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1124节
作者: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06      字数:3404
  建邺朝廷已经判断出祖约要反了,张硕敢肯定这一点。
  祖约似乎也隐约嗅到了这么一丝危险的味道,于是派殷乂过来,打算立刻举事……
  这个应对倒也不算太差,以快打慢本就是兵法精髓。
  想到这里,张硕站到殷乂面前,逼视着他,问道:“事已至此,祖士少可已下定决心?须知有些事情做了就没回头路了,更不能半途而废,否则死无葬身之地。”
  殷乂听得心神一颤,咬牙道:“张将军且放宽心。合肥那边似已看出点了什么,既不遵号令,又不输运粮草,再拖下去,必无胜算,我家主公已然下定决心。”
  张硕点了点头,旋又恼怒道:“祖士少来寿春快半年了,连合肥都拿不下,军心也不是很齐,就这样子还想造反,纯粹痴人说梦。”
  “罢了,罢了,把寿春让出来,这仗我来打,祖士少率部扫荡郊县即可。”
  “就这样,速去回报。”
  殷乂行礼告退。
  这一次,张硕没有等太长时间。第二天午后,殷乂再度乘船抵达颍口,入营密议。
  闰月二十三日清晨,云收雨散。
  颍口大营之内,第一支军队打开营门,至旷野中列阵。
  一艘艘船被从陂池中拉了出来,开始装载资粮。
  战争机器轰鸣着发动了起来。
  ******
  司马睿家宴那天,建邺朝廷虽然还没正式下定决心,但先期准备已经做起来了。
  那支船队从建邺出发,只一晚上的时间,便聚集到了广陵。
  “苏将军……”司马裒有些讪讪地看着苏峻。
  “太子可留在广陵转输资粮。上阵厮杀之事,臣自为之。”苏峻抱拳一礼,然后朝弟弟苏逸点了点头。
  “兄长放心,弟明日就移师堂邑,当道设栅,绝不让贼人潜越至此。”苏逸说道。
  苏峻遂不再废话,迈着沉稳的步伐,登上了一艘船只。
  在他身后,密集的脚步声响起,一名又一名士兵跃上甲板,汇入了出征的队伍。
  大旗在河面上飘扬着。
  沉默的武人几乎站满了甲板,他们的脸上写满了麻木。
  第一艘船只装满人后,纤夫们齐齐大吼一声,然后喊着充满节奏的号子,步履沉重地拖曳起了船只,向北方驶去。
  簇新的舰船航行在古老的运河之上,竟然充满着一股奇异的协调之感。
  司马裒看着在风中飞舞的旌旗,听着响彻河岸的战鼓,仿佛嗅到了独属于战场的气息。有那么一瞬间,已年近三旬的他居然起了股上阵搏杀的热血之感……
  一江之隔的石头城下,洪波涌起,惊涛拍岸。
  蓦地,隆隆的战鼓声响起,一艘船只出现在了江面上。
  今日东南风劲吹,这艘从京口驶来的大船逆流而上,航行得飞快。在靠近石头城下的河浦时,才调整了下风帆,放慢了速度。
  “监扬州江北诸军事山”的大旗出现在了岸边。
  这是北军中候山遐山彦林的又一桩职务,为的就是能有名义调遣扬州各处的水陆兵马。
  大船越来越近,也越来越慢了。
  很快,只听“嘭”的一声巨响,船头水花四溅,在离岸边十余步的地方下锚碇泊。
  山遐左手抚剑,右手拈须,静静看着航行而来的巨舰。
  此船长二十余丈,高出水面三丈,看起来就像是江面上的一条阁道,可载兵士六百人,使用拍杆、强弩、铁汁乃至兵士手里的单兵武器杀敌。
  毫无疑问,这是东吴造船技术的集大成者,也是整个天下最强大的战船——如果说哪里造船技术第二的话,那一定是蜀中了,他们喜欢造连舫,看起来像移动的水面城楼,而不似战舰,最多可载兵士二千人。
  “哗啦”战船上放下一艘小舟。
  片刻之后,十余人下到小船上,往岸边划来。
  “陆玩见过都督。”奋武将军、吴郡陆玩身着皮甲,罩着假钟,威风凛凛。
  “有陆氏子相助,大事济矣。”山遐笑道。
  战船上有很明显的吴郡口音对话,顺着风远远飘来。
  船是朝廷的,但操纵的船工、厮杀的兵士却是陆氏部曲。
  “邵贼一统北地,想必精兵强将甚多。”山遐继续说道:“料理祖约之时,若北兵南下,取胜之机便在水军之上。此战,仰赖士瑶了。”
  “我已过天命之年,垂垂老矣。”陆玩摇头道:“若非得知寿春有失,恐已在家闲居。历阳水军都督之职,该让后生郎们来担一担。”
  山遐听了大笑,道:“待打完这一仗再说。”
  二人说话间,又有不少船只自东向西驶来,操纵船只的绝大多数都是东吴豪族私兵。
  吴地安危,确实和他们脱不开关系。他们若不支持,说难听点,你连水军将士都凑不齐。
  东吴亡国那年,被晋军登记在册的东吴水军竟然还有大小五千多艘舰船,多无人驾驶,被晋军收缴。
  “咚咚……”西边又传来一阵鼓声。
  同样型制的大船升起石锚,缓缓起航。
  “都督石头水陆军事司马”的大旗迎风招展,这是西阳王司马羕的新职务。
  他总督建邺水陆兵马二万余人西进,目前已集结了八千余人,第一批五千水师当先开路,前往合肥。
  加上历阳水师万余人、东关水陆兵马二万人,以及山遐亲领的五千禁军步骑,全军近六万人,沿着长江西进,浩浩荡荡,直扑淮南。
  石头城外,观礼的建邺士民无边无际。
  风景最秀丽处,丞相王导静静看着江面。
  水军盛况空前,然陆师稍显不足,看起来有点头重脚轻的感觉。
  但江东就这个样子,你不能既拥有强大的水师,又保有无敌的骑兵,那不现实。
  太子妃山宜男在丹阳尹山玮的陪同下,对着山遐所在之处指指点点。
  “这一仗,江东豪族还算是支持。答应出水陆兵马四万余,这会已集结了不下一万五千,分至建邺、历阳、东关各处。若大胜,则彦林声望日隆,都督中外——”山玮说起来神采飞扬。
  山宜男脸上带着矜持、含蓄的笑容,只在听到最后一句话时,微微转头,平静地看向从兄。
  山玮闭嘴了。
  石头城外突然爆发出了热烈的欢呼声,又一支规模更大的“北伐”水师出动了。
  真是好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第六十四章 渡河
  淮水两岸的浮桥架设了整整三天。
  架设浮桥的同时,一艘艘船只穿梭于淮水两岸。
  二十四日正午,中垒将军张硕登上了一艘水师舰船。
  这艘船能载二十余水师兵士及额外的百名陆师,算是大梁最强大的战舰了。
  这一段的淮水河面不是很宽阔,但水势湍急,并不很好走。
  行船之时,张硕站在船头,静静看着对岸的硖石山。
  此山被淮水一劈两半,分为东西二硖石山。
  淮水流经此处时,拐了个弯,由东西向变成了西南、东北流向,故为东岸和西岸——当然,也可以说是南岸和北岸。
  原本东硖石山屯住着两千名江州兵,水陆皆有。好在大半个月前被祖约调走了,却是去了一大障碍。
  不然的话,在渡河之前首先需要爆发水战,然后攻地势险要的山城。
  只要守军意志顽强,水陆配合,粮草充足的话,其实并不好打。
  水师战舰很快抵达了对岸。
  由度支中郎将兼任都水使者、水军都督的杨宝站在东硖石山上,对着淮水指指点点。
  如同工蚁一般的水军官兵扛着斧头、锯子,拉着牛车赶往各处树林,大肆砍伐,制成木桩,然后输往岸边。
  无数精壮的汉子跳入齐腰深的水中,号声连连,在东西二硖石山下游处树立木桩,以阻遏敌方可能溯流而上的舟师。
  很显然,他们打不赢江东水师,无法“明拦”,只能用木桩或铁索“暗拦”了。
  无论如何,一定不能让敌军水师截断后路,否则有全军覆没的风险。
  先期渡河的银枪中营将士正在淮水东岸列队。
  当脚踏着坚实的大地之时,他们一个个都生龙活虎了起来,各自检查器械,然后整队向东进发。
  二硖石山以东三十里处,还有一支部队被水师载过了河。
  姚兰脸上带着些病容,站在松软的河岸淤泥地里,艰难地行走着。
  质子军将士的状态不是很好。
  之前转战汝南、襄阳时,他们就有很多人不适应环境,这会到了汝阴,连月大雨,军中疫病丛生,死了不少人,甚至就连姚兰都中招了。
  论起对淮南、淮北环境的适应,出身雍秦的他们远不如银枪中营那帮河南人。
  但如山军令之下,没有任何退缩的可能。
  他们将生病的人疏散至汝阴郡城,余众三千余步骑分批渡河,往八公山方向前进。
  桓抚带着四千人屯驻于山城之上,见到有人渡河,立刻登高望远。
  在他的视野中——
  第一批渡河的骑兵已经翻身上马,慢慢驰骋了起来。
  在淮南这片土地上,大规模的骑军可不常见,当他们奔驰起来之时,寿春军民尽皆失色。
  不过这支骑军只跑了一会就停下了。多雨季节,土地泥泞湿滑,不少人落马了,这会正泥猴也似地破口大骂。
  骑兵身后的河岸旁,船只往来穿梭个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