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1354节
作者: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08      字数:3870
  “总之,朕与尔等共富贵,着落在‘共’之一字上。尔等在江南富贵了,却也不能穷了朕。非如此,国祚安能长久?尔等富贵亦不能长久。”
  说完,邵勋拍了拍案几,笑道:“便这么多了。”
  他说这话时,并没有避着江南降人,就这般大大方方地说了。
  北地官员听得若有所思,江东降人则有些惊诧,尤其是陆玩。
  在他看来,梁帝对江南的地理风物颇多了解,至少比当初平吴后的司马炎知道得多多了。而且此人强势之余也很慷慨,懂得与人分润好处,没把自己置于孤家寡人的地步。
  这么一副手腕,还很能打,威望又高,江南大概翻不了身了。
  陆玩心中暗叹,觉得回江南之后大概要认真劝说各大家族放弃对抗了。而今最重要的是把损失降到最低,尽可能在这一波分地大潮中避免家破人亡。
  北人要的是地,不是你的命。
  梁帝也是要地,他也不要你的命,不然就是一股脑儿杀掉,而不是流放了。
  只要挺过第一波最凶猛的清算大潮,后面危险性就小很多了。
  他方才提到新旧共治,并非没有可能,只不过对象调了个个,即北人占据旧族田产,旧族去开荒。
  北人、南人并非完全是对立面,只要解决了田产归属问题,双方甚至存在合作的可能。
  这或许是比较现实的办法,也是梁帝希望看到的。
  至于南人田产被占后心中郁积的怨气,一开始可能会时不时爆发出来,引发地方动乱,但时日久了,老一代人故去了,新一代人慢慢接受现实,矛盾就会慢慢消弭。几代人后,怨气可能只存在于口头上了,届时南北大族之间的来往也多了,说不定都通婚起来了,再不分彼此。
  毕竟战败了啊!陆玩神色郁郁地看着汴梁的万家灯火,心中慢慢下定了决心。
  陆氏并非没有重返洛阳、汴梁甚至是吴郡祖地的机会,只要办好这些事,在大梁朝当官了,总有办法的。
  梁帝已经许诺诏举一二陆氏子弟为官,他说话那么有信用,此事定然不会有假。
  劝说江南大族也是为了帮陆氏自己。
  ******
  十月十一,邵勋动作不停,在丽春台召见少府监蔡承,先问了他黑麦之事。
  “焉支山种了一亩,收一斛八斗。渔阳国、马邑郡亦各种一亩,收成多在一斛七八斗的样子。臣还在长安鹿子苑种了半亩,收成不太好,只得七斗余。四地总共收获了黑麦六斛余。”蔡承说道:“按陛下指示,秋天又在焉支山、渔阳国、马邑郡各种四亩,此为越冬黑麦。鹿子苑没种了,明年春选取西河左国苑一亩良田,雕阴郡再觅半亩山田种下,此为春播黑麦。”
  邵勋算了算,种子收获比1:4,鹿子苑甚至只有1:3,有点惨啊。就产量来说,和拓跋鲜卑种的糜子比起来没有任何优势。
  再观察一下,今年很可能是个大冷冬,看看生长情况如何。
  他很快略过了这件事,说道:“现在少府几个苑囿?园户几何?”
  “西、广成、上林、鹿子、桑梓、左国、淮南、蔡洲、燕山九苑,计有园户三万五千、口近十五万。”
  “江南可觅地再设几苑。”邵勋说道:“朕虽不去,但园囿是要设的。”
  北地群狼南下分肉,邵勋是狼群首领,难道没有肉吃吗?当然不可能了。
  “陛下看中了哪些地方?”蔡承问道。
  “其一,吴兴、义兴二郡交界处有山墟名‘顾渚’,置‘顾渚苑’。此为长城钱氏故地,钱凤死后,庄客多为沈氏吞并,你遣人去问沈氏要地、要人。此苑无需大,周回数十里即可,置园户一千。”
  “此苑以何为生计?”
  “茶。”
  蔡承不再问,应了声是。
  “其二,金城拿下来,置‘蒲洲苑’,以琅琊国旧民为园户,再搜罗一些散落的豪族僮仆,将园户扩至三千。此苑但以种植稻麦为业。”
  “其三,会稽郡拿下后,朕欲置‘剡溪苑’。此地所产藤葛似不一样,质地上佳,适合造纸。战后可圈占一处,置园户两千。”
  “其四,你再遣人多加查访,置一苑囿,主要种植蕉葛织布。葛有多种,蕉葛似乎上佳,朕实爱之,北地亦能行销,你多多留意。”
  “臣遵旨。”蔡承应道。
  打下江南后置四个苑囿,其中三个分别产茶、蕉葛、藤纸,这是为了货殖赚钱。
  蒲洲津大抵是为了插足建邺,同时此地乃伐吴重要战场,具有一定的意义。
  这四个苑囿建立起来后,少府手头便有十三苑了。此为皇室私产,放眼整个天下,邵氏也算是最大的庄园主了。
  而且,这还只是扬州,江州呢?说不定也要置苑囿。蔡承已经在下意识思考将来怎么管理了。
  “卿不去江南置庄园么?”谈完正事,邵勋笑问道。
  “臣还没来得及思虑此事。”蔡承回道。
  “司马晞(武陵王)在江乘有庄园,还不错,朕做主给你了。你可遣一二子南下,速速接手。若无得力人才,朕让丹阳郡帮着照拂一下,走上正轨后再给你。”邵勋说道。
  “谢陛下恩赏。”蔡承感激涕零道。
  他这种起于微末的人最苦恼之事就是没有足够的打理家业的人才,且北地度田甚严,他也没置多少财产。说难听点,他便是南下抢得一块肥地,都没法有效利用起来。
  这就是新贵的不足之处,底蕴太差。
  天子显然考虑到了这个问题,贴心地为他们这帮开国老兄弟们扫除后顾之忧,还有什么可说的?不枉这么多年的尽心尽力啊。
  “好了,无需如此作态。”邵勋笑道:“朕说过,一定会共富贵,下去吧。”
  “是。”蔡承再拜,徐徐退下。
  第八十一章 自家事与别人家事
  十月十五,望日大朝会结束后,邵勋来到了仙居殿,探望父母。
  已经出月子的庾文君抱着九月初刚刚生下的儿子给二老看。
  而在今年三月,才人樊氏还生下一女,五月夭折。
  目前,后宫之中淑仪庾氏、修华荀氏、美人崔氏都有身孕,便是今年邵勋的奋战成果了,超越姚老羌的目标已然遥不可及。
  吃过午饭后,邵勋拜别父母,和庾文君同乘一车离去。
  “以后还是不要生了。”邵勋看着皇后憔悴的面容,有些不忍。
  有需求了就去祸害玩具,甚至可以去掖庭、暴室的罪妇们身上随意发泄,让庾文君亏空元气生孩子实在不可取。
  听到邵勋关心的话,庾文君眼角带笑,情绪明显雀跃了起来,轻声道:“我要服侍你的呀……”
  “不行。”邵勋坚决地摇头,道:“你要陪我走到最后,很久很久。”
  庾文君轻轻笑了起来,抱着怀中的儿子,道:“阿晏,你没有弟弟妹妹了。”
  阿晏充耳不闻,睡得十分香甜。
  邵勋捏了捏儿子的脸,又轻轻捏了捏庾文君的脸。
  庾文君嗔怪地看了他一眼。
  邵勋愣了一下,这时候的庾文君兼具成熟风韵和母性光辉,让他心痒痒。
  自家小娇妻是真的好看。
  马车辚辚而行,直入皇后寝宫甘露殿。
  将孩子交给乳娘后,庾文君唤来大长秋、宫正,吩咐了几句——大长秋负责皇后寝宫事务,传达皇后旨意,宫正则管理女官,下辖尚宫、尚服、尚寝等局。
  片刻之后,尚服袁女正捧来了一些布匹。
  庾文君则靠在邵勋怀里说着闲话:“兄长在成都奔忙,也是为了夫君你,他就是做事急了些。”
  “我没有怪元规。”邵勋说道。
  “真的?”
  “真的。”
  “为什么?”
  邵勋轻抚庾文君的秀发,道:“因为你啊。”
  庾文君吃吃笑了起来,微微脸红地起身,从袁女正手中接过了一匹布,道:“兄长遣人送来的,宁州土豪进献的桐华布。”
  桐华布就是木棉花织成的布,前汉时称为“吉贝布”,是珠崖郡(后罢废,位于今海口市附近)的贡品。
  后汉时传闻是以梧桐木华织成的布,故称“桐华布”或“桐木布”。
  但邵勋知道,这不是梧桐花织成的布,而是用木棉花织成的,因为他知道后世有个城市叫攀枝花,而攀枝花就是木棉花。
  桐华布是南中特产,古哀牢国就大量纺织这种布,一开始是盖死人身上的,因其“洁白不受垢”,后来活人也穿,并对外出售,唐代一度非常流行,很多诗里面都提到这种布。
  邵勋对此不太感兴趣,他只注意到了宁州土豪给庾亮送礼。
  亮子可以啊,人家不给正牌都督王雀儿送礼,却送到了不直接管他们的庾亮手中。
  “拿着做几身衣服就行,剩下的可以作为奇物赏赐臣僚。”邵勋将布还给庾文君,说道。
  “给谁做?”庾文君问道。
  嗯?邵勋抬起头来看向妻子,竟然发现她目光中带点促狭的意味。
  “给你做抱腹,以后就穿着这个让朕看。”邵勋一把搂过妻子,亲了她脸蛋一口,笑道。
  庾文君微微扭头,看了袁女正一眼。
  袁氏行礼退去,微微有些酸涩。
  “夫君……”庾文君舒服地靠在邵勋宽广的怀里,说道:“春郎开过年来就要成婚,是不是该让梁奴回来了?”
  义子、义女成婚之后,韩王邵彦也要结婚了,王妃是北宫纯的孙女北宫氏。
  这项婚事“热度”不高,因为韩王地位就不高,且北宫纯在朝中没有什么势力,三个儿子要么在幕府为僚佐,要么在军中当着中层将校,还有一个在当县令。
  秦王邵瑾现在是并州观察处置使,带着一帮王府属吏在并州诸郡流动办公。
  邵勋也时不时听到一些汇报,六子的主要精力似乎放在开办学校上。这个可以,但能办成什么样很难说。
  办教育其实很难,教育对象是胡风浓郁地区的人的话就更难了。但他愿意做这些难事,那就可以。
  “梁奴才去并州多久?”邵勋无奈道:“你这个当娘亲的真是不晓事,你问问梁奴自己他愿不愿意回来?正是夯实根基的时候,回来作甚?”
  听到“夯实根基”四字,庾文君神色一动,连声道:“夫君,我知错了。”
  邵勋看着她小意的模样,突然笑了,道:“你啊,这么多年有长进,但不多。不过,谁让我当年一眼相中了你呢,这辈子只能认准你是我的妻了,这个亏也只能认下了。”
  庾文君脸有些红,但心中显然已经喜滋滋得不行了。当了这么多年夫妻,邵勋再清楚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