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听到除夕宫变,徐慧娘的神情就变了,等听到大公主和原太子先后落败,宫里又起风波,导致现在在世的皇嗣寥寥无几,宫里宫外全是新储君掌权时,她的表情已经接近目瞪口呆了。
“真是不得了,李氏皇族先是出了个前无古人的太后做了女皇帝,现在又来了个女太子,未来又是女帝啊。”
徐慧娘喃喃道,眼底光芒闪烁,像是期待着什么。
“应当是如此,今年科举的时候,有不少世家女子参加,算算时间,她们已经授官就任了,想来盛天皇帝在时之景,又会重现。”
盛天皇帝在的时候,朝堂上有不少女官。
“那你表妹们真是赶上好时候了,她们去参加科举了吗?”
徐慧娘想起了弟弟家的一双女儿,那两个孩子自小便聪慧,这些年来,也没少读书习字,颇有些才名。
“两位表妹年纪尚小,想再等等。”
于泽也想让两位表妹之后再入官场,此刻一切都还没稳定下来,现在入场,确实有可能博一个前程,但也有可能会卷入纷争之中。
于家和徐家教导孩子,都是以稳妥为先,因为两家人少,每个孩子都很重要,真要是出个事,两家都得倒。
徐慧娘仔细一想,觉得确实不宜过急。
她又问起了外头的灾情,还有赈灾的事情。
于泽说起此事,心情还算轻松,他对储君多有赞叹:“今年朝廷下发的赈灾银子足够,粮食也没缺斤少两,殿下频频问询,想来是一直盯着此事,储君行事与陛下,大为不同啊。”
“看来那位殿下更看重实务,储君心念百姓,此乃百姓之福,也是你的福气,你可得好好做事,千万别学其他人蝇营狗苟那一套,做个好官。”
徐慧娘眉宇间的忧愁散开些许,她一直很担心于泽过于耿直,官途不顺便罢了,得罪了哪个小心眼的上司或同僚,被人暗害,如他父亲般早亡,于家就彻底完了。
没想到,得遇明主,日后就好过了。
于泽郑重应下。
他想着明日可以用那位殿下的名头去跟当地大族说一说,殿下看重百姓,那些大族总不能一直见死不救。
冬日太过漫长寒冷,必须在那之前,准备好足够多的干木柴。
于泽想得挺好,第二天,那些大族就给了他一记重拳,让他明白了,并不是每一个大族都很有责任心。
那些大族不光不出力,他们还希望百姓能过得更惨,那样他们就能用更低的价格,买佃户奴隶了。
于泽顶着细雨游走一圈后,颗粒无收,回去一细想,就知道那些大族在打什么主意。
他被逼得没办法,左思右想间,朝廷的人来了,说要重启之前五水县的大坝修建。
于泽本想拒绝此事,现在百姓流离失所,哪儿还有多余的精力去服徭役。
没成想,此次大坝修建,工钱给够,饭菜给足,与以往完全不同!
于泽大喜,百姓有了钱,就有了活下去的希望啊!
第89章
各地的水利工程安排下去后, 李暮歌就没有再将主要精力放在这上面,而是开始盯着练兵。
一晃时间就从夏到了秋,又临近入冬了。
去往各地监督工程的人陆陆续续回京, 北边的人回来的比较早, 因为到了冬天,北方温度低,土都被冻上了, 根本没法挖开,所以工程早早就停了。
这些官员回来后, 李暮歌开始听他们述职。
连带着还有那些任期将至的官员,他们也一一到长宁来述职了。
述职其实就是在李暮歌跟前发表工作报告,总结一下自己在地方上任职的几年里, 都有什么成绩,做了多少为国为民的好事。
如果政绩好看,就会被吏部记录, 其中政绩卓越者, 会有到李暮歌跟前述职的机会。
这是一个让君主记住他们名字的好机会。
所以每一次述职,官员都会提前许久开始准备, 期待自己能够一鸣惊人,以后若是能够直接留在长宁就更好了。
可惜,能够留下来的人寥寥无几, 多是品级比较高, 家世比较好的官员。
李暮歌还没有看见能到她面前来述职的官员,也就是说,这些年来,地方上的官员,政绩突出的是一个没有。
大多数官员都比较稳, 任期崇尚无功无过,有点儿功劳能高升一点儿最好,没有也行,只要别有大过就最好。
这是太平盛世时的通病,外部稳定,内部就会生出懈怠。
只有于泽,是本次述职官员里比较特殊的一位,他能够直接到李暮歌跟前去述职。
在听于泽述职之前,李暮歌先听了前去各地监督工程的宫人们的述职。
这些宫人全都是接了她给的命令前去,一个个不敢怠慢,将自己在外的见识一一说明。
其中还有几个掏出了地方官员以及御史台监察御史给予的好处。
这些好处并不是说,他们一定犯了事,只是官场上一种面子上的人情世故,表达友好的。
细问之下,那些给好处的地方,还真是什么事儿都没出,那些精于世故的官员都清楚,李暮歌特别看重本次各个工程的质量,盯着户部拨款呢,他们哪儿敢碰老虎的尾巴啊。
倒是那些什么表示都没有的地方,有几个动了工程款得。
“奴从未见过如此抠门的官员,还是世家出身,怎么连一文钱都不舍得给,不仅如此,还要反过来克扣百姓的口粮!他难道就不羞愤吗!”
前去北地一处大河监察修坝的红玉,说起此事时,脸都气红了。
她怒骂那个官员,可见在外头的三个多月,真的是憋屈的够呛。
“证据都记下来了吗?”
李暮歌也生气,她千叮咛万嘱咐,竟然还有人敢顶风作案,看来是真不把她放在眼里。
这种国之蠹虫,必须铲除!
“回殿下,已经全数记下了,奴在外时,一直谨记殿下嘱托,若遇贪污的官员,绝不对外吐露半个字,也不会当面反抗,只将所有证据一一记下,回来交予殿下。”
红玉知道,殿下当时的嘱托,全都是为了保护她。
外出的宫人,即使身上有御赐的名头,也还是很危险,外头有好些人已经当惯了土皇帝,对朝廷并没有多少敬畏之心,他们真要是想不动声色杀人,外出宫人们生命没有任何保障。
官员死了,朝廷会大发雷霆,必定会想法设法的查清楚。
宫人死了,谁会费那么大力气?宫人说白了就是宫里的奴隶,一个奴隶的命而已,傍上了皇室,依旧不值钱。
“嗯,你做得很好,把你记下来的证据放在这儿吧。”
李暮歌满意地点点头,这一批宫人是精挑细选选出来的宫中女官,她们有能力处理简单的政务,同时也有能力在外为她行走。
主要是听话,比那些一百个心眼子的官员好用多了。
李暮歌有点儿理解,为什么历史上那么多皇帝,会喜欢用“宦官”了。
红玉记载证据的奏折只是第一封,之后还有第二封、第三封,直至第六封。
李暮歌看着那六封奏折,真给气乐了。
统共十三个地方展开水利工程,六个地方出问题,她是不是该谢谢那些官员,至少没有让十三个地方全军覆没,更没有到总数的一半?
“去叫宋木槿来。”
李暮歌的眼底,闪烁些许寒光。
翠玉应了一声下去,不多时,一位身披软甲,样式以黑红二色为主的女将军过来了。
宋木槿是此次科举之中的进士,她的文采不错,但更让李暮歌欣赏的是她一身武艺。
宋家是这些年才发家的,家中自祖父起在军中任职,经过两代人的拼命,到了宋木槿这一代,也勉强有点儿武将世家的模样了。
只是这些年来,战争较少,挣军功不容易出头,所以宋家新一代的孩子都会被送去读书。
宋家没什么根基,所以培养出的孩子里,只有宋木槿一人走通了科举的路子。
若不是李暮歌为科举改制,宋木槿还真不一定能考上,因为宋家在世家那边一向不受待见。
宋家追溯到前朝,也算得上是世家,只是本朝落魄了,后来走了文人看不上的武将路子,就受排挤了。
李暮歌打算单独训练一支军队,那这支军队的将领就得好好挑选,她挑来挑去,选到了宋木槿头上。
文武双全的宋木槿,论武力不是第一,论文采也不是第一,但她综合实力最强。
而且她今年才二十岁,在过往二十年里,她一边锻造自身,一边没有落下过学业,双管齐下,还都能赢得不错的成绩,以后她单独走武将路子,必定能变强。
宋木槿也没让李暮歌失望,那两千名各地送来的精兵,本来因为文化不同、语言不通,相处并不好,再加上他们全都很强,十分自傲,更没法融合在一起。
李暮歌告诉了宋木槿一些现代练兵的方法,想着如果实在不行,之后就单独抽调西北西南的兵组建特种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