖屋,好家伙,一开口就要三千。
见父亲提出这么过分的要求,肖春兰连忙想劝说一下,但是刚开口,便被肖父一巴掌掀了过去。
在肖家,用拳头和巴掌回应子女,已经成为常态。
张立军看到肖春兰被打,压抑许久的火气当场发作,直接掀桌子走人,两家人,闹得不欢而散。
叶怀安皱着眉头听完二舅的诉说,他没想到这乱七八糟的事,还没完没了,顿时也有了一股火气。
在农村就这点不好,鸡皮蒜毛的事情一大推,你和他讲亲情,他和你讲道理,你和他讲道理,他和你谈钱,总之没完没了。
叶怀安不想管这些破事,吃完饭,他找机会找两人单独谈了一次话,询问肖春兰的意见后,三人暂时达成共识。
这年也别拜了,这大年初二,就遇到这么多破事,这接下来十来天里,各种破事肯定少不了。
所以干脆,明天几人先回市区,回到市里,肖春兰先租房子,先把沈艳清母女安顿下来,接下来该干嘛干嘛。
叶怀安也打算去市里,联络一下关系,随便考察一下市场,为接下来的安排做准备。
总之一句话,农村里那点破事,谁爱说谁说去,从今往后,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
在八八年,众人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好好搞钱!
第47章 一个机会
第二天大早,张立军开着拖拉机,搭几人前往市里,只留下大智和小建科在家。
小建科和大智一大一小两个身影,站在门口,眼神中的恋恋不舍,如同被抛弃的小狗仔,两人缩着身子,站在马路边上,看着拖拉机走远。
拖拉机上的叶怀安,看到这一幕,总感觉这一幕似曾相识。
当年的自己,有一段比这更加难以忘怀的经历,自己站在马路边,看着叶天德和叶怀辰两人,提着行李坐在拖拉机的后斗中。
叶怀辰脸上的冷酷,叶天德那掩饰不住的笑容,那一幕,许多年,都未曾忘记。
叶怀安无奈摇了摇头,把曾经的某些不好的回忆驱散,小建科比曾经的自己好太多了,至少,他期待的东西,还会归来。
拖拉机在哒哒声中,一路朝前,今天天气还挺给力的,久违的阳光很是明媚。
过年这段时间,去市里的车也不多,一路上也没遇到啥事,几人下午5点多就到了市区。
在车上,叶怀安还有些担心接下来的住宿问题,毕竟自己这一行人,有点多,加上又是大年初三,很多事情不好办。
他原本计划众人先住几天旅馆,给肖春兰一点时间去寻找房子。
但是叶怀安显然低估了肖春兰这个女人。
肖春兰不愧在市里生活了8年,心思活络,到了市区后,她便像是掌控了全局,指挥张立军的拖拉机直接朝市区开。
待到了地方后,肖春兰直接从拖拉机中提起一袋脐橙,一包糖果,便上楼了。
不到二十分钟,肖春兰便满脸笑容和一个老太太下楼了,老太太笑容可掬,给了肖春兰一把钥匙,并且亲自带几人去了附近一栋单元楼前。
就这样,半小时不到,肖春兰便解决了住宿问题,房子是一间老式的筒子楼,不过有两层,每一层有两个房间,几人住足够了。
这房子,虽然有些老旧,但是不漏水,不漏风,家具竟然也齐全,最关键一点,一公里外,便是恒市人民医院,里面便有专门治疗小儿麻痹的科室。
就短短一个小时,就把叶怀安一直有些担心的问题解决了,叶怀安对肖春兰的办事能力,再一次刮目相看,颇为吃惊。
后来叶怀安才得知,肖春兰在开旅馆之前,做过很多临时工作,也积累不少的人脉。
刚刚那位老太太退休前,便是附近社区妇联主任,当年她有一个侄子的老婆,还是肖春兰给介绍的。
肖春兰七巧玲珑,也让叶怀安重新认识了一下这个女人,肖春兰展现出来的能力,也让叶怀安对这个女人有一丝疑惑。
一个交际能力这么强的女人,为啥会找老实巴交的张立军挣脱泥潭?
难道是因为爱情?
狗屁!
这个问题,困扰叶怀安许多年,不过对于现在的叶怀安来说,肖春兰的能力越强,对于自己接下来要办的事,越有力。
这种如同得到一员大将的感觉,让叶怀安也给与了肖春兰更多的信心。
或许很多事情,都是叶怀安想得太复杂,对于肖春兰来说,现在能表现出自己的价值,才能在那个妖孽少年心目中,留下更多的印象分。
几人简单安顿下来后,开始兵分几路开始忙活起来了。
肖春兰带着沈艳清母女去医院看病,随便开始打听市里制衣厂的情况。
叶怀安也没闲着,既然决定暂时要干服装这一行,自然要知己知彼。
叶怀安从来不是一个只会夸夸其谈的性格,虽然他脑海中对这个时代的服装行业了然于心,但是记忆始终只是记忆。
叶怀安也没急着去纺织厂找刘副厂长,而且独自先前火车站附近的鞋帽服装批发市场,去探探实情。
虽然批发市场正式成立,应该要今年的五月一号才正式挂牌,但是附近的批发街,已经存在近十年了,早已经形成规模。
尽管还是大年初四,但是当叶怀安到达那条街的时候,还是被眼前的场景镇住了,这里比叶怀安想象中,还要繁华。
来来往往的三轮车和拉货的小货车,络绎不绝,操着各地口音的外地个体户,通过火车,直达批发街,周围的宾馆和饭店,人气也很是兴旺。
叶怀安甚至还看到不少从粤省一带的货物直达当地店铺,很多骑着三轮车的搬运师傅,汗流浃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