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作者:傅延年      更新:2025-10-20 16:14      字数:3293
  他转向颜红旗,十分客气地说:“颜书记,还有十分钟放饭,一会儿我带他们去吃饭。”说着,就退去一边等着,给她留下训话时间。
  可真有眼力价,不愧是在这么大的项目里当管理人员的,颜红旗跟他道了谢。
  杨木大队的社员们既激动又忐忑。
  激动的是得了一个又管饭又给钱的好工作,忐忑的是离家在外,人生地不熟,听小张刚刚讲的那些纪律,觉得可严了,就怕自己干不好,再被人退回去。
  一个个像是看家长一般望着颜红旗。
  颜红旗对着大家笑了下,说:“以后,你们就要在这里工作了。这里在建的,是个和红旗渠一样伟大的工程,咱们非常幸运,可以参与进来,不光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还有相应补助,一举两得。大家都是从杨木大队四百多人口中,精挑细选出来的,政治思想和劳动能力都比较过硬,我相信你们能够干好!”
  马二亮作为新上任的组长,责任心极强地代替大家保证,“颜书记放心吧,我们一定好好上工,珍惜这次机会,绝对不给杨木大队丢人!那位领导说了,干好了还有奖励,大家伙们,你们说要不要争取奖励?”
  能得到颜红旗的夸奖,杨木大队的社员们都觉欢欣鼓舞,忐忑消散不少,都不约而同地高喊着:“要!”
  又安抚了下这些离了群的小鸡仔,又跟着他们去打饭,亲眼看着他们的伙食还不错,颜红旗才和他们告别。
  在众人恋恋不舍的目光中,颜红旗离开,马二亮跟出来送她。
  颜红旗叮嘱道:“你是这些人的领导,管束好他们。不惹事,但也不要怕事,有什么事情,自己解决不了了,就往大队捎个信给我。”
  马二亮连连点头,四十多岁的男
  人头一次自己扛这么大的事儿,既兴奋,又心里没底,听颜红旗这么说,顿时踏实多了。
  “回去吧,好好干!”
  颜红旗跟马二亮还有杨木大队众人挥手,而后跟着小张一起,回了指挥部。
  第72章 要不要办学
  指挥部,卫经理办公室靠着墙的桌子上,摆了几个铝饭盒,旁边摆放着几双筷子。
  卫经理又是提前就发现了两人的到来,笑着招呼两人,“正好,过来吃饭吧。”
  小张犹豫了下,看看卫经理,又看看颜红旗,孤男寡女两人一块吃饭不合适,确实需要个第三人,于是便做了个“请”的姿势,等颜红旗进去之后,自己也跟着进来。
  颜红旗在小张的指挥下,到门口舀了干净水,洗了手,便坐到了饭桌前。
  铝饭盒的盖子已经打开了,一份土豆炖肉,一份芹菜炒豆皮,一份摊鸡蛋,都是满满一饭盒,主食是大米掺小米的二米子饭。
  “那我就不客气了,多谢款待。”颜红旗拿起筷子,见两人都在等着自己动筷,便也不客气了。
  卫经理一如既往地不怎么擅长言辞,小张硬着头皮找话题,让三人之间的气氛不至于太冷场。
  颜红旗瞧着这样怪尴尬的,于是也健谈起来,问了许多关于燕清水库的话题。
  遇到自己擅长的,但凡不涉及机密,卫经理都能侃侃而谈。
  一餐饭下来,气氛倒还算是挺热闹的,颜红旗对这座水库的认识更深了。
  吃完了饭,稍微坐一会儿,喝了点水,颜红旗就准备离开了。她从口袋里掏出些几张粮票放在桌子上,说:“谢谢卫经理,我吃得很好。”
  卫经理忙将那几张粮票拿起来,递给颜红旗,“不用,是招待请颜书记吃饭,不用给粮票。”
  颜红旗没接,摆摆手,“卫经理,我走了,我找得到路,不用送了,再见。”
  说完,朝着卫煌越摆摆手,翩然而去。
  卫煌越瞧着手里头那足有三四块钱的粮票,有些发呆。
  杨木大队少了五十个劳动力,又因为有订单要交付,弹簧厂里日夜赶工,街面上空空荡荡的,再也没了在路边闲扯淡的人。
  也是因为少了劳动力,地里的活计就都压在剩下来的这些人身上,好在六七月份,只需要间苗、培土、施肥就行,活计不算重,老弱妇孺也能干。
  这是颜红旗乐意看到的情景,全村上下,除了瘫在炕上起不来的,还不会走路的,该上学上学,该上工上工,该下地下地,没一个闲人,多好!
  晚上,颜红旗又把大队干部们召集到大队部会议室,主要是两个议题。
  一是购买广播设备,二是申办中学。
  清远县有广播网,县级的,公社级的,还有大队级的都有,只不过之前杨木大队连电都没通,自然也用不到这玩意儿。
  随着电线杆子从县城拉了过来,广播电线也随之拉了过来,是时候听听广播,丰富下社员们日常娱乐活动,增长见闻,了解下国家、燕市和清远县的大事小情了。
  颜红旗的这个提议,没人反对,甚至是拍手叫好。
  这种广播是有线广播,家家户户安上一个刻着镂空五角星的木头匣子,也就是俗称的“喇叭”,就可以坐着在家里听广播了!
  这么一个喇叭,安装下来每家是三块五,另外,颜红旗还想要在大队部安装一套独立的广播系统,这样再有通知,在大喇叭里头广播一声就行,再也不用挨家挨户扯着肉嗓子喊了。
  对于颜红旗提到的第二件事,在座的,有知道的,有不知道的。
  因着颜红旗并不是一言堂的人,对于很多意见,她都能听进去,并且改正,逐渐地,这些干部们在她面前也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了。
  先提出反对的是贫协主席牛德仁。
  “要在咱们杨木大队办中学?公社掏钱不?”得知很有可能需要自筹资金后,牛德仁说:“没必要,每年就那么十来个上中学的,上两年初中也不过就二十人,还得咱自己盖学校,那得花多少钱啊?”
  现在的牛德仁只是担心花大队上的钱,却不会再说“学习有啥用,还不得回来种地”这种话了。
  因为大队上,但凡初中以上学历,脑子够使的年轻人,都被颜红旗想方设法安置了,要么去了弹簧厂,要么找关系送去县农业局学习技术,要么负责鱼塘,要么学着跟市供销公司打交道,不光有地方安置,大队上有个重要活动,这些人还会被重用。
  直接将有文化和没文化的人区分开了,谁都不傻,知道要想让自己孩子有个好前途,就得上学。
  牛德仁这个贫协主席的思想自然也在变着,但到底还是舍不得花那么多的钱。
  有人附和牛德仁的说法,也有人支持颜红旗,一时间,争论不下。
  等他们争论得差不多,颜红旗才开口:
  “据我了解,咱们公社,大概两三千人口,却只有一个中学,就在公社所在地北栅子。距离咱们这里,二十多公里,道路难行,要是去上学,就得住校,需要花钱不说,还耽误家里的活计。杨木大队去年有10个考上初中的,其他学生不是分数不够,而是考虑到这些实际问题,主动不念了的,如果学校就在家门口,跟以前似的,天天上学放学,回家之后帮家里头干活,你们说,那些辍学的学生家长愿不愿意让孩子去上学?”
  都知道初中毕业了,才有更好的未来,可是就有短视的家长,不愿意让孩子浪费这两年的时间。上初中的孩子,会做饭,能看更小的孩子,能上山,能下地,能当多半个壮劳力用。如果就在家门口上中学,确实有更多的家长愿意让孩子接着念下去。
  “杨木大队的学生和家长是这种情况,相邻几个大队想必也是这种情况,杨木大队办了初中,不光可以接收本大队的孩子,还可以接收相邻大队的孩子们,到时候收取学费、学杂费,也能补贴学校的一部分费用。”
  关于新办一个初中的事情,颜红旗之前就和给公社周书记提过。周书记怎么也不肯出钱,颜红旗这才想到由上面派出公派老师,杨木大队解决房舍,这种和小学一样的办学模式的。
  中学的办学地址都不用选,可以和杨木大队小学共用一个校园。
  杨木大队小学占地极大,到时候将学校
  一分为二,一边做小学,一边做中学就行,顺便将小学的校舍翻修一番。
  不需要再去山上的野长城捡砖,去砖瓦厂购买就好了,跟其他有意向来本大队上学的大队商量着,召集几个大队的社员们一起出工,几公分,用不了太多的钱。
  颜红旗把自己想到的这些也和干部们说了。
  牛德仁张张嘴巴,还是想反对,但颜书记已经考虑得这么深入了,一时不知道该从哪里反驳起,也就没有说话。
  最后,两个议题,一个全体通过,一个暂时搁置。
  旁听了这场会议的高卫星有些愤愤,私下里和颜红旗说:“这个牛主席,我看赶紧把他撤职算了,别人都没意见,怎么就他有意见?又不用他出钱,他操的哪门子心?”
  颜红旗一点都不生气,说:“就是应该有不同意见才好,否则,不就成了赵广汉在的时候的一言堂了?”
  a href="https://www.海棠书屋.net/zuozhe/oqf.html" title="傅延年"target="_blank">傅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