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1025节
作者: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05      字数:3685
  陆逐延有数万部众,居于上郡、雕阴之间,早年曾投刘渊,与上郡氐羌关系良好,但后来都成了匈奴政权的失意者。
  邵勋没听过后世有陆逐氏这个名号。
  鲜卑各部之中,河西的折掘、乙弗等氏族都在北魏朝廷中有一席之地,偏偏曾被拓跋力微、拓跋猗卢祖孙两代人教训过的白部鲜卑,最终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
  可见,拓跋氏对他们是比较痛恨的,必欲杀之而后快,就像他们对慕容氏动手一样。
  拓跋氏痛恨的人,本身就有统战价值,不过这就不足为外人道了。
  挥手让陆逐乾坐回去后,邵勋又看向单智、单良父子,道:“屠各氏实有亏于单氏。”
  说到这里,他站起身,叹了口气,道:“昔年我与刘元海交好,惺惺相惜。奈何刘聪、刘粲之辈忤逆人伦、丧心病狂,弃祖训于不顾,逞凶暴于国中。”
  说到这里,他看向单智,道:“永嘉中,我自洛阳回救豫兖,过成皋时遇到过单镇西,奈何缘悭一面。他现在怎样了?”
  “已过世三年。”单智回道:“从叔临终之日,恨嫁错了女,恨刘聪言而无信,恨刘粲残暴不仁。”
  “故人渐次凋零。”邵勋感慨道:“想不想找匈奴人报仇?”
  单智一听,直接拜倒,磕头道:“请大王下令。”
  “冯翊、上郡氐羌之众,尚有尊单氏者,今可统其兵马,杀奔长安。若有战功,我又何吝雕阴太守之职?”
  “臣遵命。”单智再拜。
  “速去统御兵马。”邵勋挥了挥手,道,说完又看向陆逐乾,道:“君亦当出兵。”
  “遵命。”单智、陆逐乾齐声应道。
  “唔——”邵勋说完,顿了一下,问道:“而今统御氐羌自冯翊西进者何人?”
  “大王,乃部大虚除权渠。”羊曼禀道:“其人狂妄,不识天数,闻匈奴败,煽动冯翊、上郡氐羌叛乱,聚众五万,自号‘秦王’,被侯督训斥,方才自去尊号。”
  “他聚起来的兵,仍归他统领。”邵勋说道:“单氏所聚之兵,由单氏所领。”
  同时有些惊讶。
  上郡、冯翊的氐羌是真多啊。
  简单来说,这些氐羌主要分布在后世渭南、延安、铜川三地,北面的榆林一带也有,但较少。
  五万兵往往对应着二十万以上的人口,其中冯翊应该占多数,十几万的样子。
  但这三地的氐羌并未全跟着虚除氏,肯定还有没有造反的人,想想就触目惊心。
  “大王!”见邵勋不语,姚弋仲大步上前,恳切道:“臣愿率扶风羌兵八千,以攻匈奴。”
  “大王!”蒲洪上前一步,道:“臣有氐兵一万,可取刘粲头颅。”
  “大王!”鲜卑、乌桓诸部贵人亦齐齐请战。
  邵勋一见,转头看向张宾,道:“孟孙,吾帐下精兵猛将何其多也?”
  张宾亦笑,道:“大王顺天应命,远近纷纷来投,此天也。”
  邵勋大笑,道:“速为孤取长安。尔等皆当世英雄,窝在穷乡僻壤有甚意思?立下功劳之后,可随孤入洛阳、汴梁,富贵无极也。”
  ******
  梁芬抵达安定时,已经是八月初八了。
  这一天,卢水胡首领、汉梁州刺史彭天护听闻梁芬回家,亲来拜谒。
  两天后,卢水胡出动万余步骑,顺泾水而下,直趋长安。
  一路之上,遇到了好几股匈奴。
  这些人只婴城自守,不与卢水胡交战,也不听刘粲的号令东行。
  当然,东行的匈奴部落还是挺多的,主要是老屠各氏诸部,次第汇于长安左近。
  关中已是一片沸腾。
  安定、略阳、南安、扶风、新平等郡战事陡然激烈了起来。
  汉人世家大族多有杀匈奴官长反正之事,胡人亦不遑多让。
  诸郡氐、羌、巴、羯中有许多是刘粲从秦陇之地强迁过来的,当然也有主动过来的,或者居于关中几代人的,他们还是部落习性,大发男丁,十五岁以上悉数出动,拿根木矛就上了,聚集了三十多万兵(对应胡人人口超过百万),与散于各地的匈奴厮杀,真是有仇报仇,有怨报怨。
  报完仇后,再拿着侯飞虎临时散发的官身,兴高采烈地往长安聚集。
  刘粲统治下的关中,就像个火药桶一样,直接就炸了。
  当然,换个人过来统治,其实也好不到哪去。关中一百多万胡人,族属甚多,矛盾也很多,还真就是火药桶。
  邵勋提出“夷夏俱安”,不是没有原因的。他只是认清现实,知道自后汉年间埋雷后,胡人繁衍至今,数量太多了,根本杀不光,只能剿抚并用。
  而且,因为气候原因,周边还不断有部落南下、东进,还在增加胡人的总体数量……
  至八月中旬,长安外围诸县几乎已经不存在成建制的匈奴军队了,全都龟缩到了长安城内外。
  最可怕的是,就连长安城外面都不太安全,因为刘粲强迁了不少不愿服他的刺头到长安左近安置,这些人几乎全反了——两晋南北朝时期,刘聪、刘粲、石勒、石虎乃至苻坚等辈,都喜欢把刺头部落迁到都城旁边。
  八月十五,月圆之夜。
  这一天,邵勋沿着秦直道,穿越重重山岭,抵达了冯翊郡北部。
  刘粲登城眺望,泪洒衣襟。
  氐、羌、巴、羯、匈奴、鲜卑、卢水胡乃至各色说不清来源的杂胡,皆奉晋将侯飞虎之命屯于长安四面。
  而长安城内真正能战的精兵,不过六千侍卫以及三四千禁军残卒罢了。
  他的统治,可能已经走到了尽头。
  第一百八十四章 围城“大军”
  长安城已经被围困得水泄不通。
  壕沟挖得到处都是,有的还引了水。
  附近的林木被砍伐一空,变成了大营和寨墙,里面驻满了“奇奇怪怪”的兵士。
  是的,这就是侯飞虎最初看到他们时的第一印象。
  从发型上来说,有髡发的,有辫发的,有披发,有髻发的,还有剪发的。
  从面孔上来说,有大盘子脸,有长脸,有高鼻深目,还有各种串子。
  从装束上来说,有穿着麻布粗服的,有穿着破旧羊皮袄的,有穿着被虫蛀过的皮甲的,甚至还有袒露上身,在上面鬼画符的……
  总之就没几个正常的。
  当然,谁都知道这些只是被临时征发起来的丁壮,战斗力参差不齐。
  部落大人们再穷,也能凑几十副铁甲、供养百十个亲随勇士的,只不过这些人不轻易出手,不舍得拿出去消耗罢了。
  侯飞虎大营扎在长安城东的霸上,其实离长安城有点距离。驻军于此,压根就没有主动攻城的意思,更多的是想驱使各路杂胡兵马攻城。
  今日(八月十六),他带着黑矟左营数千军士,巡视城东部分区域。
  这里驻扎着梁勋部陇西兵万人。
  陇西,从名字就知道,这是一个胡汉杂处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是胡人远多于汉人的地方。
  氐羌才是当地的主流,另有少许匈奴别部——从他们居住在陇西的年头算起,几乎可以算是“新原住民”了。
  甚至于,近年来还有一批羯人迁徙而至,总之非常杂乱。
  侯飞虎登高望远的时候,见着一批匈奴骑兵直冲而至。
  梁勋本人不在,但他的子侄以及各个部大们还算卖力,只不过这仗打得实在有点——
  正中央一队披头散发的轻骑(羌人)迎了上去,与匈奴战作一团,本来是个两翼包抄的好机会,奈何部署在左右的人居然看不懂旗号,你敢信?
  派人过去传令,语言不通,通过多人转译后,才恍然大悟,然后数百羯骑、数百氐人骑兵手持骑弓迎了上去,但匈奴人已经击破正面的羌骑,返回城墙附近的出击营地了。
  羯人、氐人这时候倒追得猛了,结果吃了人家城头一波箭雨,狼狈退了回来。
  侯飞虎深深地叹了口气。
  就这水平,打什么仗?
  不过,侯飞虎脑海中刚冒出这种念头,就有一支比较整肃的部伍前出,整整三千人,墙列而进,攻打匈奴人设于城外的营垒。
  营中箭矢连发,攻方高举木盾,不断有人被射死射伤,但剩下的人令行禁止,比较有章法,攻了好一阵才退下来。
  侯飞虎默默数了数,攻方大概死伤五百余人,匈奴亦有近三百伤亡,打得其实不错了。
  “此何人耶?”他问了问。
  很快便有人前去打探,片刻之后,信使回报:“此陇西李氏部众。”
  “陇西李氏?”侯飞虎一怔,陇西有这个家族吗?
  “李氏自称寒门。”有幕僚轻捋胡须,脸上带着揶揄的笑意,道:“也就是自称罢了。”
  侯飞虎摇头失笑。
  像河南、河北那些地方,如果没有经历大乱,郡中谱牒未曾遗失,地方士族未大量死伤,一般而言很难在身份上作假。
  你明明是个豪强,却硬说自己是寒门,万一被人拆穿了,脸都不要了。
  但像陇西这种地方,规矩就没那么严了。有些地方豪强上进之心十分热切,偏偏不断被士族嘲笑、排挤,时间长了,心态扭曲,就会暗戳戳自称寒门,以抬高自家门第。
  侯飞虎也算当世名将了,但他却谈不上什么门第,东海侯氏现在就是一豪强而已。
  如果他儿子还能当官,或许可以厚着脸皮操作一下,混个下品士族,但现在显然不行。
  “诸部战力参差不齐,当以守为主,先整肃部伍,再与贼战。”侯飞虎没兴趣再看了。
  有些部落兵其实挺有勇气的,敢打敢拼,但没章法,乱打一气,须得有人教他们怎么打仗。
  再者,器械有些差,甲胄奇缺无比,这些都极大影响了战斗力。
  如果能有个多年整训,且统一配发精良的器械,其战斗力会有飞速提升——基础太差了,提升反而快,像黑矟左营这种精兵提升反而慢多了。
  但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梁王整顿五营黄头军几年了?到现在才看到一点效果。
  黄头军这种部队放在这里,其实也是一支不错的部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