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1503节
作者: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10      字数:3725
  邵勋也相信王丰说的是真话。盖因没他的扶持,他可未必能活到现在,真当鲜卑贵人们提不动刀了?王丰没有选择。
  “除汴梁繁华之外,可还说了别的什么?”邵勋又问道。
  “对陛下为他们评定‘塞姓’欣喜不已。”王丰回道。
  “塞姓”就是以前的“虏姓”,因为胡虏之名分隔太过明显了,故改为“塞姓”,即塞上之姓也。
  第一批评的就是拓跋、仆固、窦、兰、封、娄、韩、元、代等姓氏,都是拓跋鲜卑地界上十多年来洗牌的结果。
  曾经显赫一时的贺兰、独孤、长孙等姓氏还存在着,却没被评上门第,将来能不能翻身,可就不好说了。
  总体来说,邵勋的心胸还是很宽广的。
  贺兰蔼头有族人远遁他乡,近年来偷偷跑回来,也都得到赦免了。将来若能立功,并非没有抬其门第的可能。
  门第这种东西,中原不少人厌恶,但胡人是真爱,仿佛他们生来就要定个高下贵贱,争个你死我活。
  你喜欢,那就给你,以后不要后悔。
  “太学、国子学会录一批拓跋鲜卑子弟入学,你觉得能录多少人。”邵勋问道。
  “平城十余人,盛乐寥寥数人而已。”王夫人清脆的声音在后面响起。
  “不错了。”邵勋笑道:“礼之你拟一份名单上来,尽快。”
  “是。”王丰很高兴,这是天子送给他的一份礼物。
  太学、国子学的名额越来越值钱了,因为真的能做官,所有经他推荐入学的诸部子弟,将来都要承他的情。
  邵勋挥了挥手,让王丰退下,然后转过身,看向两小儿。
  两人还在聊个不停。
  “客奴你练武几年了?”元真小声问道。
  “三年。”
  “不读书了?”
  “天天读啊。”梁彰奇怪地看了元真一眼。
  “昨日见你骑着果下马,以后别骑了,我送你一匹大马。”元真说道。
  “我也早不想骑了,可是阿娘非要我骑,我都觉得丢人。”梁彰说这话时似乎觉得有些害臊,难为情地低下了头。
  邵勋、王氏相视一笑。
  “正旦那么多酋豪来拜会,你还不放心,非得旁敲侧击?”王银玲挽着邵勋,轻声问道。
  她八个多月前刚生下孩子,胸口胀蓬蓬的,挽得又很用力,以至于邵勋怀疑她是故意的。
  他不动声色地抽出手臂,换成搂着女人的腰,说道:“毕竟不是小事。元真年后要回凉城了,我总得问清楚。”
  “几时走?”
  “三月吧。”邵勋说道:“入秋之后,按习俗应该要大阅部伍吧?”
  “嗯。”王夫人对此门清。
  三月出发,四月抵达,五月却霜,八月秋高气爽,草原单于一般要大阅部伍,进山狩猎。
  “九月安排好诸事后,再回洛阳陪伴你我。”邵勋说道。
  王银玲闻言嗯了一声,然后不再像之前那般作怪了,静静依偎在邵勋身边。
  孩儿们落得有点远了,说话声隐隐约约。
  “客奴,好好练武,以后我执槊冲杀,你挽弓杀敌,我们去抢宇文家的女人。”
  “还不如抢马呢,女人有那么好?我都烦她们。”
  “兴许抢来的不一样吧,阿爷就喜欢抢……”
  邵勋脸一黑。
  王银玲扑在他怀里,笑个不停。
  “抢来的确实不一样。”邵勋抱着女人,轻笑道。
  “下辈子不用你抢,我主动送上门好不好?”王银玲说道。
  “好啊,一言为定。”邵勋笑道。
  正月二十,邵勋下诏移驾,于月底返回洛阳。时隔五年之后,洛阳迎回了它的主人。
  与此同时,今年的一系列安排正式展开。
  第十七章 互助
  第一件事是让蔡承打开“账户”,出三千匹绢,民部再出绢七千,合计一万匹,奖赏淮南屯田成绩最好的两千户人(一户二匹),剩下的六千匹至广陵采买一些农具,分发给刚刚结束上河的俘虏。
  对这些俘虏的胡人百姓,管治非常不精细,几乎是按军法来的。但怎么说呢,这种简单粗暴的制度是有效的,发挥了作用。
  对这些文化不同、风俗不同且具备一定野性的部落民,就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恩威并施,在驯服其野性、安定其心思、初步改变其生活方式后,再慢慢放宽管制,一点点移风易俗。
  他们现在就是屯田户的性质,五年内都不会有任何改变,十年后还要再看情况。
  第二件事是给诸葛恢加一百五十户食邑。
  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人的能力和品德并不能划等号。
  诸葛恢人品一般,大节有亏,但手底下真的有两把刷子,治军、抚民、征战能力都不是最顶尖的,但都还可以,且较为全面,是一个较为难得的多面手。
  接金正的班几年了,从一开始指挥长安世兵都不利索,到慢慢可以控制一部分,再到现在率领二万步骑北上河南地,打得有声有色,他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
  赏赐完毕后,邵勋要求诸葛恢协助组建朔州世兵,员额初定为八千人,其中步军三千、骑军五千,以河西郡(今宁夏)的土地、草场作为组建经费,民部再调拨五万匹绢,长安武库发送器械。
  第三件事则是将作少监何充率员经陆路前往辽东,去规划中的王都实地踏勘,尽快敲定此事,入夏后要开始营建的。
  这三件事安排下去后,邵勋便让政事堂处理日常事务,他只把控大局。
  二月二春耕之后,他便开始把儿子们向外派了。
  第一个离开的是齐王邵璋,临行之前,他入宫觐见父母。
  久违的太极殿西堂内,邵勋一边晒着太阳,一边翻看着清河、泰山、琅琊等郡的度田进程——目前由御史大夫山遐亲自督办。
  贵人乐氏见儿子来了,高兴地招了招手,为他倒了一杯茶水。
  邵璋连忙接过,坐在邵勋左侧下首。
  有母亲在,他安心多了。
  “金刀,幽州刚刚罢废了一些军镇,民情不是很稳当。”待儿子喝了半碗茶后,邵勋终于放下了奏疏,说道:“你赴任之后,不要大兴土木,不要派捐发役徒,不要横征暴敛,以稳为主。便是有什么不得不做的事情,也尽量往后推一推,尽量不要扰民,免得给人可趁之机。”
  “那漂渝津……”金刀试探道。
  这是父亲交给他的重要任务,即疏浚漂渝津通向内陆的河道,以利船运,同时扩建海浦,以待将来。
  “先不要急。”邵勋又强调了一遍:“像漂渝津这种要聚集大量人丁的土木营造,尤要谨慎,往后推半年吧。”
  邵璋若有所悟。
  父亲着重提到了“聚集大量人丁”,话说得很明白了。幽州以及一河之隔的冀州部分军镇,刚刚被罢废,人心不稳,但你让他们骤然造反,却也不容易,盖因编户齐民之后,谁也管不了谁,且住得相对分散,联络起来颇多困难。
  可若有什么事把他们聚集起来,可就不一样了。
  乐岚姬在一旁听得有些惊讶,道:“陛下,幽州如此危险?”
  邵勋还没说话,邵璋先安慰起了母亲:“阿娘,幽州有多年整训的世兵,都是见过血、上过阵的,地方上断然无事的。阿爷就是未雨绸缪,提醒我注意下罢了。只要不太过滋扰民间,没那么容易造反的。”
  乐岚姬稍稍放下了心,道:“听你阿爷的。当年那些幽州兵冲进河北烧杀抢掠,坏事做尽,无人不骂。此等凶顽之徒,确实不容易管治,你和他们相安无事即可。”
  邵勋暗暗点头。到底是做过太弟妃的,说话有见地。
  大梁二十余州,不是每个州的刺史当起来都一样的,内里区别可大了。
  “秋收之后,你也熟悉一些情况了,彼时可酌情办一些事情。”邵勋说道:“幽州世兵现在已不足二万,年前你亲自挑选劲勇之士,将其扩编为三万。一应田宅,自己想办法,可不能亏待了他们。”
  “是。”邵璋知道这是父亲想考验他。
  扩编一万世兵,可不仅仅只是招募一万人那么简单。事实上安家费之类的钱财容易凑,但土地、屋宅甚至还有农具、牲畜没那么好解决,需要打通的关节多着呢,够他全力以赴忙好一阵子的。
  而这,似乎更印证了左髦和他说的一些事情。
  他悄悄看了眼母亲,见她只是微微有些担忧但没当回事,不由得暗暗叹息。旋即又感受到父亲刺来的目光,心下一凛,暗道有些事情就烂在肚子里吧,别让母亲担心了,毕竟她什么也改变不了。
  “金刀,你是不是还要回一趟东莱?”乐岚姬问道。
  “是,先回东莱,再去一趟沛郡。”邵璋回道。
  回东莱是为了交割印信、账簿。
  王妃刘氏在年前来了汴梁,这会还住在那边。小刘夫人则带着孩子们回了沛郡,与娘家人一起团聚,还得去沛郡接一下他们——本来不用亲自去,但父亲都说了前半年先无为而治,那就不着急了。
  “路上当心着点。”乐岚姬叮嘱道:“有什么短缺之物,先在京中置办好,去了幽州却没那么方便了。”
  “好的。”邵璋连连点头。
  “王府护军跟你东奔西跑,辛苦得紧。年前可发过赏赐?”乐岚姬又问道。
  “一人给了一贯钱、两匹绢。”邵璋说道。
  “年后再发两匹绢,少府给你出。”邵勋说道:“除此之外,你去沛郡后,可折至彭城,少府在那有个大仓,为父让他们给三千匹绢,你看着用。王府护军可扩充至千人,毕竟——”
  “毕竟幽州情势复杂。”邵璋很快接道。
  邵勋赞许地看了儿子一眼。
  乐岚姬看父子二人心意相通,很是高兴,道:“中午在这用饭吧。可惜没将蔓草他们带来,唉。”
  ******
  用罢滋味难言的午饭后,邵璋出了阊阖门。
  王师左髦、友乐玄、文学岑宜(南阳人)、中尉武通(沛人)、舍人邓绥(平阳人)等纷纷起身,迎了过来。
  “不乘车了,走走吧。”邵璋叹了口气,说道。
  左髦快走一步,低声问道:“如何?”
  “一只脚已经陷进去了。”邵璋脸色不是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