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燃2003 第1309节
作者:
万古青天一株柳 更新:2025-10-13 12:36 字数:3211
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尊严和希望。”
龙兴元听着卿云的话,眼中闪过一丝光芒。
他意识到这不仅是解决秦川集团困境的方案,更是一个惠及社会、回馈工人的好机会。
不过随即他便皱起了眉头,“等等,你先别吹,等我捋捋。”
龙兴元沉思良久,而后满脸疑惑的重复了一遍,“代工?我们能帮你代工什么?”
他认为这个模式是好的,理论上确实解决了所有的痛点。
但是……
代工什么?
装电脑?
炎黄集团不是有专门的组装生产基地吗?
长安那边就有一个。
卿云闻言笑了笑,“首先,明确一件事,我需要你们代工的,是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产品。
你先别嫌弃。龙哥,你想要解决的,是下岗职工的吃饭问题。
而下岗职工中,真正有本事的,比如什么八级钳工之类的,你得承认,他们并不缺工作。”
龙兴元点了点头。
这种技术骨干,其实到哪儿都受欢迎。
喜欢体制内氛围的,去了其他国营厂,想要挣大钱的,都去了沿海。
现在留下的,除了老弱病残外,也就是普通员工。
见龙兴元理解,卿云继续说道,“也就是说,真正需要你去解决的,是那些其实没什么技术的下岗职工问题。
而我让你们代工的,都是流水线产品,比如一些五金、塑料件生产、组装之类的。
这种没有技术含量,只是肌肉熟练度养成的工作,其实最适合他们。”
差点就把自拍杆给说漏了嘴。
专利还没拿到,这玩意儿还得保密,炎黄集团内部也是以‘725工程’来代称。
龙兴元撇了撇嘴,不屑的说着,“一点儿五金件、塑料件,这有多大的规模?又能养活多少人?”
云帝耸了耸肩膀,一脸的云淡风轻,“大概几万人是没问题的。”
龙兴元闻言瞳孔一缩,然后难以置信地望着卿云,失声叫着:“多少?”
卿云拍了拍他的肩膀,让他不要大惊小怪,“短期几千人,五年之内我保证可以达到至少3万人的规模。”
两年之内,他必定出海。
前世,也就是几年后,国内的电脑市场规模较现在其实没有多大的增加。
始终就是千万台的级别,无非是一千万台、两千万台,三千万台便是整个国内市场的天花板。
但是产量销量却在这个数字后加了一个零。
产销量两三亿台。
为什么?
因为,国内生产的个人计算机约占全球的90%,手机约占65%。
单就这两个产品的组装行业来说,直接就业人数就是700余万。
所以,3万人……
这个规模,到时候只能坐小孩那桌。
云帝其实本想喊一个10万人的,但又怕吓傻龙兴元,只能保守又保守的说个3万。
不过饶是如此,也是直接把龙兴元给惊得瞠目结舌的在那边说不出话来。
他开始在心里盘算这个数字。
如果真的能够吸纳这么多下岗职工,那对于秦川集团,对于岐山市的稳定,都是极大的贡献。
“小卿总,你确定?”龙兴元的声音中带着颤抖,他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激动。
卿云点了点头,而后耸了耸肩膀,“龙哥,你应该清楚的,我从来不打没把握的仗。
只要你……乃至岐山、三秦省愿意合作,我可以保证,这个规模的代工订单,绝对能够满足地方的要求。”
云帝根本不用操心订单够不够的问题。
制约他的,是现在的工艺、设备的水平。
这关系着代工厂的生死线,良率。
而绑定秦川这种工业母机厂,他可以倒逼设备的快速升级,以极快的速度来提升良率。
而三线厂这种说客气点只有一半军工血脉的体制,太适合代工了。
完全不用操心什么厂弟厂妹陡然半军事化管理不适应的心理问题。
以国营厂工人那些刻在骨子里的纪律和拼搏意识,这个代工厂可以很快的树立起整个企业的气质和意识形态。
而后,言传身教之下,新进入的厂弟厂妹们也会不自觉的被这个熔炉给锻造成一只铁军。
而且最重要的是,岐山那天生的地理资源禀赋。
卿云在心里默默分析着岐山在商业活动中的地理优势。
岐山,作为三秦省的一个地级市,虽然不及省会西安的繁华,但在地理位置上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龙哥,你也不用担心什么销路的问题,你看地图就知道了。”他向龙兴元解释着,
“岐山位于关中平原西部,是连接西北与西南的重要交通枢纽。
从这里出发,通过陇海铁路、宝成铁路等铁路干线,可以快速连接到全国各大城市。”
龙兴元点点头,他知道卿云所指的这些铁路干线对于物流运输的重要性。
“而且,随着重建丝绸之路,建设第二新亚欧大陆桥的推进,岐山的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
它不仅是原来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更是亚欧大陆桥的关键物流枢纽。
通过这些班列,我们可以将产品快速运输到中亚、欧罗巴等地区,大大缩短了物流时间,降低了成本。”
这个时代,虽然没有‘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提法,但是却有亚欧大陆桥的策略。
而且,是从上个世纪便开始兴建,90年代初便开始了陆桥营运,国家也是从93年便开始沿桥权限开发开放。
岐山不大,创造神话。
由于岐山是国内铁路干网的交汇处,天生便是一个绕不开的枢纽。
“所以,既然岐山现在没有本土的、可以大规模生产的拳头产品,不如整座城市化为一个巨大的代工基地,依靠着地利吃饭。
岐山周边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这为我们的代工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你们完全可以利用这里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建立起一个高效、低成本的生产中心。”
这个道理,其实和豫州商都市引进富士康是一样的。
龙兴元的眼中闪过一丝光芒,他开始意识到岐山的潜力。
坦率的说,这也是最适合岐山的发展现状的。
原本的岐山,本来也就是一座巨大工业城市,只不过原本是三线厂聚集地为军方、计划而生产,现在改为了为市场而生产。
这是符合这座城市气质和底蕴的发展方向。
……
第211章 一口气吃个胖子的想法要不得
龙兴元开始在心里盘算着这个计划的可行性。
他知道,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岐山的地理优势,秦川集团的转型之路将更加顺畅。
他腾地一下站了起来,眼睛里精光不断,而后背着手就在马路来回踱着步子。
此刻龙兴元的心中涌动着复杂的情绪,既有对这座城市深深的眷恋,也有对未来发展无限的憧憬。
这座城市曾经辉煌过。
此时,正在飞速的坠落着。
但现在,有了卿云的提议,岐山将再次迎来转机。
他想到了代工厂建立后对当地经济的促进作用,不仅可以解决大量人口的就业问题,还能让一个地区的经济迅速繁荣起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变化,更是对岐山这座城市生命力的一次重塑。
‘炎黄集团要搞的这个代工厂,不仅会优化岐山的产业结构,促进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壮大。’
龙兴元的思绪如同潮水般涌动着。
更重要的是,这样会留住年轻人,没有年轻人的城市,是没有未来的。
他深知,年轻人是一个城市的活力之源。
随着工业化的衰退,许多年轻人选择离开家乡,去往更大的城市寻找机会。
但代工厂的建立,将为他们提供在家乡就业的机会,让他们可以留在亲人身边,同时也为岐山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活力。
“这是一次机会,也是一次挑战。”龙兴元在心中权衡着,“我必须抓住这次机会,为了自己,为了岐山,为了这里的父老乡亲。”
他的心里满是感激之情,感激卿云带来的这个机会,也感激自己能够成为这次变革的一部分。
龙兴元知道,这将是一场硬仗,但他准备好了,为了自己和岐山的未来,他愿意付出一切努力。
“小卿总,你的提议让我看到了岐山的希望。”
龙兴元沉声说道,“我们秦川集团愿意与你共同探索这个合作机会,充分利用岐山的地理优势,打造一个有竞争力的生产和物流基地。”
龙兴元保证,代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一定堪比军工品质,这不仅是对产品质量的自信,也是对秦川集团制造实力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