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571节
作者: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01      字数:3036
  厮杀立刻展开,惨叫声划破夜空。
  “轰!”一架云梯车来到了城下。
  飞梯被快速推出,前端的抓钩牢牢勾住城墙。
  一个接一个银枪军武士钻出云梯车,脚踏飞梯,冲上了城头。
  南城墙上寥寥数十守兵稍稍抵挡了一阵,很快就哭爹喊娘地溃了下去。
  银枪军追到马道口时,结阵向外,接应更多的人登上城头。
  只一会,涌上南城墙的武士便不下三百。
  “杀贼!”银枪军武士排成一排,大盾居于前,长枪位于后,还有人站在城墙高处,拈弓搭箭,对着城内施射。
  刚刚摆脱混战,正处于懵逼状态的敌军被这么一搞,不可避免地崩溃了。
  他们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四处乱窜,大喊大叫,完全丧失了理智。
  冀保挥舞着佩刀,在人群中大声吼叫,呼吁所有人向他靠拢。
  没有人听。
  人一旦丧失了理智,恐惧情绪会无限放大,歇斯底里、大喊大叫,而且你会诡异地发现,他的力气大得出奇,拦都拦不住,非得让他发泄完了之后,才有可能冷静下来。
  这就是炸营,古来大将最担心的事情。
  冀保的亲兵也被冲乱了。
  他们歪七扭八,根本站不住脚,只能死死护着主将,夺路而逃。
  “吱嘎——”城门不知道被谁打开了。
  又是千余银枪军打头,两千余许昌世兵紧随其后,从南门杀了进去。
  他们排着整齐的队列,墙列而进。
  所过之处,“噗噗”声响个不停,如同无情的杀戮机器。
  敌兵乱跑乱撞上来,直接排枪伺候。
  敌兵向后溃逃,他们也不着急,恒定步速追上后,长枪捅刺。
  没过多久,城东也响起了喊杀声。
  由屯田军和府兵部曲组成的先登队伍攻上城头,将敌兵一步步杀散,然后打开了城门。
  银枪军、屯田军蜂拥而入,东西对进,两面夹击。
  安阳,已无任何翻盘的可能了。
  ******
  城北其实也展开了激战,但不是位于城头,而是安阳桥一带。
  一支敌骑兵部队匆忙赶至。
  他们并不是前来增援安阳的,隔着洹水,也很难进到城里面。他们的到来,更多是心理层面上的救援,即让守军知道他们并不是孤军,增强一点守御到底的决心。
  另外,寻找水浅处涉渡,利用骑兵的机动力,在晋军外围反复袭扰,让他们没法放心大胆地全力攻城,也是他们的作用之一。
  但好像来得有些晚,前后十天工夫,安阳就一副摇摇欲坠的样子,让人颇为惊讶。
  夜色之中,指挥官观察了好一会,又侧耳聆听了安阳城内外的动静后,沉默许久。
  戌时,他下定了决心,毅然命令骑兵下马,挑选了五百人,朝屯驻在安阳桥北的五百晋兵发起了攻击。
  数百骑紧随其后,准备发起正面冲锋。
  战不久时,安阳桥北便杀声震天。
  熊熊燃烧的火光之中,长柄斧的身影一闪而现,重重劈斩而下。
  战马痛苦的嘶鸣声刺破夜空。
  骑士摔落地面之后,被长刀狠狠一划,顿时肠开肚破。
  他痛苦地惨叫着,将滑落地面后沾染了血迹、灰尘的肠子往肚里塞,塞着塞着就不动了。
  钩镰枪自地面伸出,飞驰的马儿被限制住了腿,骑士被惯性甩飞了出去。
  他的骑术很好,动作很灵巧,飞出去前就调整好了姿态,落地后一个前滚,卸去了冲力。
  地面有杆不知道谁遗弃的长枪,他立刻捡了起来,跨步执枪,观察周围。
  “呼!”长剑带着呼啸的破空声,重重斩落。
  力道之大、速度之快,简直令人咋舌。
  “嘭!”头颅直接飞了出去。
  身体一时未倒,仍保持着跨步持枪的动作,但空空如也的脖颈上却像安了个喷泉一样,鲜血喷涌而出,洒落地面后,溅起无数尘埃。
  第一批冲过来的五百敌兵已经被斩杀得差不多了。
  来自洛南诸县的府兵们惊喜地发现,敌骑居然下马和他们打!
  还有这种好事?
  还有这种傻子?
  于是乎,人人奋勇,个个争先。
  他们冲出了壕墙,与敌军面对面,展开了男人间的搏杀,甚至还有更多的人,以五人为一个战斗小组,长枪、步弓、长柄斧、钩镰枪、刀盾齐备,向尚骑在马背上的敌人发起了主动进攻。
  夜色之下,杀声如雷。
  火光之中,鲜血淋漓。
  当先下马步战的敌兵被砍瓜切菜一般撂倒,大队府兵结阵而上,如同一个移动的长枪丛林。
  “杀!”近三千人齐声怒吼,战意昂扬。
  敌骑先前已被砍翻了一部分人,剩下的有些胆寒,纷纷拨转马首,到远处整理队形。
  “杀!”府兵加快了脚步。
  长枪丛林一点点向北,发起了毅然决然的冲锋。
  敌骑又往后退。
  长枪丛林再往前移动。
  敌骑再退。
  夜幕之下,步骑对战的奇景出现了。
  三千步兵一往无前。
  两千余敌骑忙不迭地向后退,一时间马儿嘶鸣不已,军官气急败坏。
  “哗啦啦”的声音传来。
  敌军指挥官寻声望去,远处一片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只有洹水河面上发出了巨大的水花声,偶尔还有战马的嘶鸣声。
  “撤!”他心中一凛,不情不愿地下达了撤退的命令。
  临走之前,他最后回望了眼安阳城。
  城头的喊杀已渐渐进入尾声,城内则传来了比方才更加猛烈的厮杀动静。
  他明白,安阳已进入到了巷战,这是最后时刻了。
  他带来的这三千骑,没法突破晋人的外围阻截,没法给守军传递坚守的信号,更没法冲进城去,与他们一同战斗。
  安阳一丢,邺城将直面敌锋。
  战、留、走,三个选择摆在大胡面前。何去何从,该尽快做出决定了。
  第一百七十七章 军议与分化
  七月十六日,诸军花了一整天时间大索全城,清理残敌。
  邵勋没有急着进去,他在城外大营内,与幕僚们计划起了下一阶段的战事。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邺城算是国朝的第三个首都了,城市规模较大,设施齐全,是河北第一大城,也是整个天下屈指可数的雄城。
  呃,不要看到雄城就害怕,事实上大城真不一定好守。
  就一个问题,你见唐军守过长安吗?没有。
  没有人是傻子,不要把那些久经战阵的大将当做不知兵,不守长安是有原因的,这个城压根就没法守。
  几十公里周长的城墙,一米站一人就要四万兵,事实上这个密度压根不够,得翻倍再翻倍——根本不现实。
  只有五米多高的城墙,城防设施匮乏,还非常薄,很容易被破坏,连很多县城的城墙都比它强。
  城内人口又多,吃饭消耗是天文数字,稍微一围困,马上就人相食。
  哪个大聪明要守长安?
  此时的洛阳、邺城远不如隋唐时的长安、洛阳那么大,甚至不如南北朝时的邺城、洛阳大——北魏那会,将此时洛阳外围那些住宅区全划了进去,修建外郭城,城池面积暴增几倍。
  但洛阳、邺城再小,没个几万人马,真的不好守。
  邵勋很怀疑石勒现在能召集到多少人。
  “梁习等人,用冀州民力,取上党山林之材,制度壮丽见于文昌、听政等殿,金虎、铜雀之台,鸣鹤、楸梓之宫……”会议上,胡毋辅之摇头晃脑,讲起了曹魏年间修建邺城的旧事。
  “邺城所固者,乃三台也,便如洛阳之金墉城。”
  “邺西又有苑林,城墙矮薄,拔之不难。”
  邵勋在一旁静静听着,连连点头。
  他去过一次邺城,对此有点印象,邺城本身其实不难攻,甚至可以攻取其中一部分,但西半部分的三台就比较坚固了,如金墉城一般,甚难攻取。
  他印象中,原时空洛阳、邺城最后失守的都是金墉城、三台。
  有这两地,完全可以长期坚守,反复拉锯,如果有粮食的话。
  “邺有三台之固,西接太行,山水环绕,又当大道,诚为天下之腰脊,河北之襟喉。明公若得之,可如曹孟德那般迁徙于此。”说着说着,胡毋辅之的思维就发散了,开始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