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1477节
作者:
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09 字数:4087
娄国贞听着这话不太对味,便笑道:“天子在内,可不敢马虎,万一出了事,我等富贵何来?不过他们也确实有眼无珠,去岁仲秋,大都护才刚刚大阅诸营呢,这就不认得了,回去我好好收拾下他们。”
话虽这么说,他却没喝止帐下兵士继续查阅,甚至连主要随从都要仔细盘查,最后放下十余人入内。
邵慎知道规矩,也没说什么。
只是打了这么大个胜仗,习惯了在军中说一不二的感觉,骤然遇到此事,心中微微有些不舒服罢了。
但大小王他还是分得清的,这个天下是叔父的,他给你富贵,你就有富贵,他不给你,你就没有。
自己的本事只能说合格,叔父用他,完全是看在亲族的份上,换个人当单于大都护说不定能将边塞军民事务整顿得更好。
检查完毕之后,娄国贞亲手将诸般印信一一呈还,然后跟在邵慎身侧,送了得了一里地,才又回到方才那个道口,继续盘查。
******
入内数里之后,邵慎远远看到了燕王邵裕、宋公邵纪、凉城郡公元真等人。
两个半大少年跟在邵裕身后,与一身着猎装的少女说笑不停。
少女一侧,还有个穿着襦裙的女子,年岁也不大,偶尔说两句话,大部分时候不发一言,稍有些腼腆。
邵慎知道,那是从弟的两位夫人宇文氏和田氏,一出身宇文鲜卑,一则是无终田氏之女。
田氏前阵子带了五百多家部曲庄客南下,走的还是襄平。
邵慎将一些缴获的用不上的农具、日用品交给了他们,算是出于情面,给从弟提供点便利。
当然,这些破烂玩意田氏也用不上,其实是让他们捎带至旅顺县,交给编户齐民的鲜卑人用的。该县目前已经有了宇文氏四千帐牧民及三千家燕山苑园户,这算是虎头可以信任的人选了——田氏则安家北丰。
襄平李氏也从棘城回到了襄平,朝廷发还其旧宅、田产、财货,李氏女据说去了旅顺,暂居城中。
琅琊颜氏、兰陵萧氏各带一千家部曲庄客前往青州,渡海后抵达旅顺。
人基本安置到了慕容仁曾经的治所平郭县。
当地人丁寥落,几乎不剩什么人了,除迁居过来的佟家外,原本的部落几乎都随慕容仁北上了,成为他八千户食邑的一部分——不过邵慎觉得山中定然还有不少零散的氏族,将来可以招抚,充实户口。
从今往后,颜、萧、佟三姓就是平郭著姓了,前两家在政治上的权力更要超过佟氏。
人都是慕强的,编户齐民之后,别管以前是什么人,都会慢慢向这两家靠拢,语言、风俗、习惯等等,皆是如此,中原千百年来同化的那么多蛮夷,都是这么过来的。
明年,燕王正妃糜氏多半也要过去。
东海糜家这些年发展迅猛,这次可要大出血了。不出意外的话,糜氏将来会是辽东国除邵氏外的第二大家族,地位摆在那呢。
如此看来,旅顺县将会有糜、宇文两大著姓。
就是不知道安平牵氏、太原郭氏怎么安排了。
大抵还是旅顺、北丰或平郭吧,盖因天子建议虎头先整顿好气候较为温暖的南边三县,站稳脚跟之后,再经营更北边的襄平、居就、新昌、安市、汶、西安平六县。
邵慎居然有些羡慕。
这可是实封,国朝就这么一个。
半实封的也就凉城、五原、渔阳,此三国高级官员任免还需朝廷派出,与一应将官尽皆自行委任的辽东国不是一回事。
有些人喜欢繁华的中原,但邵慎更喜欢自己说一不二。
可惜了,邵氏不是司马氏,不可能连小宗也分封。
“蕴文。”邵裕发现了从兄,笑着招了招手。
“你……”邵慎无奈地很,下马之后,将马鞭扔给随从,自己走了过去,笑骂道:“我比你大了那么多。”
邵裕哈哈一笑,郑重行了一礼:“征辽之际,多蒙从兄照拂,感激不尽。”
“无事。”邵慎不以为然道:“那些破烂,反正也带不回去,不如交给你。快入冬了,辽东百姓正需此物。”
邵纪、元真也跟着行了一礼,前者口呼“从兄”,后者则称“大都护”。
邵慎则有些不悦,对元真说道:“此非公事,何如此生疏耶?你虽以‘元’为姓,却是叔父之子、我之从弟,莫要自己的根。”
“从兄。”元真又行了一礼,心中暖洋洋的。
到目前为止,兄弟姐妹们都没把他当外人。
小时候哭闹了,父亲还安慰他,带着他一起玩耍、一起吃饭、一起睡午觉,他不觉得自己是什么胡酋,他只是帮父亲管治凉城国数万乌桓、鲜卑、匈奴人的郡公罢了。
邵纪、元真之后,宇文氏、田氏亦上前行礼。
邵慎还了一礼,然后看向邵裕,问道:“今日与会者何人?”
“多为军中将校,幽冀诸镇将也来了。”说完,他忍不住笑道:“一艘船怕是坐不下。”
“能载数百兵士,装不下数十人?”邵慎摇头道:“走吧,别误了时辰。”
一行人遂牵马步行,又过一道口,却是黄头军第五营的人。
督军李熵站在一旁的哨楼上,见到他们之后,立刻下来,好一番寒暄,与众人一同入内。
******
船依旧停在海边,风不大,只轻轻摇晃着。
一大群得胜归来的军将们站在栈桥边、沙滩上,对着远处的海天一色指指点点,时不时爆发出爽朗的大笑。
邵慎瞄了一眼,左右骁骑卫、左右金吾卫、左右飞龙卫、左羽林卫、右龙虎卫、万胜军(黄头军)诸营督军、禁军诸部督军皆在列——银枪左营、黑矟右营已南下,黑矟中营留守棘城,义从军尚滞留辽东,要九月底才会撤退。
除了他们之外,还有一些零散的将校,多为单于府之人,邵慎都很熟悉。
气氛很热烈,这就是打了胜仗的感觉啊。
邵慎扫视一圈后,发现还有几个不合群的人,稍一打听,原来是扶余国的使者。
对于此国,他总觉得国君脑子有些不清楚。
听闻当初高句丽初立国的时候,扶余人就老欺负他们,以至于高句丽上下视之为耻辱,两国关系不睦,数次兴兵,高句丽人强大之后,更是修建“扶余道”,准备彻底灭了此国。
按说处境这般危险,扶余就该勤事中原,但他不。
有时候关系密切,朝贡不断,有时候却兴兵攻打平州诸郡,搞不清楚他们怎么想的。
好在后汉也不想生事,没有兴兵讨伐,于是关系慢慢恢复。
到了司马晋时期,因为慕容鲜卑的崛起,扶余国被隔断了朝贡之路,不过他们还是想办法绕路宇文鲜卑前往中原。
如此辛苦,原因无外乎慕容廆时期大败扶余,国王悲愤自杀,再加上鲜卑人不断掠扶余人为奴,卖往中原,于是加紧抱大腿——晋武帝时期,曾专门下诏赎回司、冀二州的扶余奴婢,发还家乡。
晋季中原丧乱,扶余便绝了朝贡,辟居于北方。若非此番被征辽大军掳掠了一番,大概还不会派人过来朝贡。
邵慎打听完后,便走了过去,问道:“使者何人?”
“扶余国徐蔚,不知将军——”使者迟疑道。
“我便是邵慎,扶余王应听过我的名字。”邵慎笑道。
使者是个很年轻的人,看着还不到二十岁,听到“邵慎”二字时脸色一变,道:“原来是邵都护。”
“徐玄是你什么人?”邵慎又问道。
“家父。”
“原来是王世子。”邵慎道:“见到天子,好生说话,你家兴许有救。”
说完,便转身离去,只留下徐蔚在原地暗暗叹息。
第二百零一章 释兵权
新船其实不小,总共六七个舱室,去掉不必要的排场后,足可坐满大几十人。
不过能和邵勋坐在一起的,除去三省九寺随驾臣僚、禁军府兵大将外,就只有河北诸镇司马以上官员了。
酒过三巡之后,邵勋遥指居庸关镇将侯虞,道:“侯卿,汝叔父可好些了?”
居庸关第一任镇将名侯智,乃邵勋取幽州后安排的地方豪族,很多年了,对朝廷的态度还好,不算特别热情,但也不桀骜。
在塞外乌桓、鲜卑部落对中原持敌视态度的时候,他很好地守住了这个咽喉之地——偶尔吃败仗,但大部分时候还是称职的。
侯智前几年致仕了,没别的原因,年老多病耳。
他没把镇将的位置传给亲儿子,而是给了兄子侯虞。
边塞和内地不同,这个地方非常现实,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侯智年老多病,不能再很好的统御部曲私兵以及依附于他们的小部落,那么就要退位让贤,在同宗子弟中选一个合适的人上位。
上谷侯氏子弟众多,主支疏属加起来数百男丁,挑挑拣拣总有合适的人选,固然不是什么绝世良材,但凑合着用还是可以的。
侯智先从近支选,很快就确定了侄子侯虞为继承人,并上报朝廷。
吏部、兵部联合派人考察,没有留难上谷侯氏,最终同意了。
侯虞当上镇将后,肯定要对叔叔一家有所照拂,毕竟将来若他的子孙不行,多半还要别的侯氏子弟提携,这是边疆豪族数百年来用血泪总结出的经验,甚至已上升到家规的程度——族人遵守不遵守是一回事,但有没有这个家规则是另一回事。
邵勋巡视至军都陉的时候,侯智抱病觐见。
邵勋令随驾医官诊治,并赐下财帛、药物若干,所以今日有此问。
侯虞听到后,仿佛与有荣焉,立刻说道:“劳烦陛下挂念,叔父已然好些了。”
“都是故人,让他不要忧心。”邵勋说道:“二十余年来,侯家为朝廷戍边,战死子弟不下五人,朕都记着呢。从今往后,上谷侯氏只要遵奉燕山都护府号令,富贵可期矣。今可荐侯氏子弟二人,入朝为官,朕令吏部诏举,量才任用。”
“臣谢陛下隆恩。”侯虞感激涕零。
“起来,坐下。”邵勋笑道。
侯虞再拜,回到了座位。
舟外的涛声就是他此刻的心情,汹涌澎湃。
侯家当初都快没落了,是被天子从灰烬里捡出来的,二十多年奋斗下来,慢慢掌控了上谷郡北部,控制了这片农牧交界之地,不但自家庄客部曲的数量与日俱增,被他们控制的小部落加起来也有一万多人了,俨然是上谷郡跺一跺脚都要抖三抖的头号大族。
邵勋看了一眼侯虞。
上谷侯氏这种直面胡人一线冲击的边疆豪族不是他开刀的对象。
他们家有点类似唐末五代的折家、杨家。
折家自称是宇文氏苗裔,从云州(大同)迁徙过去的,在河套地区安家,控制了诸多党项部落。唐末时折宗本在振武军节度使帐下任职,担任沿河五镇都知兵马使,与宥州党项拓跋氏争雄。
无论中原朝廷怎么变换,都要拉拢折家,因为这个家族能生,宗族子弟能拉出来三千人,再加上控制的麟州农耕百姓及邻近党项部落,与西夏争斗到了北宋灭亡的最后一刻。
有这个家族在,中原朝廷不但省心,还节省了许多军事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