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1047节
作者: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06      字数:3782
  王死后,袭爵之人不一定能直接原封不动地继承王位,尤其是旁支宗室。
  比如邵勋的某个孙子就有可能变成郡王,而不是王。
  历朝历代爵位都有降等承袭的制度,主要原因是为了减轻财政压力。
  “三曰公,食封三千户,此为宗室降等及功臣所封。视从一品。”
  到了公这一级,就有功臣可封了,也有宗室降等为公。
  “四曰郡公,食封二千户,此为宗室降等及功臣所封。视正二品。”
  从大晋朝来看,有一字王,如赵王司马伦,有二字王,如东海王司马越,也有公,如平昌公司马腾,甚至公以下还有。
  西晋诸王以郡为国,赵王、东海王其实是“郡王”(但食邑有可能超过一郡),平昌公则是“郡公”。
  功臣里面最高就是郡公,食封保底三千户,甚至一万户都有,非常慷慨。
  “五曰县公,食封一千五百户,此为宗室降等及功臣所封。视从二品。”
  “六曰县侯,食封一千户,此为宗室降等及功臣所封。视正三品。”
  “七曰县伯,食封七百户……”
  “八曰县子,食封五百户……”
  “九曰县男,食封三百户……”
  爵位的“视某某品”和勋官一样,无官品俸禄,只是一种进秩等级,在各种朝会、祭祀活动时排位所需。
  “诸般细则,尚需完善,今日只是提出此事,诸君回去后可详加参详。”张宾最后说道。
  众人听完,自无异议。
  很显然,大梁朝不可能再像大晋朝那样慷慨,两朝起家的方式就不一样。真要细说,邵梁的爵位制度更像曹魏,但又有变化,毕竟时移世易,不一样了。
  邵勋则细细观察着众人表情。
  这个爵位制度,宗室每过一代都有可能降等,即王子袭爵,为郡王,其余嫡子为公,庶子为郡公甚至没有爵位。
  这就和南北朝乃至隋唐的宗室爵位制度有点类似了。
  嫡子、庶子差别很大,亲王嫡长子袭爵为郡王,其余嫡子一般为国公——天子可能特示优恩,诏封某个嫡子为郡王,但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庶子比较惨,不一定能当公,甚至郡公都够呛,有的就直接没有爵位,只安排个官当当——当然,亲王庶子多半不至于这么惨,一般都要传个两三代才可能没爵位。
  没爵位的宗室,就要靠自己奋斗了。
  南北朝、隋唐这类人太多了,比如唐代就有宗室自己考中进士当官,差一点的靠门荫入仕当官,高的甚至官至宰相、领兵大将。
  这种传了两三代、三四代的无爵位宗室在王朝步入末年之前,也不可能被朝臣拥立为帝。
  远的不谈,司马越这种宗室疏属当皇帝的可能性极小,权臣倒是可以的。
  相反,成都王司马颖则可以被拥立为帝,但他失败了。
  纵观两晋南北朝及承袭北朝制度而生的隋唐,没有那个意愿、也没有那个能力把大部分宗室都养起来,那样负担太大。
  做官或上战场厮杀立功是偏远宗室的最好出路,否则就泯然众人矣。
  与宗室相比,功臣爵位若加“开国”前缀者,理论上世袭罔替,每代可择一人承袭爵位,其他人无爵。
  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传承三代还不降等,因为君王总会找你错处,罚你食邑,降你爵位等级。
  不过,如果立了功,有可能重新封爵,但这就不是开国爵位了。
  这套爵位制度,基本是历史上南北朝时吸收魏晋制度改进而来的,邵勋算是提前推出了。
  简而言之,虚封,没有国土,仅享受爵号所在地的规定户数的百姓租赋。
  大梁朝不搞“实封”、“真封”,“食封”多少户就是多少户,以“公”为例,每年可收一万八千斛粮、一万三千五百匹绢、九千斤绵,养个千余脱产食客、部曲不成问题。
  如此,体面就有了。
  ******
  有关爵位的事情议论了一下午。
  相信要不了多久,就会有风声慢慢传出去。
  邵勋集团内很多将官,身上其实是有晋朝爵位的。
  有的是晋帝册封的,有的是邵勋帮他们讨来的,但一毛钱都没有,在平阳、汴梁也没有任何作用。
  毕竟这会已经不是春秋时期了,那会是“爵本位”,以爵授官,现在则是“官本位”,官才是根本,爵只是锦上添花。
  文武将官第一追求的还是官,而不是爵。
  吃过晚饭后,又议起了军务。
  “明年始,骡子军及落雁军步卒数百,分批补充银枪、黑矟五营缺额。”
  “明年始,扩充义从军军额至一万,落雁军军额至五千,幽州突骑督军额至两千。”
  “如此,则有募兵近五万人。国计艰难,也就养得起这么多了。”
  “另,罢中护军、中领军、北军中候,增置枢密院、教练院、供军院。枢密院调兵,教练院练兵,供军院掌粮草、军械。”
  “此番洛阳中军转了一批府兵后,尚余数千。许昌、兖州世兵亦各有数千。分两三年,择其精壮转为府兵。余皆发放要郡、大郡,充作郡兵。”
  “府兵军籍上已有左右飞龙卫、左右骁骑卫、左右金吾卫、右羽林卫七卫兵马。七卫之外,尚有濮阳府兵三千六百、关西府兵三千六百、济北府兵二千四百,总七万又八百人。开国之初,府兵会增至八万余人。”
  “府兵诸卫,皆于皇城置衙署。此为国之大事,不可轻忽。”
  邵勋说完这些,顿了顿,让众人消化。
  他为什么如此重视府兵?
  除了战斗力强、不用每年都付军饷、难以造反外,还有一个外人难以想象的因素:同化能力强。
  就最近一两年所设的府兵而言,其部曲来源多是胡人,总数可能已有十余万口。
  这些人分散居住在各防,地位低下——比起他们以前给部落贵人当牧子牧奴而言,好像也不是很低下,甚至地位有所提升,因为部曲严格来说并非奴婢。
  其本身又对先进文化有所倾慕,久而久之,会慢慢向主家看齐。
  主家种地,他们必然也要种地。
  主家过节,会送一些财物、食品给部曲,潜移默化影响其节俗。
  主家说什么话,他们也会慢慢学习,以便沟通交流。
  主家和周围人穿什么衣服、做什么发饰,他们也会慢慢改变。
  如此种种。
  其实就是一个先进文化对落后文化的同化。
  这个过程持续两三代人,这些胡人部曲就算是被消化掉了,因为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语言服饰节日等文化特征都有了巨大的变化。
  至于府兵能坚持多久——唐朝坚持到高宗后期、武后年间才出问题,差不多六七十年。
  但唐代府兵主要集中在关中及河东(道),设置太过密集。
  事实上隋文帝开皇年间,府兵就已经没有足够的田地了,以至于杨坚要把他们迁出“狭地”(关中),安置到土地资源更丰富的关东地区。
  只不过隋末战乱,人口从五千万降到唐初的一千多万,变成了人少地多,等于重置了一次。
  所以,唐代比隋代还过分的“举关中之兵以临四方”的政策能继续玩下去,而唐代府兵的数量是六十万,且战争极其频繁。
  府兵制的核心是土地,勋官之类都是锦上添花的。
  给勋官,土地不够,府兵制崩溃。
  土地给够,不给勋官,按各自战功授官,府兵只是战斗力下降,但仍不失为一支可战之军。
  大梁朝府兵才七八万,土地资源实在丰厚,且主要分布在关东地区,这个制度玩个百来年不成问题。
  五万募兵屯驻洛阳、汴梁、黎阳、野王等两都及其临近地区,守御外围要点。
  府兵则弹压四方,震慑胡人及士族,差不多这就是大梁朝开国之初的军事布局了。
  将来募兵增长得会极为缓慢甚至不增长,但府兵会持续增长,直到一百多年后这个制度玩不下去为止。
  一百多年的同化,他对得起华夏了。
  即便那时候王朝灭亡,新朝天子还可以接力他的成果。
  功成不必在我,甚至不必在大梁朝。
  “今日只此二事。”看众人思虑得差不多了之后,邵勋拍了拍手,道:“每人领一份条陈回去,细细研读,附上尔等所思送回。”
  第二百零五章 过河拆桥
  第二天一大早,众人吃罢早饭后,还不能离开,因为邵勋召集他们谈了谈军镇的事情。
  军镇是北朝特色。
  即在边疆或内地要冲之处设置驻军,员额不等。
  军镇理论上由朝廷补贴部分粮饷,实际很难落实,大部分靠镇将组织镇兵开荒屯田,收入按一定比例分配。
  镇兵家属住在军镇旁边,有自家的田地,自己种地养活自己,收入与军镇无关,全归自己。
  但这也只是理论上,实际上呢?军镇缺粮了,总不能看着自家父兄、丈夫、儿子饿死吧?所以这是一笔糊涂账,只能说在不缺粮的情况下,镇兵家属自收自支,自己养活自己,镇兵本人吃屯田、放牧收获的粮食肉奶,朝廷偶尔会给一些钱帛赏赐。
  这个制度一直沿袭到唐代。
  以河湟地区为例,有临洮军、河源军、积石军、莫门军、安人军等约二十个军镇(含军城和守捉城)。
  其中最大的便是河源军,有一万三千步骑。
  这些军镇的镇兵早期是从中原征调府兵轮戍,后来发现太麻烦,府兵也烦不胜烦,经济压力很大,于是兵募、长征健儿开始出现了。
  朝廷抓住每一次机会征发内地丁男去边疆,比如有一年青州大水,就招募流民精壮去陇右乃至西域为兵。
  其家人情愿跟随者,发给田地。
  唐朝移民西域的人,多半是此类,正经民户并不多。《缚戎人》的主角就是年少时随父亲一起出镇安西,在那生活的。
  其实这又回到北魏军镇特色了,即士兵聚集在军城内,其家人如果跟来了,在军城旁划分私人土地,自食其力,如果没跟来,单身汉士兵在当地娶妻生子。
  军镇由于地理、位置原因,会慢慢变成繁华之地,同时在长期交往中,驱使、附庸、同化一部分部落,名将白孝德小时候就喜欢在唐军镇城旁玩耍,大了以后,参加平叛,阵斩安史叛军骁将刘龙仙,最后进位昌化郡王、太子少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