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1355节
作者: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08      字数:3938
  今天庾文君提这事不是没缘由的。
  今天的望日大朝会上,尚书令褚翜以天下一统为由——很显然,他没把平州放在眼里——请改元,大赦天下。
  邵勋同意了。
  阶段性目标完成,接下来是可以改元,颁发改元诏书——每一次改元,必昭告天下,罗列前一阶段功绩,宣示下一阶段目标,并明确大赦范围,有时候还会有一些蠲免政策之类,总之不是小事。
  他已令太常寺在腊月前准备好几个年号以供备选。
  不过,邵勋没想到褚翜一招之后还有一招,他又请上尊号、立太子。
  改元、上尊号、立储君,一整套循序渐进,目的非常明确。
  邵勋几以为是亮子在当尚书令了,但有一说一,亮子在别人面前胆子很大,在他面前又不够大,他多半不敢第一个做这事。
  褚翜还是罗织了一些党羽的,有人帮腔,邵勋没有当场表态。
  他内心其实是有点倾向嫡长子梁奴的,但自家人知自家事,现在立了太子,他只会越看梁奴越不顺眼,最终能不能善终很难说。
  尤其是他现在身体康健,若再活二十年,梁奴真能扛得住二十年的明枪暗箭以及他邵某人内心中的防备吗?
  同时他也有些逆反心理。你们要立,那好,以后废太子时别逼逼。
  庾文君终究还是想得简单了……
  也罢,有些事终究是避免不了的。
  他会尽力克制自己内心的厌恶。这种厌恶无关其他,只和皇帝与储君之间微妙的地位相关。
  ******
  离开甘露殿后,邵勋又回到了观风殿,于丽春台召见了民部(原左民部)尚书裴湛。
  “裴卿,慕容翰已在赴京途中,此人如何?”邵勋伸手让裴湛坐下,询问道。
  裴湛回道:“慕容翰乃慕容廆庶长子,因年岁较长,早早随征,颇受慕容廆倚重。此人有勇有谋,昔年宇文氏、高句丽、崔毖三家攻慕容,便有赖慕容翰献出破敌之策。又身形魁梧,臂长过膝,箭术通神,曾在马背上使用步弓,极为骇人。”
  “他体力也不错,策马冲阵,步战杀敌,从来没见他累过。有此数异,故深为嫡长子慕容皝忌惮。”
  顿了顿后,裴湛似乎在回忆当年寓居辽东时的旧事,片刻之后再度说道:“慕容廆生前较为宠爱翰、昭、仁三子,慕容皝作为嫡长子颇为不满,平日里就多有针对。廆在世时还好,兄弟几个固然不谐,总还能维持个体面。可他一死,慕容翰等人就各自不安,生怕遭到慕容皝毒手,于是慕容翰最先出奔。”
  “臣以为,慕容仁、慕容昭此刻多半也惊慌不已,或可诱其来降。异日进兵辽东,可少费不少事。”
  邵勋听完,久久不语。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也幸好他现在年轻,身体康健,看不出什么问题。
  若没有一统天下,甚至连北方都没有统一,他死之后,诸子相争,出逃敌国,会怎样?
  这种事,历史上的南北朝可不鲜见啊。
  要想成大事,时势、能力、运气、寿命缺一不可。
  慕容廆吃亏就吃亏在他是上一辈的人,死在六十五岁这一年,比邵勋足足大了十九岁,几乎是一代人的差距了。
  “卿可否举荐贤才,招诱慕容氏子弟?”邵勋问道。
  “臣可书信旧友亲族,成不成看天意。”裴湛说道。
  “善。”邵勋赞道:“朕决意授慕容翰扬武将军,慕容廆诸子若愿来降,皆有官爵。”
  “陛下英明。”裴湛道。
  “昔有中州士人流落辽东,仕官慕容氏者甚多。此事朕会令鲁王与卿商议,能招抚则招抚,不能招抚便罢,尽量不要打草惊蛇。”邵勋说道:“裴卿多费心了,民部诸事若实在忙不过来,可暂先放一放,交予下僚处分。”
  “是。”裴湛应道,末了,又提醒道:“陛下若收留出逃的慕容氏子弟,可就与慕容皝再无转圜余地了,须得在边塞备兵,以防贼人掳掠。”
  邵勋缓缓点头,道:“卿径办招抚之事即可。”
  片刻之后,裴湛行礼告退。
  邵勋站在地图前看了片刻,也放下了这桩事。
  今年刚刚灭晋,暂时没有余力主动出击,还是得等一等。不过,准备事项是可以提前做起来的,比如拓跋和宇文,将来若攻打慕容鲜卑,他们是主力之一……
  第八十二章 上班
  慕容翰来得很快,十月下旬便抵达了汴梁。
  幽州李重派其长子、骑督李骁率一百骑兵护送而来,至汴梁交予了鸿胪寺的官员方才回返。
  慕容翰身边几乎没随从,就两个儿子:慕容铄、慕容钩。
  他们这个出逃也十分艰难。
  父子三人其实已经受到了慕容皝私下里的监视,不愿坐以待毙,于是假借外出打猎,仓皇奔逃。
  抵达汴梁这一天,北风萧萧,雪花飘飘,凄惨无比,啥也别提了。
  而就在这漫天雪花之中,庞大的队伍正在登船,打算趁着河流还没来得及上冻,抓紧南下。
  毫无疑问,这是来自陈留府的左金吾卫四千八百府兵。他们将作为驻防部队前往丹阳,戍守至明年四月回返。
  东边的高平、东平亦有左飞龙卫四千八百府兵南下,屯驻毗陵,同样驻守至明年四月。
  陈留府兵是阔气的。
  部曲们大包小包,往往还带着头役畜,吃食、器械、换洗衣物一应俱全。
  府兵本人则昂首挺胸,虽没穿铠甲,但腰间插着弓梢,带着连鞘刀,手里拄着长枪、步槊、长柯斧,有人背上还斜插着长剑、铁挝、投矛之类的物事。
  “这也太富了。”慕容铄咂了咂嘴,说道。
  慕容钩斜睨了那些人一眼,懒得多说什么。
  慕容翰则一脸愁苦之色,默默叹了口气。若非不得已,他又怎么会投奔梁国呢?
  遥想父亲在世时,大家坐在一起畅谈将来,有那么几次提到梁国,慕容翰曾兴致勃勃地向父亲提出攻伐邵梁之策。
  只不过命运太喜欢捉弄人了,到头来居然是梁国庇护了他。
  父子三人很快被引到了鸿胪寺的客馆,才吃了顿午饭呢,便有人匆忙而至,宣三人入宫觐见,于是又乘车至汴梁宫,在迎秋门外停下,通禀一番后,入了龙鳞殿。
  此殿位于黄女宫西北、芳洲亭东偏北,非正殿,亦非寝殿,乃天子召见不太重要人物时的场所。
  比如召集一帮“名士”吟诗作赋,或举办不太重要的节日宴会之类——重大节日宴会一般在观风殿赐宴,皇后则在甘露殿赐宴。
  慕容翰父子三人入内后,便在偏殿等待。
  邵勋则在与颜含、颜髦父子闲谈,秘书郎王羲之心事重重地做着记录。
  “颜公所言甚是,而今只度永嘉之后所占田地。待诸族于江南小有所获后,会再度一次田。”邵勋说道:“‘国弊家丰’之评语极为妥帖,可谓道尽后汉以来诸多乱象之根源。”
  “朝廷无钱,以致兵微将寡,甚至连驱使胡人打仗都要赖账。不得已之下,极为倚重豪族之兵。如此,帝室岂能振作?”
  “北地固有依官品占田之制,然大体还算均田。这个天下,朕操持至今,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颜公德高望重,何不来帮我?”
  言辞恳切,又契合颜含的理念,老登真的很纠结。
  他们这个家族,比较偏重文化士大夫类型,部曲庄客不多,门第也不高,以至于当年嫁个女人给太原王氏的王浑当续弦妻都被群起反对,认为门不当户不对。
  但颜含不在乎,读了一辈子书,他有自己的理念和坚持,忠信礼义仁孝之类是他一直以来的行为准则,财产都是浮云了,够用就行,能践行自己的理念才更让他欣喜。
  可惜啊!当初以为北地要沦于胡虏之手,早早做了琅琊王的幕僚,渡江南下了,谁知道邵太白能折腾出这么大的名堂呢?
  若留在琅琊郡不走,他也算邵太白半个乡党(琅琊郡就在东海郡北边),如何不受重用?
  喟叹一声后,颜含说道:“仆已无心仕途。”
  邵勋了然,又道:“素闻颜公品行高洁,不置田宅,颇多感慨。定鼎门大街宣仁坊中有一空宅,可供颜公暂住。”
  颜含正要拒绝,却听邵勋又道:“汴梁城中有不少胡人子弟,颜公若能开馆授徒,有教无类,将来史书上亦能有浓墨重彩一笔。”
  颜含顿住了。
  他求什么?求的就是名。
  不出仕新朝,但在城中教化胡人子弟,时不时借中间人传话,为天子参谋赞画,一抒胸臆,岂不美哉?
  他终究还是想看到自己的意见被施行啊,所以他沉默了,没有说什么。
  “令郎亦为官多年,熟悉江南事务,今可再返江南为建邺令。”邵勋随口又安排了颜髦的职务。
  颜髦压住内心的喜意,沉稳道:“臣谢陛下隆恩。”
  邵勋笑着点了点头。
  总要任用一些降官的,不一定是为了他们的才能,也是为了安抚人心。
  丹阳郡有很多南渡士人家族,颜髦重返建邺,会起到相当积极的影响。
  颜家父子很快离开了。
  邵勋饮了口茶,也没让别人动手,直接自己草拟了一份建邺令的委任敕书,然后招了招手,让王羲之过来。
  “王卿以为此字如何?”邵勋指了指御案上的敕书,问道。
  王羲之上前看后,呆了一呆。
  片刻之后,回道:“撇捺轻飏似梨云坠雪,转折圆融如玉露凝柯。便如……便如那落花坠入砚池之中,姿……姿态横生。”
  说这话时,还用眼角余光偷偷看了下邵勋的体态。
  “王卿好会说话。”邵勋搁下笔,让人将敕书送往隔壁的给事中桓温、黄门侍郎阴元处。
  按照流程,这两个人要预审邵勋下发的各类诏书,不单是较为重要的制、诏,就连较为普通的谕、令、德音等都要检查。
  按照大梁朝新规,目前共有册、制、诏、诰、敕、牒、谕、德音多种形式,全部八类统称为“诏书”或“旨意”。
  桓温、阴元的检查也就是走走过场。
  虽说历史上真有不少封驳皇帝诏书的内臣,但那是看菜下碟的,桓温、阴元没有胆子这么做。
  一般而言,邵勋如果是在前朝(如观风殿)办公,他身边就围绕着这些人。
  如果是在后朝办公(如甘露殿、黄女宫),身边就是女官了,可以有事秘书干,没事干秘书——当然,在皇后寝宫甘露殿,他还不至于这么乱来。
  另一位黄门侍郎裴宪前几天病逝了,目前就只有阴元一人。因此,在叮嘱了几句后,他派了两名小史带着一上午积累的诏书,统一送往门下省。
  慕容翰父子三人很快被带了进来,大礼参拜。
  起身之后,邵勋、慕容翰对视一眼,两人都是一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