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太子妃 第310节
作者:安绵绵      更新:2025-09-10 12:16      字数:2895
  林望甫双手接过:
  “皇上,大魏必定千秋万代,延绵不绝。”
  皇帝:“好好去办,等一切事了,朕绝对不会亏待了林爱卿。”
  林望甫低头躬身,一副感激涕零的表情:
  “是,多谢皇上。”
  第214章 拿到了太子妃想要的东西
  从御书房出来,深夜的风从一侧吹来,林望甫不由得打了个寒颤。
  这才发现,自己的后背,已经汗湿。
  虽然说,现在的皇帝跟篡位的那个皇帝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但是,对方毕竟是皇帝,一步行差踏错,便万劫不复。
  还好,还好一切顺利。
  他拿到了太子妃要的东西。
  除此之外,就是对太子妃的佩服。
  感慨太子妃将人性看得如此透彻。
  皇帝虽说昏庸,但当初能谋朝篡位,也不是可小觑的角色。
  但太子妃说了,人是会改变的,一个人的能量是流动的。
  比如一个人年纪小,什么都不懂,但是不能说这个人以后永远都是废物,因为人会成长。
  再比如皇帝,当初能谋朝篡位,不代表他现在依旧时时保持警惕,事事想到万全。
  事实上,皇帝过了二十多年养尊处优,人上人的生活,早已经分不清东南西北了。
  现在的皇帝,已经不是当初的那个皇帝了。
  若是当初的皇帝,他们想要办成这件事,会有其他的办法,但现在的皇帝,如此已经足够。
  现在的皇帝,于众人之上,不必听从任何人的意见和建议,拥有绝对的权利。
  一个人独断专行的日子过久了,便会很快养成一套新的思考方式。
  特别是皇帝,日日听着奉承,享受着供奉,信任和不信任都直接,想象和想法,还是从前固有的那一套,但一切已经不是当初的样子了。
  被人利用和摆布,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大多数人想当然,会认为当初的皇帝不可能那么蠢容易着道,但是太子妃看得明白,人的流动,人的成长,和人的退化。
  就像一个小孩,小时候用糖哄,长大了或许得用玩具,后面或许得用钱。
  就像一个老人,年轻时可能认为钱重要,老了可能认为亲情重要。
  就像一个年轻人,没经过多少事做了错事,就认为他一辈子都会这么失误。
  皇帝的能力这些年没有任何进益,是退化的,而太子妃又抓住了他最在意的点,稍加计划,一步一步让皇帝入圈。
  合情合理。
  轻而易举。
  只是这种事,其他人不敢做,且认为不可能,所以他们是普通人,思想片面。
  而太子妃敢,且能做成。
  敢这么明目张胆的算计皇帝,敢在皇帝面前放他这样的棋,敢如此大胆和冒险,布下这一局。
  林望甫想到太子妃信中说的话:
  ——只要拿到罪己诏和退位诏书,不用考虑后果,因为皇帝等不到这个后果的发生。
  且不说,按照他的预测,皇帝会在危机解除的时候发现,哪怕就是他前脚走,皇帝后脚发现,也没有关系,直接囚禁了就是,现在的宫中,他们的人说了算。
  林望甫并不担心自己的安危,只是担心被当时戳破,怕完不成任务。
  还好,幸不辱命。
  其实这一遭,最难的在于罪己诏。
  退位书好写,只要他说刚刚的最后一句:退位诏书一写,齐王就会护着他的安全。那么皇帝便一定会写。
  他前面铺垫了那么多,为的:是那份罪己诏。
  想到刚刚发生的事情,林望甫深吸了一口气。
  太子妃把皇帝的心理看得明明白白,而且行事勇猛。
  这样的雷霆手段,若身为男子,必定能位极人臣。
  林望甫准备着一会要去协调各处,做好准备。
  只等着明日一早,这两封消息,能以最快的速度,传遍整个大魏。
  太子妃来的消息中说:
  一旦拿到了这两样,便以最快的速度,对周边城镇发公文,一级一级的往下发,务必让整个天下都看到这件事情。
  还有这件事的后果,也一一安排好。
  这一出,除了为大周正名,为大周太子上位正名,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吹起大周的东风,让朝廷,百姓,都向着大周靠拢……
  想到后面太子妃吩咐的计划,林望甫对太子妃的远见,佩服得五体投地,别说女子有这样的魄力,就是许多男子,也难做到。
  林望甫脑中回想到,当初太子妃婚后头一回去林府的那一日。
  她把所有的一切,都摊到明面上来讲,说服他:
  “林家如今,已是大难当头,若想解除危机,唯有自救。林伯父,为了林家,这一次,破釜沉舟,血战吧……”
  他依旧记得,当初自己从一个女子口中听到这句话时,心中的震动,到现在只有庆幸,庆幸当初跟随了太子妃。
  林望甫握紧了手中的两份旨意,迎着月色,出了宫。
  出宫后,他第一时间,飞鸽送了消息出城,往安城。
  而后联系了礼部,开始准备公文,等明日一早城门一开,便把消息散出去。
  按照计划,到明日正午,周边就应该都能得到消息。
  到后日,大的城镇都该收到消息,再晚一次,边境也该收到消息。
  三日之内,这件事便要传遍天下。
  这一夜,林望甫一夜未睡的忙碌着。
  到天明微光,都没有时间歇息。
  次日,七月十八。
  一早。
  随着长街上逐渐有人走动,官府的人上前贴告示。
  很快,告示前就聚拢了一大批的人。
  有不识字的,左右来问:
  “这上面写的什么,似乎是很重要的消息。”
  “不知道,我从前头来,今日一路上的告示墙上都贴了有。”
  “唉,有没有人认识,赶紧说说。”
  “这上面盖的,是不是皇上的大印?”
  “是的是的,没错,是宫中皇上大印。当初几位皇子封王的时候,就是这样的,错不了。”
  百姓们推推桑桑的,终于有一个人被人从后头推了上来。
  “文秀才,你赶紧给看看,你认识字赶紧跟大伙说说,这上面说的是什么。”
  被叫做文秀才的年轻书生,往前一站,看了上面的字,面色震惊,待整个看完,已经支支吾吾的说不出话来。
  众位老百姓都向他看过来,一看这模样,就知道有事,语气急切得很:
  “文秀才,有什么事你倒是说呀,别光顾着自己看,我们等得好着急。”
  文秀才以为自己看错了,揉了揉眼睛,又咽了口唾沫,才开口道:
  “这是宫中,皇上下发的退位诏书。”
  “啊?退位诏书?怎么回事?好好的,为什么要退位?是退给谁?齐王吗?还是大周太子。”
  众人一下喧哗起来,围着文秀才。
  文秀才在众人追问下,把退位诏书上的话说了一遍。
  众人恍然,激烈的讨论起来。
  其中,有些老人眼中掩饰不住的激动,低声喃喃:
  “太好了,太好了,大周太子要继承皇位,实在是太好了。”
  “当初的大周盛世,有生之年还能见到,实在是太好太好了。”
  众人都叽叽喳喳的讨论起来,一时,告示前,热闹无比。
  有人指着另外一面墙上贴的,问道:
  “这边呢,这边呢,这边跟那边不一样,这边字多,这边说的是什么。”
  众人推着文秀才往对面走去,文秀才看完,脸上的震惊比刚刚有过之而无不及。
  众人这下更好奇了,追问上面的内容。
  文秀才一字一句的把罪己诏上写的都说了出来。
  人群中,有林望甫早准备好的人,此时站出来,开始带节奏。
  “什么?皇上居然做了这么多坏事,原来,当初大周天子并非意外,而是当今皇帝陷害的缘故?
  “若不是大周太子崛起,怕是现在大家都不知道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