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1046节
作者: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06      字数:3374
  不过与金根车配套的仪仗却没带出来,簇拥左右的竟然是杀伐武夫,让郑世达不由得菊花一紧,再度思起梁王毕竟是马上打天下的雄主,即便登基称帝后,与一般帝者估计也不太一样。
  繁文缛节他会嫌烦。
  宫城定然关不住他,他会和在军中一样四处乱走。
  宫城之内搞不好还会开辟练兵场所,梁王亲自下场教习侍卫。
  总而言之一句话,承平天子做不得的事,他都可以做,没人敢劝,也没人有资格劝。
  “大王。”金根车停下之后,郑世达小步快跑,临近时又放慢了脚步,最后停于十步之外,躬身行礼。
  亲军督黄正掀开车帘。
  邵勋缓步而下,先看了看郑世达,再看了看宫城,笑道:“已是多年未来。”
  “大王已是洛阳之主,随时可来。”郑世达笑道。
  邵勋举步向前。
  亲兵们顶盔掼甲,护卫左右,居然还有人举着大盾,一如立尸场上拼杀那般。
  邵勋皱了皱眉,道:“将盾收起。”
  因为他多次亲上战场,这些亲兵已经习惯这么做了,大盾一层又一层,连弩矢都给你挡下来。
  童千斤发了一声令,刀盾手立刻整队退后。
  “大王,其实……”郑世达跟了上来,期期艾艾地说道。
  “你做得很好。”邵勋看向郑世达,温和地说道:“过阵子就去长安,任京兆太守,为我看着关西。”
  郑世达心中大喜,连声道:“谢大王厚恩。”
  虽然舍不得冗从仆射这个近臣之职,但与之相比,京兆太守才是更广阔的天地。当了此职,才有可能升任刺史,当了刺史,才更容易入台阁,成为国朝重臣。
  孰轻孰重,他还是分得清的,梁王这是在栽培他,不枉他当初忍痛送出郑樱桃。
  ******
  整齐的脚步声在东宫外响起,一点点靠近。
  太子司马端脸色难看地站在昭德殿前。
  殿室内外冷冷清清,连个宫人都没有,皆被临时遣走。如今的昭德殿内,除他之外,唯有著作郎张舆、太子妃秦氏二人。
  铿锵作响的甲叶声渐渐停了下来,银光闪耀的武人们分至廊下,站得满满当当。
  亲军督黄正本欲派兵入昭德殿搜捡的,但被邵勋阻止了。
  终究不能这么做。
  “见过太子、太子妃。”邵勋朝二人点了点头,也不行礼,直接说道。
  太子、太子妃却要向他行礼:“见过梁王。”
  亲军督黄正带了几个有官身的幢主入内,仔仔细细检查,这也是一种变通方法了。
  邵勋则在廊下与二人交谈。
  “臣自长安回返,方欲报捷,惊闻陛下龙体有恙,寝食难安……”邵勋叹息道:“太子可曾入昭阳殿探视?”
  “每日晨昏请安,从未断绝。”太子司马端面无表情地说道。
  “真孝儿也。”邵勋笑了笑,目光上下打量了太子一番。
  太子不过二十七岁,年幼失怙。
  三个兄长之中,长兄已死,二兄仍在,袭爵清河王,实际乃洛阳一寓公耳。
  三兄就是前太子司马铨,夫妻二人都被邵勋弄死了。
  简而言之,清河王司马遐这一系真是倒了血霉,四个儿子有三个被立为太子,其中两个已死,现太子司马端能不能活,也不好说。
  司马端虽然年近三十,但他真没经历过什么事,而且从小是在担惊受怕中度过的。
  司马铨尚在时,司马端被封为豫章王——这个王号简直就是储君预备。
  他兄长司马铨还能娶到世家大族的汝南和氏为太子妃,但他就不行了,居然没有世家大族愿意嫁女给他。
  到了最后,只有家业被毁,同样日子难过的新兴秦氏出身、前侍中秦准的家族愿意嫁女,便是如今的太子妃了。
  一对可怜的小夫妻。
  邵勋没打算拿他们怎么样,但架不住二人害怕。
  “大王。”黄正在昭德殿内点头示意。
  “进来吧,孤有话说。”邵勋举步入内,找了张单人坐榻坐下。
  太子夫妇坐在一起,著作郎张舆则跪坐在另一边的案几后,慢条斯理地摊开纸笔。
  邵勋脸一黑。
  他最烦这些史官了。出外打仗还好,很容易甩开著作郎,但在宫中却很难,也不应该甩开他们。
  “陛下御极二十载矣,未尝有一日懈怠。然天下之事,终非勤劳任事就能有所成效的。二十载之间,水旱蝗疫遍地,胡虏盗贼并起,朝廷调兵遣将,而贼势愈张,黎元愈困。”邵勋说道:“况妖星数见,此上天之所以示警也。若有不忍言之事发生,太子当做好准备。”
  禅让流程,起码要走个一年半载,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
  邵勋现在是在做两手准备。
  如果天子中途驾崩,那就让太子登基。
  如果天子能挺到最后,那当然再好不过了。
  听完邵勋的话,司马端脸色一白。
  说实话,都这时候了,脑子不正常的人才想当天子。事实上,他们家除长兄司马覃(废太子,被司马越所杀)之外,没人想当太子,都是被迫罢了。
  今上如果崩了,而禅让之事未完,他可不得登基为帝,站完最后一班岗?试问他如何愿意?
  司马端讷讷不语,那边张舆已开始记录。
  “梁王曰:‘天子长于深宫之中,暗于经国之务,虽夙夜忧叹,勤劳匪懈,然国事日衰,王政日紊。’”
  “数载之内,妖星频见。天子避殿,龙体抱恙。若有山崩之事,天下不可以无君,太子宜细思之。”
  怎么说呢?这次记录得还算“客观”,小小加了一点点戏,但这是此时史官们的痼疾了,你不能指望他们不二次创作。
  “太子?”见司马端不说话,邵勋加重了语气。
  “大将军想怎样,便怎样。”司马端低着头,闷声道。
  邵勋沉默不语,看了司马端好久。
  司马端悄悄抬起头,见邵勋正看着他,立刻又低了下去。
  张舆继续记录——
  “梁王孩视太子,曰:‘君当行此事,勉自图之。’”
  “太子惧罹锋刃,讷讷不敢言。太子妃潸然泪下,泣不成声。”
  邵勋又看了看太子。
  太子仍低着头,太子妃秦氏却鼓起勇气,瞪了邵勋一眼。
  邵勋懒得和他们计较,叹了口气,起身道:“今日无他事,太子自便。”
  说罢,出了昭德殿。
  他已经看出来了,太子司马端性格还算容易拿捏,可能也比较怕死,若今上真的中途驾崩,太子可以顶上来,走完整个流程。
  只不过,却不知史书上会怎么写——
  咦?他顿住了脚步,扭头看了下著作郎张舆。
  张舆手一抖,愣了片刻,起身行礼。
  罢了!邵勋朝他摆了摆手,走了。
  他知道这帮史官的尿性,但无所谓。
  大部分记录不会上实录,实录上大部分内容也不会上史书。也就是说,差不多九成内容都会被删减掉。只有剩下的一成会编入正史,呈现给后世之人。
  帝王将相的形象,就出自这一成内容,其中甚至包括史官修饰、美化天子,以及史官采访晚年功臣时其吹牛、美化自己的部分。
  这当然是不全面的,甚至会让人对这些帝王将相产生错误的认知,但这就是历史,你没法到古代亲身考察,那就只能相信这些东西。
  唯一的不好之处,可能就在于史官太主观了,老是加戏,甚至揣摩你的心理活动,然后按照自己的认知写下来。
  一句话,太主观,不客观。
  邵勋离开东宫之后,便回了自宅,召集心腹幕僚、将佐议事。
  第二百零四章 爵位与军制
  邵宅内来了数十人。
  除一开始就跟随他出征的官员外,还有提前自平阳赶来的,以及留守洛阳朝廷的官员。
  “晋室不德,政刑荒废,尤以贵爵为最。”在众人都落座之后,张宾作为邵勋的嘴替,率先提及了第一件事。
  司马氏篡位之前,还知道立五等爵分润好处呢,梁国自然不能例外,但又有所不同。
  “前魏之时,贵爵只享食封,并无国土。国朝则过宽、过厚,五百余国,皆有封土、官吏,乃国中之国。”张宾继续说道:“仆以为当复汉魏旧制,虚封其地,仅享食邑。”
  事实上,如果食封一万户,拥有此爵位者也不可能享受一万户的租赋。
  大晋朝的政策是享受这一万户租赋的三分之一(折合三千三百户),历史上东晋则变成九分之一(折合一千一百户)。
  到了后面朝代,不玩三分之一、九分之一这种了,出现了“实封”、“真封”的概念。
  “食封”就是写在白纸黑字上的食邑数量,“实封”、“真封”是真正落实下来的食邑数量,之间差距不小,有的人“食封”五千户,“实封”两千、一千乃至几百户。
  其实都是一回事,即理论食邑与实际食邑之间有落差。
  “一等爵曰‘王’,食邑一万户,此为宗室所封,王子若无殊恩,不得封王。视正一品。”
  这种王只有邵勋亲儿子能封,一般是一字王,甚至也不是每个儿子都能封王。
  “二曰郡王,食邑五千户,此为宗室降等所封。视从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