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1508节
作者: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10      字数:3957
  待夏天过了,可于深秋大雪封山前南下高昌,将此作为“冬宫”。
  邵勖听了很感兴趣,不过他的第一反应不是征服山后的部落,而是招抚。
  父亲听了不置可否,只说这些部落愚昧野蛮,兴许能招抚,兴许不能。
  邵勖明白这个道理。
  招抚其实也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首先需要你有一定的魅力,能得胡酋认可,然后处事公断,得其人心。
  草原上很多酋帅起家,并不完全是靠打打杀杀,很多时候是折服了其他部落的贵人,得其心甘情愿追随。
  邵勖读过不少书,甚至包括外文的书籍,对西域的文化有相当的了解,知道那是一种迥异于中原的政治文化,不可以常理度之,得因地制宜。
  “虞氏不容易。”邵勖感慨道:“天子有意收复西域,或就在几年后,公若抓住良机,虞氏未必不能重回士族之列。”
  虞凝闻言,却没太大触动。再立功,还能回江南不成?
  仿佛能看穿虞凝心思一般,邵勖诚恳地说道:“虞公,事已至此,多想无益。扎根高昌,未必就没有生发之机了啊。虞氏子弟可以入太学、国子学,可以察孝廉、举秀才,乃至恩荫入仕,机会还是有的。我闻虞公已有孙辈出生在高昌,便是不为自己考虑,也得为子孙谋算啊。”
  这番话让虞凝有些触动。
  是啊,大梁朝国力日趋增长,人心日益稳固,他们大概是真没机会返回家乡了。
  想来想去,除了让自己痛苦之外,毫无所得,还不如面对现实。
  他深深地叹了口气,道:“殿下所言极是。”
  邵勖见状,从薛涛手中拿过勺子,亲手给虞凝盛了一碗肉,道:“今后还得勠力同心。”
  虞凝谢了一声,接过瓷碗。
  其实,愿意来此,不就已经有所决断了么?他暗暗自嘲,还矫情个什么劲?遂大口吃肉,不复多言。
  第二十二章 练手(上)
  五月初五,洛阳、汴梁两地来了一批官员,二十一岁的姬瑜位在其列。
  三月份的时候,他试通五经。邵勋很是不情愿,最终还是捏着鼻子授予其卑移都护府右司马兼白池监一职,并暗中安慰自己,这般能读书的猛人乃凤毛麟角,给就给了。
  与此同时,他也对姬瑜起了爱才之心,决定培养其实务能力。
  卑移都护府司马是为了给姬瑜解决职级问题,事实上他不需要具体处置都护府事务,他的本职工作是“白池监”,即具体管理位于盐川郡白池、长泽二县境内的几个大盐池,所得亦用于本地。
  邵勖也早想开发这片盐池了,听闻姬瑜到来后,心下大喜,准备巡视结束后就召见此人。
  之所以如此急迫,原因便在于青白盐池是朔州眼下最容易来钱的地方。
  父亲将他派到朔州来,可并不仅仅只是让他当官。
  他是亲王,事实上并不需要这些履历。最主要原因是父亲想看看他如何治理一个胡人占多数的地方,并且借机培养他本人及王府属吏处理这些事务的能力。
  对他而言,这就是一场考核,持续数年的考核。
  本月派来的上百名出身国子学、太学、武学及侍卫亲军的官员,将分散至朔州各县及正在组建的世兵之中,这些人谁有本事,有哪些本事,也都需自己一一考察。如果有机会的话,还可以将其中一部分人带去高昌,成为他治理地方的左膀右臂。
  邵勖非常清楚其中的门道,所以一点不敢懈怠。
  他定下的第一件事就是恢复农业生产。
  灵洲城池不小,但城中不过二百余户人家,城外编户人口亦只有数百户,与州治的身份非常不匹配。
  好在世兵开始组建了,第一批两千步骑就安置在灵洲县,今日就是分发田地的时候。
  “此渠最好能折入古高渠。”
  “会不会太长了?”
  “越长能灌溉的地方就越多,难道不好?”
  “说得也是。”
  风中隐隐传来说话声,邵勖走过去后,治中裴暅、王府大农柳恭立刻行礼。
  “渠的位置定下来了?”邵勖问道。
  “殿下请看此处——”裴暅一边令小史手张着地图,一边指着不远处的河岸,道:“此为汉代高渠渠首所在之处,已高于河面二丈三尺。渠既高悬,水不得入,无从灌溉。”
  “汉代为何能上水?”
  “数百年沧海桑田,有此变化不足奇。”裴暅说道:“故臣请于灵洲城北五里开新渠。”
  “平地凿渠?”
  “平地凿渠。”
  “都水监的人怎么说?”
  “此为臣与都水使者会商所定。”
  “既然都水使者曰可,那就定下吧。”邵勖说完,又轻声道:“君为朝廷职官,无需以臣自称。”
  裴暅愣了一下,道:“仆向为王府属吏,不敢忘本。”
  邵勖无奈:“私下里随意,官面上注意着点。”
  “好。”裴暅应道。
  邵勖心里也有些感动,还是自家人贴心啊。
  “既然定下了位置,事不宜迟,分完田就开工。”邵勖又道:“陛下将我遣来此处,并非无因。将来去了彼处,少不得开渠,这是让我提前练手呢。”
  “殿下,高昌井渠可是在地下。”太守宋恒说道。
  “嗯,也不知他们怎么开的,暗河不会垮塌么?”邵勖有些想不通。
  “兴许和土质有关。”
  “或地下本就有暗河?”
  裴、宋二人竟然讨论了起来,邵勖笑道:“以后去看看就知道了。”
  二人遂止,继续讨论起来了如何开挖沟渠。
  目前能用的人力就只有两千世兵、赵王府护军五千人及数百户本地百姓,可以先开个头。待到月中,会有二万关中丁壮押运粮草而至,就地加入开渠大军。
  九月中,第二批关中百姓二万人复押运粮草而至,替换第一批人,腊月中回返。
  人力还是很充足的,干就是了。
  ******
  五月十六日,卑移大督护柳安之自南而来,邵勖亲出城相迎。
  “殿下做得好大事。”柳安之马鞭一指,笑道:“伐木建屋、丈量田地、开挖河渠,真贤王也。”
  “还不够。”邵勖谦逊地笑了笑,道:“没来之前,孤只当过一县、一郡之主,且无需做此等事务,与官民相安无事即可。然朔州不同……”
  柳安之听明白了。
  在一个相对成熟的地方当官,和去一个新设且百废待兴的地方做官,并不是一回事。
  天子也是大手笔,居然就拿朔州来给赵王练手了。
  “此番带来了五千丁壮,多为都护府辖下诸部丁壮,给你送来开挖沟渠。”柳安之又指了指正在远处搭帐篷的牧人,说道。
  “多谢柳公。”邵勖深施一礼,道。
  柳安之连忙拦住了他,道:“无需如此。河西整治出来了,都护府日子就好过多了。而今四营锐兵,每年赏赐就得两三万匹绢,筹措起来颇为困难,每次都得看诸葛道明的脸色。”
  大梁朝在正北、西北方设有三都护府,其中单于府治东木根山,辖铁骑、横冲、振武、射雕四营精骑;安北府治沃野镇,辖黄甲、决胜、马前、射声四营;卑移府治鸣沙,原辖帐前、玄甲二营,后来又通过招募中原府兵余丁及在草原上拣选勇士的方法,置飞熊、虎豹二营,而今同样是四营精骑。
  别看只有四千骑,但骑兵和骑兵之间的差别大了去了。
  都护府辖下的精骑需要有奴婢帮他们放牧,另外在城下为他们耕种田地——不大,一般只是小块份地,种些耐旱的粮食作物,作为放牧的补充。
  除此之外,都护府还要定期发下赏赐。
  赐物什么都有,牛羊、绢帛、锦被、锅碗瓢盘之类都可以,他们都要,但不能没有,因为光靠奴婢耕牧可以撑起一户骑兵家庭,但撑不起频繁训练的精锐骑兵家庭,所以要发赏。
  柳安之这两年也不是没遇到凶蛮的部落,但他凭借着手下这两千精锐骑兵数次突击,将刺头都打服了。
  不服不行啊,这两千骑在尔母婢的大雪纷飞的冬天都敢来奔袭你,又或者牧草刚刚返青,大家马匹都很瘦的时候,他们骑着油光水滑的战马冲过来了。
  说实话,养两千精锐震慑一大堆部落,无疑是一种低成本的边防解决方案。
  当然缺点也有。人不可能不犯错,万一哪天中了埋伏,死伤惨重就麻烦了,容错率太低。也别觉得不可能,打胜仗多了,人是会越来越骄横,越来越自大的……
  如今扩充到四千骑,容错率提高了很多,但财政压力也跟着大幅度上涨,如果河西郡开发出来,对卑移都护府绝对是大好事。
  邵勖自然明白这个道理,他随口问道:“却不知柳公帐下锐兵何在?哪天集结起来,与世兵、王府护军操练一番。”
  柳安之点了点头,道:“等八月吧。帐前、飞熊二营已经派出去了,押送粮草前往武威。三十万斛呢,若被胡人劫了,老夫担待不起啊。”
  “关中已经输送了五十万斛去武威了吧?”邵勖问道。
  “正是。”柳安之说道:“庾公至长安后,立召姚老羌入见,令其点三千骑,押送五十万斛粮至武威。今年就这么多了,年前风沙太大,武威那边应该不会启运。明年春播后,大概会分批将此粮输往敦煌。路上就得人吃马嚼消耗一大批,真是……”
  “敦煌无粮吗?”邵勖问道。
  “不多。听闻还要雍、秦二州发一万丁壮西行,至敦煌开荒屯田,所出就地存入邸阁,以备将来。”
  “征辽时关西百姓未受扰动,而今却要吃苦了。”
  “太平了这么多年,也不亏了。”柳安之笑了笑:“下个月,东边应该会有一批牲畜过境灵洲,前往武威。沃野镇那边应该也征集了牲畜,会沿着大河南下,前往武威。殿下可稍稍留意,这也是为西征准备的,先去凉州寄养、繁衍,将来或杀了做脯,或驱赶着西进。”
  这准备真是够充分的!邵勖暗道,粮食、牲畜、器械皆提前准备,将任务分解到两三年之中,尽量减少对民间的冲击。
  就是不知道他将来会在其间承担什么角色。
  ******
  五月底的时候,一支长长的商队出现在卑移山南闾。
  领头的便是沈氏族人,他们自敦煌而回,不但带来了诸多西域乃至更远处的货物,还邀请了不少胡商至灵洲一会。
  这是邵勖的要求。
  给军士分田、开挖沟渠是第一要务,其次便是弄钱了。
  青白盐池的开发已箭在弦上,而通商之利也不能落下了。
  邵勖的目的是让至少一部分胡商走灵洲这条线路,即自武威出发,沿着黄河前进,抵达灵洲。接下来可向东南进入关中,也可以沿着横山北麓一路前行,渡过黄河后抵达河东郡,然后再前往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