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1279节
作者:
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08 字数:3210
刚还说从代国贩马呢。牧草开花抽穗之际,你来个天降寒霜,今年肯定长势不好。
他立刻起身,让人带来蓑衣,随即似乎想到了什么,问道:“为何是冀州别驾上报?”
“主公,你忘了?”随从轻声说道:“丞相府郭夫人病逝,王使君回家奔丧了,连带着贤、良二子亦去职居丧。”
“哦,是,孤忘了。”邵雍顿了一顿,继续穿蓑衣。
父在母死,居丧一年,其实还好,反过来就要居丧三年了(二十七个月)。
就是不知道虎头——应不至于,父亲不会让他回来的。
“多事之秋。”邵雍叹了口气,道:“这才过了十年啊。”
十余年前并州、冀州三年暴水,幽州、司州、雍州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年之后大疫,更为骇人。
那一年,多少人死了丈夫或妻子,又多少人死了父母、孩儿。
十年之后,创伤已然抚平,洛阳人茶余饭后已经可以用比较正常的语气来谈论那段艰难岁月了,甚至有人笑谈多少骤得富贵的武人自己扛过了大疫,但妻子没有,于是纷纷娶新妻,好不快活。
但过了十年相对安稳的日子,大灾又来了。
好在这一次应该没有洪灾、旱灾骇人。
暮春、初夏之际,冬小麦已经收完了,杂粮还未下种。不过如果是春天种下粟的农家,那就比较惨了。
这种人一定有,还很多。毕竟这么大的国家,不可能家家户户同时种冬小麦,又或者同时种春粟,年头长了以后一般都错开了。
“严奉——”披完蓑衣后,邵雍满脸歉意地看向卞盱,道:“贩运代马之事,只能以后再说了。”
“此大事也,殿下速去。”卞盱说道:“我明日便去河东,见完亲族后便回济阴了。”
邵雍点了点头,再不说话,消失在了茫茫雨幕之中。
******
邵雍的马车在端门外停下,然后步行入内,很快抵达了太极殿西厢。
中黄门都尉邵贞迎了上来,行礼道:“殿下先进去歇息一番,陛下午后才来。”
“好。”邵雍点了点头,又轻声问道:“可有其他事?”
“殿下至今尚未有差遣,陛下或会带殿下北上,臣亦要伴驾北行。”邵贞说道。
邵雍一惊,问道:“北上?去哪里?”
“阴山却霜。”邵贞说完便低下了头,显然不愿多说了。
邵雍皱着眉头进了西厢。
阴山却霜是拓跋氏的传统,很多年了。不知道是不是错觉,他总觉得丑奴方才的话别有深意,带着股让人毛骨悚然的味道。
这种感觉很奇怪,也很无端,但就是挥之不去。
邵雍坐下后,苦思冥想,最后突然呆住了:好像有种杀伐之意。
就在此时,又有两人先后来到。
邵雍一看,却是刚刚自关中回来的六兄、秦王邵瑾,他身后则跟着元真。
他立刻上前行礼,邵瑾、元真二人回礼。
“力真。”邵雍突然笑道:“你想不想回平城看看啊?”
元真有些愕然。
邵瑾闻言,瞪了邵雍一下。
邵雍心下一突,讪讪而笑。
六兄的眼神跟以前比不一样了,有点吓人的味道。难道外出历事能让一个人变化那么大?
瞪完七弟,邵瑾坐到了一旁。
元真坐到了邵瑾旁边。百无聊赖的他屁股下像长了钉子一样,扭来扭去。
邵瑾见了,轻轻捏了一下他的耳朵。
元真立刻老实了,小脑袋凑到邵瑾旁边,悄悄说着话。
邵瑾没好气地看了他一眼,又捏了捏耳朵,不过这次却是带着点哥哥宠溺弟弟的味道。
邵雍瞪大了眼睛,他几乎不认识这个一起长大的兄长了。
难道是收了姚夫人的缘故?
“阿干,我有好马……”元真的声音断断续续传来。
“不要叫阿干,叫兄长。”邵瑾说道:“听闻你昨日读书半途而废,吃戒尺了?”
“我……读不进去。”元真小声说道:“我不要读书,练骑马射箭就好了,以后帮阿干打仗。”
邵瑾轻笑一声,道:“书还是要读的。”
邵雍收回窥视的目光。
他明白了,这是长兄做派,独属于嫡长子的气度。以前不明显,出去历练一番后,不知道怎么就长出来了,好像梁奴想通了什么一样。
带兵打仗这么神奇?邵雍悻悻想道。
简短写一下称呼问题。
本卷第四章一出,好多人提出“姨娘”是父亲小妾的称呼。
我有些奇怪。
这几章有的地方写姨母,有些地方写姨娘,不严谨,都是顺手写的,我统一改成“姨母”,但这两种称呼是一样的。
下面进入正文。
我查阅了资料,主要是《三国志》以及南北朝隋唐史料。
《三国志》里对现代姨妈的称呼是“从母”,这是一个比较正式的称呼,可能还有口语化称呼,但没找到,正史一般也不会写这些。
姨妈的儿子,《三国志》里称呼为“姨兄”、“姨弟”。
可见“姨”这个称呼在此时范围是比较窄的,没有扩散到所有母系长辈身上。
但这是三国时期,不代表两晋,对吧?毕竟称呼是不断演变的。
东晋时王羲之有《姨母帖》,写给卫夫人的,这是他的书法启蒙老师,有学者认为王羲之的母亲和卫夫人是姐妹或中表亲。
可见此时已经称呼姨妈为姨母了,所以在本书里称呼姨母更合适一些。
然后我又往后看了唐朝时的资料,对姨妈的称呼是“阿姨”、“姨姨”、“姨母”、“从母”,对母亲的堂姐妹称呼为“从姨”、“堂姨”,母亲的表姐妹为“表姨”。
可见直到唐代,“姨”仍是母亲姐妹、堂姐妹、表姐妹的专属称呼,还没扩散到所有长辈母系。
那么父亲的小妾怎么称呼呢?
史书还真难找,因为小妾地位太低了。
唯一一个资料,贾充儿子称呼李婉为“李夫人”,但李婉是贾充元配,后来也是平妻。
另外,王浑在徐州娶续弦妻,因为没完成礼节,他儿子都不愿拜颜氏。
续弦妻都这样,小妾地位就更低了。
以前我看到有人说,现代人深受明清思想钢印影响,喜欢下意识拿明清几百年套前面两千年。
称呼父亲小妾为姨娘这种事,女频见得多,但女频时代背景多为清朝吧?
至少直到唐代,姨仍是母亲姐妹的专用称呼,两宋是不是我懒得查了。
第六章 议
午后,暴雨未歇。
尚书令褚翜、左仆射梁芬、右仆射陈胗等人率先抵达太极殿西厢,与秦王目光一碰即收,颔首致意。
这个场合,各自落座即可,无需寒暄行礼。
片刻之后,以侍中羊曼、刘闰中为首的门下省官员陆续到来。
此二人心事重重,看到赵、韩、秦三王、吴公(七皇子邵雍,小字斗牛,母裴灵雁)、蜀公(八皇子邵厚,小字阿冠,母羊献容)、巴公(九皇子邵珂,小字桑榆,母王惠风)以及十皇子邵恭(小字黄头,母刘野那)、十一皇子邵渥(小字去疾,母庾文君)、十二皇子邵瑱(小字大车,母刘野那)时,微微一怔,竟是十岁以上皇子都来了。
羊曼悄悄看了下蜀公,暗叹从妹生孩子太晚了。
不过他也在安慰自己,若天子活到七十岁,诸王都将年过四十了,怕是一个都没机会。
现在天子经常去西苑打猎,筋骨强健得很,身上有没有暗疾隐伤他不清楚,但看起来挺好的。
不要放弃,万一呢?
刘闰中则没那么多心思,他对两个外甥出现在这种场合非常欣喜。
妹妹为天子生了三子二女,活了四个,前阵子又怀上了。
妹妹如此受宠,以前他不知道原因,现在若还不知道,那就是傻子了。
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李成灭亡已定那会怀上的,天子当时在想什么,刘闰中大约有数,可能是在追忆往昔的功绩吧?
每一次灭国,石勒、刘聪、刘粲的妻子大概都会迎来一波怀孕潮。
又过了一会,中书监张宾、中书令乐凯以及两位侍郎氾袆、沈陵相继抵达。
张宾和天子同乘辇车而至,因为他身体不好,最近两个月都在家中静养,这次特地请了过来。
中书省官员后面,则有枢密监陈有根、教练监裴廓以及供军少监满昱(原义从督、天水太守,从四品)。
供军监糜晃没来,因为他突发疾病,卧床不起,真的来不了。
府兵诸卫将军在京的也都来了,三十余人济济一堂,蔚为壮观。
民间俗谓朝官“百官”,其实根本不止一百个,但真正有权力的不过就寥寥一二十人罢了。
入西厢之后,邵勋亲手扶着张宾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