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1272节
作者: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08      字数:3605
  两人说话间,作坊匠人已经取了一捆葛藤过来,准备投入池中浸泡。
  说是葛藤,其实是葛藤表皮,剥下后晾干、捆扎好,然后出售到各个造纸作坊。熊鸣鹄就是卖这玩意的,从江南收取,贩到杨口,石弘家的作坊算是他的客户之一。
  当然,两人私下里关系也比较密切,以至于熊鸣鹄都能在庄园里借宿一晚。
  沤池旁边,有妇人捧来柴草,准备将昨天捞出来的葛藤皮进行蒸煮。
  再过去一点,“嘭嘭”之声连响,那是有健壮僮仆在捶打蒸煮去胶后的藤皮,将其散为纸浆。
  接着是抄浆以及晾晒环节:春天明媚的阳光下,一张张纸被贴在光滑的木板上晾干。
  石家作坊技术不差,一整条产业链都很齐备,就是规模小了些,在这个藤纸的黄金年代只能捞些残羹冷炙吃吃。
  两人随口聊了些纸张方面的事情,然后便离开作坊,来到庄园外的小河边。
  “卖完葛藤,你便要回武昌了吧?”石弘问道。
  “正是。”熊鸣鹄说道:“出来有些时日了,底下人正在杨口买北货呢,装完船就走。”
  “这几日怕是不好买,价钱涨了一大截。”石弘说道。
  “谁说不是呢。”熊鸣鹄苦笑道:“数千兵将一来,无论南货北货,价钱都涨了。”
  “南货涨得多,总的还是赚了。”石弘羡慕道。
  熊鸣鹄摇了摇头,不想谈论这个话题。
  他在乎的是这点货殖收益吗?那都是随手为之,套取消息才是正经事。
  据他手下人刺探,伐成大军已经陆续班师了,第一批从汉中走,第二批乘船顺流而下,分至江陵、杨口两地上岸。
  这些人身上带着大把赏钱,一窝蜂涌入杨口后,有人忍不住花钱,生生把物价抬了起来。
  熊鸣鹄派出多批人手,借着商徒的身份与那些军士闲聊,得到了很多传言。
  他剔除了一些不靠谱的,剩下的依然——耸人听闻!
  事实上,他这会已经没太多耐心了,恨不得立刻就回武昌,将这些消息汇报上去。
  午后,熊鸣鹄随从自杨口而来,给石弘奉上了一份礼品,随后便告辞离去。
  ******
  “这次抢得痛快,干脆也别回家了,入冬后直接杀去建邺,再抢一通。”
  “你太贪了。再不回家,汝妻自生一孩,看你怎么办。”
  “哈哈!那好啊,家里多个丁口。”
  “武昌未下,如何打建邺?诸葛恢还没降呢。”
  “兴许已经暗中输诚了呢。”
  码头上嘈杂无比,军士们一个个骄横得不像样,好似生怕别人不知道他们打了胜仗一样,叫嚷个不停,嘴上都不带把门的。
  熊鸣鹄坐在船舱内,默默听着几步外的对话。
  岸边是个卖蜜饯果子的店铺,一堆府兵围拢在那里,跨刀持弓,看着就很吓人。
  不过别看他们面相凶恶,言语也粗俗无比,但在集市上还算规矩,偶尔还有军官过来点人头,催促他们买完东西就回去,统一装船运走。
  得胜之军,却又不敢在集市上造次,足见梁朝对这些武人的控制非常得力,天子的威望也非常高。
  唉,李成亡国应该确凿无疑了。
  熊鸣鹄暗暗叹了一口气,同时也坚定了某种信心。
  他们这个团体越来越壮大了,在朝以中书侍郎陈达、御史中丞熊远为首,他们要么与石贵嫔是姻亲,要么受过石氏的恩惠。
  地方上则以荆州都督诸葛恢为首,外加部分守令。
  别看这会大家都身居高位,富贵、权势一点不缺,可一旦亡国,这些就都是浮云了。
  品尝过权力甘美滋味的人,分外舍不得放弃。
  就连他这种依附于权力之下,靠货殖谋取钱财的人,也舍不得这份财富。
  没人愿意失去这些东西。
  梁军四个月平蜀,这份威势实在惊人。老实说,熊鸣鹄怕了,怕梁军杀至武昌、鄱阳、建邺,让他和他的家族现在拥有的一切灰飞烟灭。
  消息传回武昌之后,必然也会人心动荡。
  晋平东吴,便是在巴郡、巴东两地大治水师,然后趁着吴国内乱、人心尽丧的有利时机,一举杀入,其实没遇到太多实质性的抵抗,纵有也不成规模,轻轻松松就灭掉了东吴。
  由此可见,人心动荡所带来的影响实在太大、太致命了。
  熊鸣鹄自己判断了下,觉得局势已经很明朗了,他不觉得有多少人会拼死抵抗。至少南渡士人之中,除了那些老家伙外,其他人都不愿意,可能只有江东豪族会动真格的了吧。
  其实熊家也是江东豪族……
  三月底的时候,熊鸣鹄带着几艘船只返回了武昌,第一时间求见诸葛恢。
  武昌这边其实已经收到消息了,那是石稹自巴东传回来的,如今熊鸣鹄再带回杨口胜兵班师的消息,两相一印证,基本不用怀疑了。
  一时间,荆州大哗,议论纷纷。
  四月初一,刺史陆晔带着几名官员驱车来到诸葛氏在城外的庄园,商讨防务大计。
  诸葛恢亲在家中设宴,招待陆晔一行人。
  与此同时,宁州报捷的文书也被送往了建邺,这是大晋中兴政绩,自然要好好宣扬。
  第二百一十一章 震荡(下)
  武昌太守江虨也跟着陆晔来了诸葛府。
  这厮有点心不在焉,当陆晔和诸葛恢争论一些事情的时候,他竟然在走神,因为他不恰当地想起了琅琊王妃。
  听闻琅琊王冲身体不太好……
  或许有机会?
  耳边传来了陆晔的声音:“道明,荆州世兵是不是要扩充一下?今只两万余人,似少了些。”
  “士光勿忧,两万人足矣。”诸葛恢说道:“守荆州靠的是水师,今屯于江上者不下二万、舰船数百,骁勇敢战,梁人水师才成军几年?蜀中降兵战力参差不齐,绝非王师敌手,何忧也?”
  江虨稍稍回过了神。
  荆州世兵确实只有二万人出头,其中有几千人还是诸葛都督编练的。水师半数荆州兵,半数由江州、扬州支援而来。总体而言,数目确实是少了一点,但好像也够了?
  陆公过矣。
  军事当以葛公为重,荆州事权就该统一。
  再者,葛公风姿绝世,连女儿都生得那般好看,谁对谁错不是很明显了么?
  “道明。”陆晔又道:“武昌人心惶惶,就算做做样子,也该多招募一些军士。可是担心各家不放人?放心,老夫这两年攒下了一些薄面,诸郡豪族、诸蛮酋长多少会放一些精壮出来,凑个万人不成问题。”
  诸葛恢沉默片刻,道:“也罢,就依士光之言。”
  陆晔面露喜色,道:“早该如此了。无需忧心钱粮,老夫自会筹措。水师其实亦可稍稍扩军。”
  说完这句,稍稍顿了顿,又问道:“吾闻巴陵沈氏与北边私下里有来往,道明可曾听说此事?”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时间长了,总有流言蜚语。
  有些“二五仔”能一当好多年,未必是他自己能隐藏,说不定是有人在帮他隐藏,或者压根不认真调查——万一查出点什么来呢?
  果然,诸葛恢听完笑了笑,道:“士光,便是老夫家中,也多有亲朋故旧至江陵、鱼复、杨口等地货殖。”
  陆晔一皱眉。
  话到这份上,已经无法再往深里说了。难道他要问你的三子去哪了?是不是在平阳?那可就真的撕破脸了。
  所以他对这些南渡士人是真的恼火,与北边不清不楚的,你还不好多说什么。说多了只会让内部分裂,予梁人可趁之机。
  诸葛恢见他那样子,心中猜到了几分,遂淡淡一笑,道:“士光,货殖而已。无钱何以养军?水师舰船刷一次桐油就要许多钱了,凡事看开点。真要打仗了,诸君还是深明大义的。”
  陆晔暗叹,我就是担心他们不深明大义。
  不过他也不想多说了,今天来的目的已经达到:扩军。
  同时也观察了下诸葛道明的态度,他终究还是心向大晋的,只不过做事不是很尽心了,对很多东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愿深究,这点让陆晔欲言又止。
  再者,诸葛道明刚刚收复宁州。在连年丧师失地的大背景下,这可是少有的中兴大捷。在这个节骨眼上,除非调他入京升任三公,不然地位稳固得很,根本动不了。
  想到这里,陆晔放弃了其他想法,转而缓和语气,谈起了江防布置。
  ……
  一顿饭吃得宾主尽欢。
  午后离开时,江虨随陆晔离开了诸葛府。
  临走之前,他看到了琅琊王妃的二妹诸葛文豹,与姐姐有七分相似,顿时有些挪不开眼睛。
  才十五岁的少女啊,仿佛让江虨看到了当年的诸葛文彪。
  诸葛文豹加快脚步,拉着六岁妹妹文熊的手,快步离开了。
  这个江思玄!明明去年已经成婚了,还整天贼眉鼠眼,让人生厌。
  她不明白,当年太子怎么就看上了他,非要征辟他为属吏。这般浮浪之人,不知道吏部那关怎么过的。
  少女窈窕的身影消失之后,江虨与荆州治书从事苏硕挤上了一辆马车,紧紧跟在陆晔的车辆后面,不一会就返回了武昌。
  城内气氛微微有些紧张,出城的人还不少,大包小包,拖家带小的。
  “有人担心武昌成战场,不愿留在这了。”苏硕低声说道。
  江虨漫不经心地点了点头。
  他是太守,昨日就有人向他禀报了。出走的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没信心了。
  在陶士衡大败,丢失襄阳、江夏、南郡三地之前,就算梁人再气势汹汹,武昌这边其实还是很平静的,因为压根没人相信梁人有本事打过长江来。
  水师强大就是这么自信。
  当年东吴甚至敢在没有襄阳的情况下迁都武昌,又何时怕过曹魏、司马晋?
  但这次真的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