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而且出身很低的学生,压根就走不到出身高位的老师跟前。
千里马甚至无法走到伯乐面前,伯乐如何能识得千里马?
“确实很难,所以要打破常规,经过此次科举,朝廷的人手勉强应该算是够了吧?”
李暮歌的问题,颜士玉可以马上给出答案。
“不是很够,偏僻之地,如西北等地,依旧缺少县官,西北西南很多县官都是当地有名望的主簿等人在兼任。”
“当地主簿兼任,岂不是成了国中小国?”
李暮歌之前得知这个情况的时候就想说了,本来主簿等位置都是当地人,就已经够离谱了。
李暮歌想着那些底层小吏不好搬家,而且当地人才能更好处理当地的事情,官府也没那么多安家费给他们,这种情况是不得不为之,只能如此。
但让主簿兼任县令是想干什么?没有朝廷派过去的县令,那个地方还能算朝廷管辖范围吗?
时间久了,全成主簿等人的一言堂了。
“实在是没有人手,而且西北西南等地,地处偏远,环境艰苦,官员们都不愿意去,常有人会使劲浑身解数,改换他地为官。”
李暮歌挑了挑眉,像是听到了一个好消息,她说道:“这不就是机会吗?”
“啊?殿下是何意?”
“那些地方,世家大族的人看不上,本地没什么世家,只有无法逃离的寒门与庶民,既如此,何不分出去,单独科举,科举之后,划分当地的官位给他们,只要他们做得好,来年述职,便可调离。”
为避免拉帮结派造反,官员不能在家乡为官,这个更是好办,西北西南那么大一片地方,随便打乱一下就行了。
分榜科举,这个法子其实对谁来说都比较公平。
西北西南的教育资源差,多年来一直考不出什么成绩,单独给他们一个榜,即解决了那边人手不足的问题,也解决了当地学子长久以来的不满。
分榜科举早有先例,明朝就干过,到了现代,同样会根据各省教育水平,出不同难度的考卷。
颜士玉越想越觉得这个办法好,看向李暮歌的眼神像是在看掌管科举的神!
第88章
说完科举, 那就该说说田地了。
土地,是所有王朝兴衰的关键。
每一个王朝的末期,都逃不过土地兼并四个大字。
在这个自古以来以农为本的土地上, 土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不管是普通百姓, 还是世家,亦或者是皇室,对于土地的看重, 都是刻在骨子里的。
这和科举不一样,动土地, 那绝对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哪怕只是稍微动一动,都有可能引来滔天巨浪。
“抢夺世家土地, 其实很简单,只要世家亡了,土地必定会归回朝廷, 只是任何一次世家的动荡, 最后都会演变为整个朝廷的动荡。”
颜士玉的奏折只写了一半,另外一半就是卡在了土地上。
李暮歌往后翻了翻折子, 折子上其实写了很多改革土地的法子,颜士玉不是没有丝毫灵感。
李暮歌甚至在上面看见了很多古代历史上的土地改革方法,甚至连一些现代的承包制度, 都在上面被提了一句。
颜士玉的脑子是真的很灵活多变, 李暮歌没想到她能想到那么深远的未来。
但所有改革,最后都只是一纸空谈。
要说空谈,关于现代社会的大同思想,在历史的两千年前就已经出现过,可想要实现那个概念, 直到现代,也只是初现苗头。
“殿下,方法有很多,无论是政策还是实行的方法,臣都想了一遍,但最后,臣一一否决了,后面全都是被否决的想法,臣的折子还没写完。”
颜士玉见李暮歌将后头写得那些全都看了,无奈开口,为李暮歌解释折子上那一大片冗长的内容。
李暮歌看完了,她合上折子,叹了口气,说道:“这些想法,其实都言之有物,只要按照上面的政策去进行改革,一旦成功,无论是哪一条都会比现在的情况要好上不少。”
“殿下所言极是,可无论是哪一条,都不可能成功。”
颜士玉能想到法子,怎么可能不知道这些办法比现在的局势要强。
但她无论怎么推算,都觉得这些办法,不可能安安稳稳地铺开,甚至可能连长宁城都走不出去,就被那些大世家给拦下来了。
大庄建国两百年,这两百年间,每一任皇帝在位的时候,都想过要遏制世家的发展,想过要将世家手里的土地夺回来。
但说来讽刺,除了现在李暮歌掌权的当下外,没有一个皇帝夺回过大片土地。
而李暮歌之所以能够夺回大片土地,还是因为夺嫡之争,有很多世家在此期间押宝失败,败了,连带着家族也败落了。
后来更是出了西北的事情,凌家和杨家的地,算是拿了回来。
可惜对于整个世家群体来说,光这么几家,称得上杯水车薪。
根本无法根治眼下的乱局。
李暮歌有时候都会想,每一个皇帝都生那么多孩子,还任由孩子夺嫡,争取朝堂上大世家的支持,是不是就是为了,实现赢家通吃的局面。
赢了的人,可以将那些输了的世家,也吞吃掉。
但这种方法其实危险性极高,一不小心就可能会养出来一个超级大世家。
所以李暮歌的想法只能说是她自己想多了,皇帝就是纯纯控制不住自己,同时又很不是人,喜欢把孩子当蛊养。
“再难,总也得办,大庄的情况远没有表面上那么好,后世人肯定会说,眼下是盛世,可盛世的花团锦簇之下,是腐烂的枯枝,是恶臭的土壤。”
李暮歌侧过头去,看向花厅外那一盆盆开得正艳的花儿。
她继续意有所指地说:“况且,花只会开一季,等过了季节后,等待它们的是万物死寂的冬日,入冬之前不做准备,它们全都会死。”
李暮歌很担心入冬的问题,因为不光去年冬天有雪灾,这些年来,冬天是一年比一年冷了。
连带着全年的温度都在下降,李暮歌很担心是小冰河时期快到了。
算一算时间,上一次灾厄频频,民不聊生的时间,是前朝立国之前,四百多年前了。
这个书中的世界,完全是以现实世界作为模版,那么小冰河时期的大概规律,应该也大差不差。
一旦进入小冰河时期,粮食减产,温度下降,人口减少,死者多,恐生瘟疫,疫病让人死得更多,资源变少,人们就会开始形成许多小团体,然后战争开始,各方掠夺资源过活。
李暮歌几乎能预见接下来的人间惨状。
土地改革势在必行,高产的粮种,抗寒的棉花,更好的建房材料,更高效的取暖燃料等等,全都得铺开。
李暮歌之前急,其实也有一部分这个原因在,她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见了太多太多,她很担心未来。
颜士玉不知道小冰河时期的存在,但她从李暮歌口中,听到了李暮歌对冬日的恐惧。
想想去年冬天的雪灾,颜士玉也心有余悸。
她有些愧疚地低下头,说道:“是臣思虑不周,百姓度日艰难,情况已然到了不变则亡的地步,臣竟还想着世家不允,殿下,臣愿为殿下马前卒,上奏土地改制一事!”
科举改制是润物细无声的转变,土地改制则是翻天覆地的大动静。
颜士玉如果成了那个倡导土地改制的人,她会成为世家的敌人,她生前死后都得不到安宁。
历史上那些主导改革土地的狠人,没有一个得善终。
李暮歌不忍看见颜士玉步那些大臣的后尘,她开口道:“你让我再想想吧。”
想一想,究竟该怎么做,才能保住所有人,让事情顺利进行。
“殿下,眼下没有比臣更好的人选了,臣家中除了年迈的祖父外,并无其他牵挂,祖父是太傅,一生教书育人,自保之力还是有的,颜家已经成了这副模样,臣没有什么好失去的。若是能借此,名垂万世,也算是不枉来这世间一遭。”
李暮歌有些心烦,她瞪了颜士玉一眼道:“之前是谁劝我说要徐徐图之的?你就是这么徐徐图之?别一副要为民请命,牺牲自己的模样,我看了眼睛疼,先弄点儿小东西,其余的事情,等我登基了再说。”
既然要徐徐图之,那就真快不得。
李暮歌现在还只是储君,她的权势还没有发展到最大,如果她能成为朝堂上绝对的君主,掌握绝对的权力,那么世家说什么,也就不重要了。
想要对付世家,她得有军队。
李暮歌想,她知道接下来主要发展什么东西了。
别的都能再等等,唯有军事不能等。
然后在颜士玉有些懵的眼神下,李暮歌开始跟她讨论怎么为军队改革。
她要打造常胜之师,要打造绝对忠诚于她的军队,有这一支军队在手,世家的反抗,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