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709节
作者:
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03 字数:3458
说到底,还是看环境的。
新朝开国天子眼里容不得沙子,也不容易被糊弄,过往的小聪明、小手段用不上了。再者,官场经历了清洗,生态变了,风气也变了,不得不卷起来,故显得朝气蓬勃。
大概便是这样吧。
今日他坐在这里,很多人急于表现,以求上进,或者保住现有地位,可以理解。
只是——这样是不是太伤人了?
邵勋瞟了一眼天子,好整以暇地坐着。
******
朝会罢散之后,邵勋与王衍并肩而出。
有些脸皮厚的朝官,纷纷上前行礼,邵勋一一回应。
“今日如何?”王衍看着邵勋,笑问道。
“颇有所感。”邵勋笑道。
王衍亦笑,又道:“之国之后,需得在洛汴之间置驿站,最好三十里一驿,快马发放公函。”
“此事我会嘱人办理的。”邵勋说道。
“为何不留在洛阳或许昌?”王衍犹豫了一下,问道。
“清净。”邵勋只回了这一句,便出了宫城。
曹操离开许昌,去邺城建霸府,是为了脱离颍川士族的钳制。
高欢离开邺城,到晋阳建霸府,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战争。
邵勋离开许昌,至汴梁建霸府,主要目的是为了联结大河南北,同时经营独属于自己的地盘。
曹、高、邵三位,在某些地方其实是共通的,想法思路大同小异,可不仅仅都爱人妻。
王衍也隐约猜到了一点。
梁国十郡之地中,陈郡便清理得十分彻底。何氏被灭族,谢氏等族大部南迁,留下来的不多,成不了气候。现在说得上号的士族只有袁氏一家,还是邵氏姻亲,王氏是新贵,但底蕴极差,还不如已经南迁的谢氏等族。
梁国屡经战乱,乞活军王平部过去后,滋扰不休,很多士族豪强南渡江东了。
匈奴抄掠河南,梁国两次沦为战场。
庾琛任梁国内史时,清丈田亩、户口,有人作乱,旋起旋灭,到这会已经被清理得差不多了。
至于南顿、新蔡,那是邵勋大面积安置流民的地方,当地最大的士族应氏还被狠狠打压过一番,大部南渡荆湘。
濮阳、魏、汲、顿丘四郡,乃晋匈反复拉锯多年的地方,别说普通老百姓了,士族豪强也受不了三天两头示警,征粮派役,乃至被人无端攻打,能走的都走了,白地一个。
真正还有较强豪族势力的,也就汝南、陈留二郡了,但比起十几年前也大为不如。
邵勋移镇汴梁,大概是想就近压制、收拾陈留大族,收其田亩、庄客,扶植小门小户起来与世家大族打擂台,自己居中裁判,牟取好处。时机成熟后,清丈田亩、户口,建立真正稳固的统治。
他的野心是真的大!
王衍不知道心中是什么滋味。旱蝗交加那两年,是邵勋收拢流民的高峰,奠定了如今的基业。梁国十郡,其实早被他收拾很多了,如今只不过是把这些“熟地”凑在一起罢了。
梁国是结果,不是过程。
另外,邵太白的眼光也是真的毒,他完全奔着士族的根本去的:土地、部曲。
很多人一听“士族”,就下意识把他们等同,大错特错。
土地部曲被削减的士族,那就是跛脚的士族。
没有土地部曲的士族,那就是天家的一条狗。
邵勋提拔小门小户,这些即便演变成新的士族,与现在的士族实力也注定相去甚远。
每每想到此处,王衍就很纠结。
其实他以前也思考过这方面的事,结论是乱世之中,家业受损难以避免,但只要保住大半,不伤筋动骨就是可以接受的。甚至于,哪怕损失一半家业,也不是完全不能接受。
但理智上接受了,情感上还有些不甘。
何去何从,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邵勋不愿走捷径,如之奈何。
******
正在洛阳城西躬耕的梁芬很快得知了京中发生的事情,是原龙骧将军府西阁祭酒、汝南国大农,现大将军府东阁祭酒傅宣告诉他的。
“大将军府幕职定得差不多了。”傅宣说道:“左军司王夷甫,其又辟太原温峤为军谘祭酒,同时留任济阴卞敦,二人一同辅佐王衍。右军司卢子道,其引范阳祖应为军谘祭酒,原兖州军谘祭酒闾丘冲留任。”
两个军师,分掌府事。二人各自征辟了一个心腹,又都留用了一个梁公旧人——邵勋原为兖州幕府军司。
“兖州幕府司马裴邵为左长史,颍川庾子美为右长史。”
“陈有根、羊忱仍为左右司马。”
“梁公妹婿、郾城令袁能,与梁公门生、龙骧从事中郎郑隆并为主簿。”
“燕国阳裕、顿丘京禅并为记室督。”
“曹胤为府掾,糜直、柳安之、庾亮、毛邦等人为参军,堵阳屯田校尉邵光为督护……”
傅宣一个一个数着,梁芬一个一个听着。
听到最后,感觉与自己想的没有太大差别,唯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河北人的比例变高了。很明显,梁公以河南为基,并试图把河北也变成自己的根基。
“梁公这几日便要离京了吧?”梁芬问道。
“也就旬日间的事情了。”傅宣回道:“汴梁那边还在营建宫城,接下来一年幕府僚佐们大概都得挤在县城里办公。”
说到这里,傅宣叹了口气,小心翼翼地问道:“明公何不出仕?关西士人本来就少,还群龙无首,更不成气候了。”
各地士人之中,西州士人大概是最支持邵勋,且在出身问题上看得最淡的一个群体了。
关西之地,自汉以来就胡汉杂处,风气是不太一样的。另外,他们的家族基业多沦陷于匈奴,大部分族人也与匈奴开始了合作,他们这些留在关东的子弟顿时尴尬了起来。
田地、部曲、钱财,要啥没啥,不支持梁公能怎么办?
傅宣就希望梁芬能够出山,成为关西士人的领袖,带领他们在乱世中分一杯羹——蛇无头不行嘛。
梁芬摆了摆手,拒绝了。
傅宣一皱眉,突然说道:“明公,前些时日我在法始立寺外见得皇后,上前行礼之时,见皇后嘴角淤青。宫中还有流言,天子欲废皇后,并赐死之……”
梁芬面容平静,没说什么,但拳头已经悄悄握了起来。
达到目的后,傅宣也不再多说了,只道:“庾子美要去汴梁当相国了,梁公正在寻找司隶校尉的人选。”
说完,傅宣便告辞了。
晋末幕府佐官设置
别嘘我啊,一般人提的问题我还懒得回复呢。
有价值的我会写单章回复。
上本晚唐幕府设置我也写了单章,详细论述节度使、节度副使、行军司马、马步都虞候等佐官的设置。
这本也写下吧。
本单章重点:西晋末幕府佐官设置——注意是西晋末,不是西晋初年,也不是东晋。
西晋末年,准确地说是八王之乱时期,大体佐官设置可分为三部分。
一、直属官
军师(军司)、中军师、长史、司马、从事中郎、参军、监军。
军师,一般军事统帅开府时设置。
职责是“节量诸宜”,同时“监军”,实际上是一人之下的职务,军事、民生无所不包,因为军事统帅开府,有什么和军事没关系的?什么都能扯上关系,况且明确说了“节量诸宜”,给的权力非常大,所以军师是幕府事实上的最高僚佐。
军师的监军职能最开始还包括监督他的上司,即开府将军,到了西晋后期,废了,基本监督不了。
军师大概以三品官的标准发放俸禄。
中军师……不好意思,西晋末年具体干嘛史书无载,只出现过一次:司马颖的中军师王衍。
这应该是一个名誉职位,和汉代一样,无具体职掌,毕竟王衍担任中军师是兼职,他还在洛阳上班。
长史负责军事以外的其他幕府事务,包括人事、钱粮等等,还参与大事谋划。
从事中郎向军师、长史乃至府主提供建议,但无决策权。
司马负责军事事务,有时候还要带兵打仗。
比如,司马颙以李含为征西将军司马,率军攻洛阳。
司马越以左司马王斌率五千甲士入援洛阳。
简而言之,如果没有军师的话,长史、司马一文一武,就是府主的左膀右臂。
参军这个职务比较万金油,弹性也很大。
全称是“参xx(官职)军事”,其实就是一个参谋。
俗话说参谋不带长,放屁都不响,但在西晋末年,参谋带长了:开始深度“署曹”,即参与诸曹实际事务,有分管部门了。
这个时候也出现了很多奇奇怪怪的名称,如“行参军”、“兼行参军”、“记室参军”、“谘议参军”(主讽议)、“车曹参军”、“典兵参军”等等。
很可惜,史书无载其隶属关系,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有具体职掌了。
监军,顾名思义,监察军队。
二、阁下官/门下官
主簿、记室督、舍人、西东二阁祭酒、帐下督、外都督、门令史等。
主簿:掌管文书,上传下达,有点类似后世的秘书,或者说更像秘书办主任,我对官场不太了解,比喻可能不太精当。
记室:主书仪,其实就是起草文书之类。
舍人:跑腿的,如传达命令、通传事务。
西东二阁祭酒:管家之类的角色,如导引宾客,操办礼仪等,也经常出外跑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