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1335节
作者: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08      字数:3957
  宣城已经日渐成为攻略江南的突破口,纪氏居功至伟,有此报实属正常。
  四月初一,就在桓氏父子离开皖口,返回汴梁的时候,皖口附近的大小芦苇荡中,突然驶出了大批船只,趁着夜色的掩护,浩浩荡荡往对岸而去。
  刚刚从柴桑移驻石城的江州水师大举出动,进行拦截。
  当天夜里,又一支船队自皖口以东三十里处渡江,整整两千二百人抵达了对岸的烂泥潭中。
  他们花了一整晚及半个白天才将所有人员、器械、役畜运抵干燥的陆地上。
  这个时候,若有人自高处以弓弩射击,这些银枪中营的士兵势必要死伤惨重,只可惜没有。
  而沿江屯垦的北方侨民也没有阻止梁军登陆,相反各个缩进坞堡内,一副严守中立的模样。
  四月初二下午,终于有军队自外地赶来了,不过人数不多,为整队完毕的银枪中营轻松击退。
  由此也可以看出,晋军其实在附近有监视的人员,只不过他们吃不准梁军会从哪个方向过来。
  江岸这么长,不可能处处设防,没那么多兵的,因此只能重点照看登陆条件良好且有完备码头设施的传统渡口,即所谓的抓大放小。登陆可能性高的地方屯驻大军,可能性低的地方派少许人马监视,一有情况就去报告,然后调动部队过来围剿。
  这样其实很被动的。
  江面拦截、沿江监视、调动军队围剿,看起来有三道措施,其实都是狗屁,能破除这种窘境的只有一个办法:在江北建立缓冲区,即“守江必守淮”。
  “让纪家的人去找粮食。”杨勤倒掉了牛皮军靴中的积水,下令道。
  每个人的麸袋中只带了五天干粮,随身还背了一些,但不多,大概只够八九天吃的。
  如果八天后还无法弄到足够的粮食,他们很可能就要饿肚子了。
  “再让向导找几个坞堡,给坞堡帅封官,看看有没有人接。”杨勤又让人找来行李,从中取出官服、印绶及用蜜香纸制作的委任状。
  委任状多为一种在北地几乎已经消失的从九品散官:散部曲将。
  县令长、丞尉之类的高级一点的官也有,但不多。
  状上名字空缺,可临时填写。
  接了这些委任状,领了官服、印绶,就是大梁朝的官了,将来大清洗的时候必能躲过一劫。
  官位有限,先到先得,看他们上不上道了。
  当天夜里,向导就领了一位容貌猥琐的中年男人过来了。
  杨勤看了就笑:“就你这仪容,一辈子也别想当官。哪里人啊?”
  “梁国人。”
  杨勤一怔。
  “便是以前豫州的梁国。”
  杨勤反应了过来,晋时的梁国,那会陈郡五县还属于梁国呢。
  “既是梁人,又是第一个来的,算你运气好。”杨勤一边说,一边在草地上毡毯中翻找着。
  中年人看得嘴角直抽。
  冠带、官服、印绶、佩剑以及委任状,一堆堆、一摞摞,看得他直眼晕。
  严格来说,杨勤有点“辱国格”了,这些代表朝廷公器的东西就这么随意放着,太辣眼睛。不过他不在乎,条件艰苦嘛,讲究那些作甚。
  况且一样东西有没有价值,完全看它有没有用。
  “给你个从八品石城尉。”杨勤让人拿来纸笔,盘腿而坐,随口问道:“汝何名?”
  “刘……刘小树。”中年人答道。
  杨勤也不管他名字如何,提笔就在空缺处填写。
  中年人悄悄看着,只见委任书上已有不少字,曰——
  “门下:盖闻顺天应时者,必膺显爵;识机达变者,当荷殊荣。咨尔(空缺)州(空缺)郡(空缺)县(空缺),夙怀明略,早鉴兴衰……”
  “朕膺图受籙,抚绥万方……授以铜章墨绶,擢为(空缺)县县尉。尔其典司部尉,肃清地方;总辖兵曹,绥靖乡闾……”
  “若使桴鼓不惊,犬牙相制。则增秩赐帛,岂吝宠光?倘或尸位素餐,隳厥职守。三尺具在,国有常刑。勉哉良吏,克勤厥职。主者施行。”
  最后还有尚书省吏部的钤印。
  杨勤写完后,拿在手里吹了吹,笑道:“还好练过字,不算难看。”
  说完,将委任状交到刘小树手中,道:“收好了,将来保命的。”
  刘小树接过时双手有些颤抖。
  当官要吏部考核的,他这种人一辈子没机会,除非有奇遇。
  呃,今天就是奇遇。台阁走完全部手续,只需填个名字即可,正所谓特事特办,这不叫奇遇什么叫奇遇。
  “将军,仆愿献粮二千斛、车百乘,以赞军需。”刘小树将委任状交到子侄手中后,大礼拜道。
  “你听听你说的什么话?弄得像买卖一样。”杨勤在一堆印鉴中找来找去,最后终于寻到个小不点一样的龟印,哂笑道:“少府也太抠门了,官印做得这么小。”
  说罢,将印绶官服冠带佩剑一股脑塞给刘小树,道:“你已是大梁县尉,就要担起责任。走,带我去你家坞堡,再给我说说王彬的江州军在哪。”
  第六十一章 强势
  “最近外头乱得很,我等春耕完后,就守在家中。有大军过路时便退回坞堡,遇到贼匪就看看他们的本领,无事则居于田间地头,侍弄庄稼。”刘小树穿上了绿袍官服,指着不远处的田地说道:“有人常年在外守着,看见有人过来就通风报信。将军登岸那会我们便知道了,后来有纪家姻亲上门,才知道是王师。”
  “田里种的还是粟啊?”杨勤收回目光,随口说道。
  “将军有所不知。世人皆以为江南种稻,其实不然。种粟的还是最多,其次才是稻,种麦的最少。”刘小树说道。
  杨勤嗯了一声,又问道:“王彬在何处?”
  “王彬并未来此。”刘小树说道:“仆只听闻雷明,似乎是江州幕府督护,带了数千人自彭泽县而来,先下石城,然后向北沿着江边向东,然后就再没听过消息。”
  “为何走江边?”
  “南边全是山,不好走。”刘小树又指着江边的这片平地,说道:“听土人说,我等脚下这块地以前其实是江中沙洲,后来与南岸相连,渐成陆地。初来此时,满是沼泽,入夏后蚊蝇遍地,填平许多水泽后,蚊子才少了,当时是真的死了不少人。我家兄弟五人,相继死了二人,长兄弓马娴熟,后来也成了病秧子,四十岁就故去了,唉。”
  杨勤听得神色一动,道:“蚊虫很厉害?”
  “将军万不可小视蚊虫。”刘小树严肃地说道:“北人若夏日来此,少则四一,多则三分之二,往往头疼脑热。轻则浑身无力、食欲不振,重则一命呜呼。不过若能挺过去,活下去的机会就大增了,我等都是这么过来的。”
  “挺不过去就死?”杨勤问道。
  “不死也脱层皮。”刘小树说道:“都不知道得的什么病。”
  杨勤倒吸一口凉气。
  天子曾经说过,“古时候”有一支部队南下,号称“百万雄师过大江”,先期有三十“营”(师),进军荆、湘、江州,结果夏天少则四分之一,多则四分之三患病,全军病号十万人,不得不紧急休整。
  杨勤很怀疑这个“古时候”到底是什么时候,莫非秦军五十万人南征之役?
  “那得赶紧打了。这会就挺热了,到了六月还得了?”杨勤立刻说道:“可知郭诵部在何处?”
  “前几日有江州兵来各坞堡征粮,有人多嘴,说是要送去宣城,显然王师在宣城与贼军对峙。那边有庐江(青弋江)的,应是山遐部。”
  “山遐有多少人?”
  “这却不知了。”
  杨勤低头思索。战争就是这样,身处居中,难以窥知全貌。他想打王彬,可连江州兵主力在哪里都不知道。
  这山高林密、人生地不熟的,想探查都是一件麻烦事。说不得,还要多发委任状,这玩意发出去多了,“眼睛”就多了。
  “司马冲在何处?”杨勤又问道。
  “听闻还在安吴。前几日传来消息,新安归正,司马冲惶恐不已,有东归之念,最近没听到消息了。”
  “好了。”杨勤摆了摆手,道:“多准备粮草,我部明日去石城。”
  ******
  其实刘小树的消息有误,雷明确实去过山遐那里,但又回到了石城,主要原因是督促粮草转运事宜。
  说起来尴尬,山遐将历阳镇的精锐主力一万五千余人悉数调来宣城之后,粮食压力大增。而因为越来越多的坞堡庄园选择中立观望,山遐部粮草有些不济,遍观左右,只有未经历战火的江州能提供足量粮草了,且可以水路运输,不虞被人截断。
  于是雷明回来了。
  不过,粮草的事情还没解决,梁军却渡江了。
  四月初一夜,超过一千人自皖口渡江前往石城。水师本就重点盯着皖口,至少十天前就得悉皖口附近聚集了大量人马和船只,有渡江的企图,于是柴桑、芜湖一带的船只几乎都过来了。
  不是没有人考虑过这是不是梁军的声东击西之计,但说实话你没办法。这么长的江段,没法全部看住,你不拦截眼前这批人他就真的过江了。
  当夜果然有人渡江。
  水师拦截了一部分。
  一部分梁兵惊慌之下退往江中沙洲,为水师包围。
  还有二三百人突至南岸,为严阵以待的石城守军击溃,只散掉了百余人。
  雷明也没下令追击。这些人要么被坞堡帅们捕捉为奴隶,要么饿死、病死在山间,断无幸理。
  初三这天,他又得到了梁军在石城、临城两县交界处登陆的消息,赶过去围剿的千余人被击溃,这让他意识到了这股人马恐怕不少。
  他是有决断的,只留一千兵戍守石城,自引五千江州世兵东行。
  巧了,杨勤也打算先拔除这个后方的钉子,阻遏江州军拊背而来。
  双方又都走的是驿道,于是碰撞便不可避免。
  四月初四,西天的晚霞十分艳丽,杨勤、雷明二人道中相遇,双方立刻摆开阵势,山间鼓角争鸣,鸟雀惊飞而起。
  “汤祥!”杨勤登上一处高地,瞭望一番后,大喝道。
  “末将在。”一名正在指挥士兵整队的军官蹿了出来,大声应道。
  “张副督回家居丧了,此职空缺已有半月,你想不想当副督?”杨勤问道。
  “早就想当了。”幢主汤祥脖子一仰,毫不避讳地说道。
  “你将敌军前队击溃,卷着他们向后逃,再夺了石城,我拼了命也要保举你当副督,如何?”杨勤问道。
  “有督军这话便够了,当不当得成看天意。”汤祥躬身一礼,然后下到道中,督促本幢军士赶紧列阵。
  所谓“道中相遇”,用大白话讲就是遭遇战。
  驿道并不宽敞,两边还是山林,地形复杂,军阵其实是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