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1074节
作者:
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06 字数:3573
董卓死后,司徒王允录尚书事,总朝政。
曹操那会更狠,本人以司空录尚书事,还以荀彧为尚书令。
谁“录尚书事”,就意味着谁进入了尚书省,然后就是内部排班次,尚书令如何能与三公、大将军之类的比?
裴邈升任司徒,如果不录尚书事,那就被排斥在尚书省之外,失去实际权力了。
但如果尚书令上面既无丞相,又无录尚书事的三公,那他就拥有完整的意志和决策权,成为“半步丞相”,另外半步被中书省(起草诏书)、门下省(审核、批驳)拿走了。
裴邈本就存着这个期望。
他比王衍小了快二十岁,如果熬到王衍死去,新朝罢废丞相之后,他就是实权最大的官员了。
但梁王可能觉得他在尚书令的位置上干了太久了,又或者攻灭匈奴之后,觉得河东没那么重要了,于是将他明升暗降,排斥出了实权圈子。
每每思及于此,总是懊恼神伤,更有些怨怼。
“尚书令是谁?”裴宪虽然对名利兴趣一般,但还是很好奇。
“这便是奇异之处了,没听到风声。”裴邈说道:“不过,多半是留给汝颍士人的。新朝的江山,他们功勋卓著,现在没了丞相,尚书令还能跑了?”
裴宪不得不承认,这话有道理,于是问道:“难不成是庾元规?”
“他?”裴邈看向裴宪,表情奇怪。
裴宪也看向裴邈,表情同样奇怪。
最后,两个人忍不住笑了起来。
“庾元规当一部尚书,或勉强胜任,尚书令为难他了。”裴邈自衿道:“此职虽不繁难,但也不是谁都能当的。”
裴宪摇头道:“管他谁当呢。老夫与你等不是一路人,唯愿别争出乱子来,坏了大局。”
被他这么一打岔,裴邈郁闷的心情倒淡了许多,于是挥手道:“景思可速行。”
裴宪拱了拱手,转身离去了。
裴邈继续站在通政坊内,神思不属。
朝堂之上,颍川士人的势头还是那么强劲。
从这里也可侧面看出,六王子继承大位的排序还是在诸子之上。
这就是嫡长子的优势啊。
只要能力和其他王子差不多,甚至哪怕稍逊一筹,他都是最优先的。
不然的话,朝堂格局不会如此。
不但庾文君皇后之位不保,三省六部颍川势力也会遭到大清洗,而这一切都没有发生,颍川士人依然执牛耳,这就说明很多问题了。
只能等了!一切还有机会,很多事情并未尘埃落定。
颍川士人不可能不出错,说不定哪天庾亮复起之后,做出什么让梁王极为震怒之事。
******
八月底前后,裴宪乘坐的牛车终于抵达了长安。
结果没一个高级官员出来接待他,官阶最高的居然是京兆太守郑世达。
“金镇西呢。”裴宪入了长安,直奔镇西将军府,结果被门警拦下了,顿时不悦,直接质问道。
“裴御史且随我来太守府。”郑世达十分客气,笑着说道:“金督已启程往天水而去。”
“打仗去了?”裴宪问道。
“然也。”郑世达下令牛车转向,直奔太守府而去。
入内之后,亲自奉茶,姿态极低地说道:“裴公来此,所谓何事?”
裴宪警惕地看了他一眼,道:“国朝有制,御史巡视四方,难道需要向你禀报不成?”
“岂敢。”郑世达讪笑道。
裴宪脸色稍缓,又问道:“西边打起来了么?”
“战事已起。”谈到正事,郑世达收起了脸上的谄媚,道:“西中郎将北宫纯为前锋都督,率诸部落兵万人及鲜卑窦于真部三千骑先行,七月至阴平,大败氐人。杨坚头负伤,虽据城顽抗,然败局已定,阴平收复不远。”
裴宪虽然带过兵,但直接被匈奴吓跑了,压根不懂军事,听了郑世达的话,只道:“阴平、武都二郡一个都没拿下?”
郑世达不知道该怎么说,只能敷衍道:“裴公静候佳音便可。姚弋仲等部已开往武都,杨氐战力不强,所恃者唯山高路远、道途难行罢了。北宫将军至阴平大胜之后,有三千户来降,便可看出端倪。氐人一看杨氏兄弟势颓,立刻背其而去,没那么难打的。”
“原来如此。”裴宪点头道:“成都李氏亦氐人,会不会救援杨氏兄弟?”
“我看难。”郑世达说道:“其人先降成,再叛离,更擒杀了成主李雄之侄、侍中兼中领军李琀,此仇难消。成汉不出兵击之就不错了。”
“如此甚好。”裴宪舒了一口气,道:“长年征战,国力难支。能速战速决便是好事,若能长驱而下梁州,则更美。”
“裴公所言极是。”郑世达笑道。
外间传来了一阵脚步声,一老仆正探头探脑。
郑世达看了下裴宪,直接问道:“何事?”
“金督自天水传讯,有凉州父老数十人已离武威,往长安而来,请府君出面相迎,以礼相待。”老仆答道。
“事济矣!”郑世达一听,大笑道。
裴宪听得一头雾水,疑惑地看向他。
郑世达本不欲多言,因为他觉得裴宪这人除了道德高尚、精通礼仪典章之外,一无是处。但考虑到此辈成事不足,却很容易抓他们的错处上报,不能太过怠慢,于是解释了一番:“天使至武威后,遍访凉州诸郡贤良,报吏部诏举。今有数十父老东行,事必成矣。”
“再算上北宫将军入朝任职,氾、隗二人得大王礼遇之事,凉州内部或互相猜疑,不复一心。如此,将来大兵攻伐,可事半功倍。”
裴宪听得还要攻凉州、还要打仗,又叹息了起来。
“裴公请自便,仆这边尚有要事处分。”郑世达行了一礼,便匆匆离去。
这个时候,长安城外开来了一支人马。
他们自西向东,浩浩荡荡,人数几达五千。
仔细看来,其中千人乃护兵,另外四千余人是为俘虏。
其中一人身材高大,看起来却有些佝偻。
须发杂乱,精神萎靡,一看就是精气神完全泄掉了那种。如果有认识他的人,一定会很吃惊,曾经无论多么绝望亦从不屈服的石勒,怎会变成这样了?
不过,仔细想想也不奇怪。
他屡战屡败,丧师失地,每一次大败都会极大消耗他的精气神。
邺城、常山、新兴、上郡、天水、陇西,一路败,败过了天下的山山水水,没气死就已经不错了。
而他的家眷子女,亦在变乱那天,为靳准斩杀于长安。
一大把年纪,奋斗了半生的基业被毁,家人死绝,能不灰心丧气么——哦,好像他还有个儿子活着,这倒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过长安之时,石勒忍不住看了下这座城池。
飒飒秋风之中,长安似乎改了新颜。
兵士催促的声音不断响起,石勒迈着沉重的步伐,踟蹰前行,最后于霸上临时停留数日。
一路之上,不断有俘虏被汇入进来,队伍日渐庞大,其中甚至还夹杂着部分干瘪的头颅。
为新朝献俘馘,金正也是会来事的。
第十八章 试探
九月初三,石勒等人又汇合了三千余老弱妇孺,离开霸上,一路东行。
押送他们的是黄石镇将路松多帐下的屠各匈奴兵。
与石勒一起被俘的百余亲随连声呼喊,试图拉关系,将他们放走,奈何无人应答,回应的只有老拳。
众遂死心。
路上断断续续有人逃跑,因为看守不见得有多严密。
无奈石勒那伙人目标太大,被看得最紧,始终没有机会。
他死定了。
而就在石勒等人继续上路的时候,凉州实际上的主人张骏率万余兵马抵达了高昌,数日内即击破叛将、戊己校尉赵贞,枭首之,并置高昌郡。
这一仗,距离遥远,他本不想来的。
但如今这个形势,他急需立威,而实力较弱的赵贞明显是一个非常好拿捏的对象,于是便率军西征,终获大胜。
不过他无法在此久留,九月初十,他又率得胜之兵班师武威。
临行之前,最后看了一眼高昌城。
在这个地方生活其实不是很容易,原因无他,太干旱了。
其地种粮,一靠井渠(坎儿井),二靠冰雪融水,三靠少量降雨。
就当前阶段而言,主要是靠高山冰雪融水,井渠修得还不够多。至于雨水,那真的太少了。
这个地方最大的价值,其实是作为西域商徒来往的中途休憩之所。
不过,对凉州政权来说,蚊子再小也是肉,在东出无望的情况下,高昌郡也不无小补。况且,今后若能妥善经营此地,多修井渠,多繁衍人口,然后以此为基西征,还可以进一步扩大凉州的版图。
于是,他留了部分来自敦煌、晋昌二郡的兵马戍守——晋昌郡乃张轨时代分敦煌、酒泉二郡地所设,与武兴郡一样,主要用来安置雍秦流民。
以亲信杨宣为高昌太守,抚理地方的同时,伺机进取西域。
戊己校尉、西域督护府、玉门大护军三营亦归杨宣管辖、调用,实际职权已经超出太守,可见重视程度。
“君家系出名门,自当效仿先贤,建功于世。”亲兵牵来了马,张骏接过缰绳,仔细叮嘱道:“西边我顾不得太多了,你好生经营。”
杨宣心下一阵激动,这是独当一面的机会啊,谁不欣喜?不过,他还是必须做出关心主公的姿态,于是问道:“明公可是心忧朝廷之事?”
张骏闻言苦笑了下,道:“朝廷?哪个朝廷哦!”
杨宣眨巴了下眼睛,试探道:“明公欲尊奉哪边?”
张骏看向他,问道:“你说呢?”
杨宣立刻道:“仆唯以明公马首是瞻。晋也好,梁也罢,明公奉谁,我便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