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燃2003 第1308节
作者:
万古青天一株柳 更新:2025-10-13 12:36 字数:3413
整个岐山始终在模仿,是见什么赚钱就生产什么,但是上个世纪80-90年代,一个产品都没做起来。”
龙兴元听着卿云的分析,脸上的表情逐渐变得严肃。
“我不知道你做没做过调研,你觉得是因为大锅饭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其实不然。这里面除了产品路线以外,还有多种原因。”
卿云扳起手指,一一列举:“首先,市场需求适应性。军工产品和民用产品完全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你们需要研发和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民用产品,这需要大量的市场调研和产品开发。
比如自行车,你要转出去的三产厂,以前生产玉兔牌自行车对吧?”
见龙兴元点头,卿云嘿嘿的笑着,“曾经,这是岐山的军转民的亮点,但是为啥仅仅4年它就从火爆热销到推销至滞销最后停产下马?”
不待龙兴元回答,他摇了摇手指一脸无语的说着,“这自行车,你说是军用我都相信,一看就是50年代大毛风。
结实、耐用,但粗大笨重,龙哥,你看看现在街上的自行车,哪里还有这种造型的?”
顺着卿云的手指,龙兴元望着街面上来来往往的自行车,陷入了沉思。
他好像是想简单了些,以为把那些老厂收过来把下岗工人填进去就行了。
“其次,技术转换难度。
军工技术虽然先进,但转换到民用领域可能并不适用。”
龙兴元点点头,这些都是他之前考虑过的问题。
卿云继续说道:“还有资金投入问题,转型需要大量的资金用于研发、市场推广、设备更新和人员培训等。
此外,管理体制和企业文化也需要改革,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这些都是小事,人才缺乏才是个大问题。”卿云补充道,“转型可能需要新的技能和专业知识。
你现有的员工可能都缺乏这些技能,何况那些上世纪90年代就下岗了的工人?
我承认,那群下岗职工可能绝大部分都是技术能手,比如什么几级钳工焊工之类的,肯定不少,手上绝对有活。
但是,回到刚刚说的技术转换,这需要额外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那群下岗工人完成不了这样的任务的,你得招聘新的人才来解决。”
龙兴元的眉头紧锁,他知道这些都是实际问题。
卿云没有停歇,继续说道,“还有市场竞争压力、政策和法规限制、供应链和销售渠道重建、消费者认知转变、市场准入壁垒等等……”
说到这里,他拍了拍龙兴元的膝盖,望向了远方,
“龙哥,你真的想简单了,这不是以前什么大快赶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解决的问题。
现在的市场变了,这不是上个世纪物资匮乏的时代了。
上世纪80年代的市场,是改开初期的百废待兴,物资短缺,供不应求。
那时候,只要能生产出来,几乎什么都有人要,什么都有市场。”
他收回视线,转向龙兴元,继续说道:“但是21世纪的今天,随着我们拥抱世界,现在的市场,已经是一个全球化、信息化、竞争激烈的市场。
消费者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对产品质量和服务的要求也更高。
同时,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前所未有,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仅仅是产品和价格的竞争,更是创新能力、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响应速度的竞争。”
卿云轻轻抖了抖烟灰,“龙哥,磨齿机因为你们秦川集团的技术和性价比,占据了国内市场的80%。
但你打算要再做的自行车、灭火器、摩托车、冰箱……这不是你们秦川集团供不应求的磨齿机。
你必须认识到,现在的市场环境和过去完全不同。你不能简单地依靠过去秦川集团的经验,来应对现在的挑战。”
在他看来,说白了,龙兴元是被磨齿机那种卖方市场给蒙蔽了双眼。
坦率的说,龙兴元也足以自傲。
此时,国内确实没多少可以像秦川磨齿机一般可以在市场上称王称霸预付全款还得排队的产品。
但他现在要做的,是市场已经都没法说一片红海,是一片血海的市场。
这些东西,产能上个世纪就过剩了,而且还要面对这两年拥抱世界后,大量外资产品的涌入。
光是结实、耐用是完全不够的。
蝙蝠电风扇,‘一扇传三代、人走它还在’。
产品质量杠杠的,但是厂没了。
不说复购率之类的,而是产品的设计。
没有美感,不符合大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的产品,只会被淘汰。
云帝敢保证,龙兴元要是不转变观念,他搞起来的那些三产厂要不了两年就会再度破产。
到时候说不定连从炎黄集团借出来的钱都还不上。
到时候来打官司?
“龙哥,你必须认识到,现在的市场环境和过去完全不同。
我们不能简单地依靠过去的经验来应对现在的挑战。
我们需要有新的思路、新的策略,以及新的人才来适应这个快速变化的市场。”
龙兴元沉默了。
他其实也知道,眼前这小伙子说的是对的。
市场已经变了,变得复杂、多变,不再是那个只是敢干就能成功的时代。
他的举动,只是倒不是说利令智昏。
而是当前岐山遍地下岗工人的现状,让他想去搏一搏。
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前程,也是为了这乡梓。
卿云其实很理解龙兴元的想法。
人活一世,图钱图利更图名。
谁也不想默默无闻的来这世上走一遭。
“小卿总,你的话让我深受启发。”龙兴元的肩头也跟着沉了下去,意兴阑珊的说道,“也许,我是一厢情愿了。”
卿云嘴角扯了扯,又递过去一支烟,“也许我们可以换个思路来解决这个问题。”
龙兴元拿着烟没有抽,只是夹在耳边,疑惑地问,“换个什么思路?”
卿云自顾自地点燃了烟,吐出一口烟气,“你给我做代工。当然,我们需要设立联营公司,你最好再拉一家国资进来,我的股份不能超过50%。
emmm……三秦省的股权比例和我对半分,我将1%的表决权授权给秦川集团,董事会席位你们占多数。
这样做,你们是二股东、三股东,吸收接纳下岗职工并不算让他们回到国有体系内,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
而我,因为没有实际控制权,我也不用并表。
名义上这家公司是属于三秦省的混改公司,你们也有交代,我也懒得淘神。”
第210章 岐山不大,创造神话。
‘干脆做代工’
卿云一边说着,一边也在厘清着自己的思路。
炎黄集团的定位是高新科技产业集团,而大量的生产工人夹杂其中,确实会导致炎黄集团薪酬福利体系的混乱。
本质上是学历的区别,造成了炎黄集团内部出现两个群体。
一边是中专、技校出来的生产工人,一边是本科起步,硕博居多的研发人员。
一碗水端平的公平,本身就是不公平。
上次研究院的福利政策调整便是一个例子。
而且福利这种东西,给太多了,养太多大爷也不好。
他可不想像前世的谷歌一般,为了福利而福利,造成大量的资源、食物浪费。
真到了企业困难的时候,他又不可能像西方那些资本家一般,动不动就裁员的。
东方的经营哲学并不支持这一套。
哪怕你赔偿金给到位,但对员工来说,都是一种极大的伤害。
本质上,东方,特别是国内,华夏文化圈的仁义礼智信思维是刻在骨子里的,员工不喜欢跳来跳去的。
摆在卿云面前的问题就是,如果一视同仁的坚持两个群体福利待遇相同,那么结果就是一方面挫伤高学历人群的积极性,一方面也造成了经营成本的升高。
他需要保持炎黄集团的核心竞争力,而非陷入繁重的低端制造环节。
最好的办法,其实是找像富士康这样的超级代工厂。
卿云心里明白,这是最正确的路。
但对郭太敏这位富士康市市长,他素来不感冒,更不想让这位代工还代出优越感想要当爸爸的毒蛙来挣这个钱。
原本他是打算自己来做这件事,不在炎黄集团体系内。
牵个头找石玉柱、孙红兵、郭光畅、程天乔这些盟友一人出点,也断分割一个板块出来,将来好给子孙留产业。
但实际操作中才发现,这么做将带来极大的管理压力。
毕竟,真要做起来,将富士康给扫地出门,这是几百万人的规模。
都不说他管不管的下来的问题,这个产业将来要是传到子孙手里……
万一遇上个棒槌,多半是个祸事。
到时候来一句‘我有民工百万,战车无算,当横扫……’,他祖坟都得被人刨了。
今天见到小区那一幕后,卿云忽地便灵光一闪。
他可以让别人来做这件事啊。
自己给出去的代工费,还可以以分红的形式回来一部分。
而且还可以博一个主动吸收加纳下岗职工的美名,何乐而不为?
“更重要的是,”卿云继续对龙兴元说着,
“这些下岗工人经过这么一遭后,绝大多数正常人会非常感恩,卖力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