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1388节
作者: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09      字数:3853
  贤良不能对。
  尚书曰:“牵强附会,实乃可笑!天子令世人质疑、实证,若不能实证,便是可疑。汝速去也。”
  何点被驳倒后,换了张舆记录,让王羲之喘口气,休息一会。
  邵勋让人将记录拿来。
  这个何点动机不纯,若非今天说了不因言获罪,定要狠狠训斥一番。
  他所说的内容其实汉儒末期的僵化套路,天人感应,牵强附会,到现在还很有市场,连热衷玄学的人都学习这玩意。
  至于相信的成分有多少,那就看个人了。反正王衍很喜欢谈这个,但邵勋发现他其实是不信的,原因也很简单,很多星象、天变、日月异象根本就没应验,有些则是出现异象后再找一个发生的事件,牵强附会套上去。
  这也是有人质疑天人感应学说的主要原因,怎么听着像是马后炮呢?
  毛邦深得他的意旨,提出要实证。
  你不能证明,那就是假说,别拿这个当真理。
  这个质疑、实证的态度,是邵勋极力想推广的,也是他大政方针中提出“实事求是”的主要原因。
  争论到现在,说实话已经偏题的苗头了。何点不从思想本身来反驳,而是迂回人身攻击,可见一斑。
  或许辩论到最后都这样。
  前汉盐铁会议大辩论,到最后桑弘羊谈财政国防,贤良文学谈用爱发电,你讲你的,我讲我的,都在输出观点,鸡同鸭讲。
  但这种辩论也不能说没意义,至少可以争取一部分中间派,以及让本就倾向于你的人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深意,甚至还可能削弱反对派的意志。
  便是到了现代社会,这种政策讨论辩论仍然屡见不鲜,即便发起会议的人心中早有决定。
  将记录送回去后,邵勋正要继续听,却又有人问他了。
  嗯?是谁这么不懂规矩,总是越过他设置的辩手直接“刺王杀驾”?
  抬眼一看,原来是巴西太守龚壮。谁把他弄来的?太守不要做事吗?丢给郡丞做得好吗?
  罢了,面刺朕者,今日无罪。
  “敢问陛下,老子著五千言,举守静抱一之事,令人身心愉悦。而陛下却让人穷究道理,或可得一二奇物,兴家旺产业,然终究违背圣人本意。”龚壮说道。
  “其一,老子举守静抱一,非为守虚无,而是守道。道固然无形无相,但并非无迹可寻。道生万物,万物各持一部分道性,譬如丹砂在炉中受热而成硫磺、水银,二者各有禀赋,而与丹砂不同。此道生耶?人生耶?”邵勋问道。
  龚壮皱眉思索片刻,道:“似是人生。”
  “那就对了。”邵勋说道:“道为何物?第一段就写了,统括、混同宇宙万物根本之物,谓之道。朕在第一段最后有注,道之理,乃宇宙根本之理,朕谓之‘真理’。真理是道,但无灵慧,是死物,人亦可以利用万物各自偏持的一部分道。如此行事,岂非近于大道?一代代人持续下去,或许真就成道、得道了。”
  说完,邵勋继续举例:“丹砂中可有硫磺、水银?”
  “无。”龚壮摇头道。
  “那丹砂却借于人手,变成了硫磺、水银,这便是人化用了道。能行此事,且想通其中之理者,便已收集了一条道性。”邵勋说道:“再能明白草木变草碱之事,便收集到了第二条道性,收集得越多,真理越明,近乎得道矣。”邵勋说道:“君欲得道否?”
  龚壮神色莫名,叹道:“我老矣。”
  “君能明白多少道性便明白多少,此非一朝一夕之功,便如那愚公移山,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总有一天能收集完。”邵勋又道:“再者,天下士人崇尚空谈者多,但终究有重于实务者,有志者群策群力,万象院收集每个人掌握的道性,公之于众,兴许没那么慢。”
  龚壮忍不住问道:“真能得道么?”
  邵勋问道:“君等清谈,可曾论过列子御风而行?”
  “自是论过。”
  “列子御风而行真假难辨。”邵勋说道:“但凡人未必需要得道才能御风而行,《崇有新论》中提及资以外物,或许对道、真理的理解加深,有朝一日便可凭借外物御风而行,无需真的成道。”
  龚壮愕然,旋即失笑。
  “方才朕所说只是其一,还有其二。”邵勋又道:“今之典籍,多成书于先秦。彼时中原是什么样?而今是什么样?朕一再提及‘与时俱进’,好好体会此四字。”
  “今人何必不如古?儒者言必称子曰诗云,玄士动辄老庄,一点志气也无。太学、国子学到现在还在学先秦经典,可先秦距今多少年了?数百上千年了。先民习气、学识与现在一样吗?适用于彼时的经典还适用于今日么?修修补补或许还能用,但为何不自创一门新学?让后人都读你们的典籍?”
  “《论语》成书于数百年前,今时今日读读倒无所谓,可若数百年乃至上千年后仍将此书作为太学试经圭臬,朕才是真的失望。怕是孔子也要骂后人不争气,怎么一千年、两千年后的人还在考他的书?”
  “孔子如此,老庄亦是。难道华夏九州一代不如一代,一直不能出一本鸿篇巨著,不让先人专美于前?太学现在考的是汉武帝所定之五经,朕要等多少年,才能将此五经请出太学?”
  龚壮脸色大变,一时竟无语。
  说到这里,邵勋最后总结道:“卿每年从庄客手中收粮数十万斛,养你全族绰绰有余。朕也不要求多,量力而行,每年拿出几万斛粮,穷究宇宙万物之理即可。若有所得,投书万象院,与同道交流心得,刊印于辑文之中,朕会定期发还给你们。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每做一件事,都离大道更近一步,君当勉之。”
  说完,邵勋离席起身,更衣去了。
  其实是他不想再多说了,让辩手跟他们扯即可。
  没有今日这场辩论,诚然也有一部分出于自发爱好搞研究。
  但搞了这场辩论,有可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这就是目的。
  等愿意从事此道的“火种”多了起来,质疑、实证精神、逻辑思维以及科学的寻道(真理)方法论就可以在他们中间推广——这几个的重要性,可能比大多数人想象得更重要。
  第一百一十二章 摸底
  前台在辩论,邵勋则来到了芳洲亭坐下,开始了解一些更直观的东西。
  议郎邵球坐在他身后,取纸笔记录。
  赵王邵勖以及其他几个皇子旁听。
  至于太子则留在万象院,那是他该露脸的场合。
  童千斤则给众人端来了酒食。
  “没毒的,不用怕。”邵勋看着对面之人迟疑的模样,说了个冷笑话。
  嗯,确实有点冷,王遐父子兄弟四人脸上没有丝毫笑意。
  “太原王氏在江东的庄园,都怎么整治的?”邵勋问道。
  四人沉默片刻,最终由王臻说道:“回陛下,正月朔日,移栽诸树,至望日止。”
  “二月美田种粟麦,其余种豆、麻及诸般园蔬,修剪树枝。”
  “三月种瓜、稻。”
  “四月可收去岁深秋种下的一些园蔬,尽五月止,皆可种园蔬。”
  “六月再收园蔬、果子,大暑后蓄一些瓜果种子,复种一批园蔬。”
  “七八月种芜菁、秋收,准备种子。”
  “九月种冬葵等物。”
  “十月无事。”
  “冬月做咸菹。”
  “腊月无农事。”
  邵勋倒对王臻起了点好感,一个家族不能每个人都袖手空谈,总得有人经营产业。
  王遐、王恪看样子是做官的,王述边做官边结交士人,打响名气,王臻就是负责打理家业的,分工明确。
  粟、麦、稻是主粮,拿最好的田地来种。
  其他地方种桑麻、果蔬,可能还有鱼塘、竹林、牲畜之类的没说,手工业生产肯定也是有的。
  “你家五百多庄户,都是怎么管的?”邵勋问道。
  “初去江南之时,地多有主,不好太……太过分,且较为分散,只能与他们谈租佃。”王臻说道:“我家比较讲良心,五五分账。但约定庄客需为家主种田、割草、砍柴、修缮房屋、放牧牛羊、舂米酿酒等事,此无偿也。”
  邵勋一听,和北地大同小异。
  有的庄园没有自营土地,全部放给庄客、部曲耕作,自己只负责管理,这种一般是庄园名下的土地不成片,监管不便——庾文君当年嫁给邵勋,带来的嫁妆里甚至有位于南顿、汝南二郡的田地,而不仅仅是在颍川。
  有的庄园一部分土地自营,让奴婢耕作,以及令庄客义务服劳役,另一部分租佃给庄客。
  “一年收多少钱粮?”邵勋问道。
  “五万多斛粮、绢千余匹,果蔬牲畜无算。”
  “结余呢?”
  “结余三一之数。”
  “结余的钱粮怎么用的?”
  “想办法买地、买奴婢、买牲畜。”
  “不做其他事?”
  “不做。”王臻答道。
  邵勋点了点头,庄园盈余全部拿来再投资,且投资对象是土地。
  所以,想让他们拿出一部分钱粮做爱好,真的需要改变风气。
  说白了,庄园主也有挥霍的地方,比如举办宴会、置办舞姬等等,占据了他们大部分闲暇时光。
  投资土地倒也不能完全算错……
  用辩证思维来看,你以为历史上江南是怎么开发出来的?
  汉末那会,曹操还在给长江南岸的山越宗帅发印绶给官,蛊惑他们造反。
  三国时期,孙权打山越的时间可比其他多多了。
  到了这会,扬州长江北岸已难寻蛮夷踪影,长江南岸那几个郡的蛮夷也基本不活跃了,可以认为被编户齐民了。
  庄园是一种有组织的开发模式,相当于殖民开拓团,在蛮夷遍地的南方还是有其先进性的。
  王遐家的是典型的江南庄园。
  邵勋问清楚后,再与所得的奏疏印证了一下,发现大差不离,遂放心了。
  就庄园的经济模型来看,如果改掉奢靡无度的作风,能省不少钱出来,完全可以投入到其他方面,比如研究“道理”。
  当然,邵勋没法有效监管,更不宜强制,这些人即便不再花天酒地、奢靡无度了,省下来的钱也未必就去研究道理,更大可能是投资田产。
  也罢,本来就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还能怎地?
  有志于开荒都是好的了,总比原来强。
  “你们四人可至少府为典事、书令史之类,此非官,而是小吏,自食其力也不错,勿要多想。”邵勋起身道:“酒食全赐给你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