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他仙骨 第18节
作者:笔隙藏风      更新:2025-10-20 17:23      字数:4883
  台前那人回头,“昨夜火势汹汹,祝宅已是一片灰烬,官府尚未验明失火原因,我不宜干涉。尘寰之事,自有定数,我之所以救你,不为私利,而是你本就不应陨身野火。好比今月,你虽几经死境,却可从中赢得一线生机,换而言之,我救你,也只是你命数中本该并存的一环,是以,你无须道谢。”
  祝好依旧难以通解宋携青意下的自命天道如许怪论,依他此言,自众生降世,不论大小事皆已被所谓的天命而定局?她偏不信,好比尤衍伏身法狱,分明是她与淮城的百姓戮力齐心拼死争来的结果,凭什么一句轻飘飘的“天命”便将万众的努力统统否决呢?
  既如此,难不成她就算什么事也不做,尤衍也会因命数、天道而伏法?就算她什么事也不做,无须拼尽全力的苟喘,她依旧能活下去么?
  岂有此理?她之所以能够揣着一口气活到现在,虽然不乏有宋携青的帮助,更多的却是她自己搏来的结果。
  她并非天道命数的提线木偶,她应该将自己的命攥在自己的手里。
  祝好心间虽是这般作想,却因宋携青昨夜的相救之恩懒于辩驳,她只是声色平和地道:“不论仙君以何言相对,我只知,昨夜在火海中将我救出的确确实实是仙君,既如此,我就应当对仙君申谢不是么?父亲自小教诲我,‘礼顺人情,人须视礼而重,方可立足’,何况……我一人处世,只余双亲留给我的小屋,只余他们所藏的嫁妆,仙君不只救了我,甚至令我唯有的惦念也完好的回到了身边。”
  “宋携青,谢谢你。”
  宋携青已近百年不曾听闻旁人同他道谢,更是不见旁人当着他的面以全名相称,他莫名觉着有些不适,却难将此情道清,只知并非嫌厌。
  他转眼另处,指尖拨弄临窗的一株兰花,“你若诚心道谢,还不快定下首饰头面?嫁衣尚未相看,想来婚仪之事还得枉耗不少时日,本君可不愿将闲时虚耗在你身上。”
  祝好随手一指,“不必挑了,这顶遂可。”
  宋携青闻言,上下扫她一眼,小娘子穿着从简,更不见金钗钿合相衬,一头乌发只以一支素面扁钗挽起,都说人靠衣装马靠鞍,她倒好,全凭自己的姿容撑着。
  “耳珰、腕钏、璎珞、玉玦?”他微顿,视线从她身上移开,“并非我多事,漱玉楼的规矩便是如此,包揽此楼者,少须购齐十件饰物,你看着挑?若不见合心的,就随意挑个十来件,大婚之后变卖或者转赠皆可,大不了,丢了。”
  祝好望着满阁珍饰,联及他所言,不免怔住,而后,她意味深长地瞥了眼宋携青。
  嗯,神仙的银子不是银子。
  ……
  待祝好与宋携青将后日大婚所需的物什一一备齐后,皓月已从浅薄的云中钻出小角,俩人途径一家为死者扎纸人、裁制寿衣的凶肆,正巧撞见方絮因从小铺中步出。
  方絮因的母亲虽已故去好些时日,却因关涉兄长的案子,方母的尸骨迟迟未葬。
  三人相顾,方絮因率先点头交好。
  祝好见她的面色已大抵平复,身上也换上了洁净的春裳,三人并未行近,只互相见礼后朝着各自的方向远去。
  祝好走得极缓,眼见方絮因的人影彻底没入月夜,她才退回方才经过的那家凶肆,宋携青不曾阻她,也不曾跟随,横竖祝好这么大个人,到点自会归家,何须他忧虑?若他需得时时经意祝好,岂不受累?
  小铺狭窄,四下堆叠手札的各色纸人,偏斜的木架上悬挂几身泛黄落灰的寿衣,铺内只余一位独眼阿婆,祝好轻声问道:“方才入肆的女娘,在阿婆铺中置了什么丧物?”
  阿婆停下手中扎活,她缓缓抬头,见来人是位小姑娘,想着未有祸心,便解释道:“不过是一身陈年寿衣,外加几个纸箔金锭,说是后日治丧,急着用……小姑娘,你到此也为置办丧物?”
  祝好摇头,她从腕上卸下一只品相中等的白玉镯,此镯是漱玉楼的掌柜见宋携青出手阔绰而赠,掌柜的硬是将此镯顺入她的腕间,不容她推却。
  祝好将白玉镯递与阿婆,“那位女娘回铺中取物时,烦阿婆给她换一身新裁的寿衣。”
  祝好离开凶肆后,并未急着回到宋宅,也未一观焚毁的祝家。
  她独自一人入得一家银号,祝好将存单转交一侧的小厮,过了半盏茶的功夫,才见小厮自旋梯步出。
  他怀揽竹笥,言道:“祝姑娘,存单书录的银数尚需对验,加上钱款较巨,须得暂候几日,然我怀中之物,祝姑娘可立即取走,也是您家父生前的意思。”
  祝好步履沉沉,她走在灯火渐晦的长街,怀中紧搂竹笥,只觉捧着火炭般炙热。
  爹爹留了什么给她呢?
  祝好难捱心神作祟,她实在等不及回到居处再揭秘,只见长街少有人踪,祝好轻手轻脚地掀开笥罩一角。
  宋携青路遇祝好时,所见的一幕便是——小娘子合抱竹笥蹲在地上嚎啕大哭。
  ……
  流光如箭,转眼已至婚期。
  祝宅既已焚毁,祝好只得与宋携青同居一檐下,不过……近日几乎见不得他的身影。
  天才蒙蒙亮,苍穹泛着一抹青灰,玉壶中一株月白春菊长势甚好,已绽至全盛之势。
  祝好绰起昨夜提前备好的巾帕铜洗净好面,她随意套了件素衫,手拈玉壶中的春菊便出了门。
  城尾东郊离内城尚有一段路程,好在她事先请了车夫。
  待她抵达方家,天幕已褪青灰,当空万里无云,如一块簇新的坯布,赤日尚蔽山峦。
  迎亲多是昏嫁,吉时定在日沉之际,加上洗浴梳妆的功夫,她只需在申时前返回便可。
  方家之外,并未听见她意想之中的哀乐鸣奏,只闻萧萧败叶顺着风势涡旋渐成靡靡之音,外门虚掩,祝好轻而缓地推开,木制的门扉早已破败不堪,腐朽的木屑随着此举被
  震落。
  方家寸居,小院更是狭窄,若以“院”相称,倒不如谓之屋前的一块空地来得确切,虽为陋室,家中却被清扫得干干净净。
  正门所对,是一处草草搭建的灵堂,但见两侧悬着丧幡,狭小的前院将将好摆着两副做工糙劣的灵柩,方絮因正伏在柩上浅憩,灵堂上的奠烛火光幽微,晨风徐徐,一侧的奠烛应风熄灭。
  祝好轻手轻脚地步至堂前,将熄灭的奠烛再次引燃,顺势将手中春菊置于方母的牌位之下。
  赤日自峰峦升起,今朝的第一缕天光不偏不倚地打在伏柩而憩的姑娘身上。
  祝好朝灵堂与棺柩处俯身一拜,她在方絮因尚未醒来时便已离去。
  祝好赶回宋宅时,卖粉妪与喜婆早已在闺房候她多时,二人见祝好入内,凑趣道:“我们还当新娘子临意出逃了呢!正要唾骂宋郎君连个心仪的小娘子都留不住!真真教人发笑!”
  俩人打牙配嘴一通后,本想帮着祝好解衣梳洗,奈何祝好执意自己来,俩人着实拗不过她,只好退在外室等着。
  祝好淴浴罢,便被卖粉妪按在锦杌上为她傅粉盘髻。
  嫁衣是祝好与宋携青一道挑选的,准确来说,倒也算不上什么挑选,两位当事人对婚宴并不上心,只是走个过场,掌柜荐举哪身便是哪身,二人只粗略比了比身量,倘若合身,便由宋携青买账。
  妆髻已了,卖粉妪正要取出早间送来的嫁衣,却被祝好阻止了。
  祝好自柜橱抽出一方竹笥,她揭开笥罩,自里头提出一身朱殷夹螺青色绣百纹蝶嫁衣,每一只花蝶皆是独一色,不只如此,卖粉妪虽不通绣艺,也能看出此衣上的绣工绝非出自一人之手,虽如此,却可将百蝶绣得栩栩欲活,可谓绣技之卓绝,百蝶仿若要从锦缎上翩跹而出,主蝶之上,甚至镶着珠玑宝玉。
  卖粉妪见这嫁衣大吃一惊,她一介外行,都可以轻易瞧出此衣价值不菲,且缎面绣物繁复,非旬月可完竣。
  嫁衣重工繁缛,只她一人帮着祝娘子穿戴还是有些难度的,她匆匆唤来几个粗使丫头打下手,单是一件里衣便要磨去不少时辰。
  论说祝好本应在祝宅等着宋携青迎亲才是,怎奈前些日的一把大火将祝宅烧了个净,请来操持这场大婚的喜婆冥思苦想,总算生出一计,新郎官既然无法到新妇家迎亲,骑着高头大马领着小娘子游街热闹热闹也是好的。
  宋携青原本心不甘情不愿,然而一思及此举的确是婚嫁不可推拒的大事,也就应诺下了。
  酉正时分,日薄黄昏,合宜婚嫁。
  这般时辰游人早该回家用膳,今儿个长街却站满了百姓,大伙儿一见宋宅游街的喜轿浩荡而来,自觉的退至两侧,为仪仗腾出大道。
  人丛中有提着花篮的小童,小孩儿们见新妇的喜轿到了跟前,便一把把高捧篮内的花瓣洒向喜轿,几个胆壮些的小童不忘高喊:“祝姐姐!新婚快乐!愿姐姐与宋哥哥白头偕老!举案齐眉!”
  众人闻言,无不抚掌大笑。
  ……
  待一众折回,天色已然擦黑儿,祝好被喜婆搀着下轿。
  面上的喜盖是香云纱所制,轻薄且走风,因此,祝好可以透过盖头隐约瞧见模糊的景况。
  祝好被引进垂花门,直入里院,搀着祝好的喜婆将她托付给宋携青,他掌心生冷,反之,祝好的手心却如火燎般炙热,宋携青不禁皱眉看向祝好。
  忽然,夜风急袭,将祝好的喜盖吹远。
  他见小娘子眼尾泛红,显然是暗自抹过泪的,就连粉艳的胭脂都难以遮掩她的哭痕。
  倒是不难看,反因眼下的一抹润红显得她楚楚动人,教人心生旖旎。
  今夜明月如昼,云天曜星,皎月与望楼相衔,里院不知何时栽下的万草千花,乘东风送来阵阵清馨芳泽。
  祝好身穿朱殷夹螺青色绣百纹蝶嫁衣,头顶金银累丝点珠翠冠,她满袖春风,衣袂翩翩间,几只飞蝶迎风招展,祝好只须站在原地,便似争得百蝶垂爱,她满头珠玑随之摇曳,在长夜里熠熠作闪,她本就生得极美,又得月华怜爱,使得她分毫不亚天宫的仙娥。
  她活像粉蝶仙子,暂落尘寰。
  二人四目相交,眼中皆闪过一缕错愕,随即双双转眼它处。
  祝好这才发觉内院已是观者穈集,她瞧见好些熟悉的面孔,多是府衙对簿时,立在堂外围观,或者与她共诉尤衍罪行的平头百姓。
  偏角里甚至站着施春生,他牵着清规,迎着她的注目,对她微笑。
  祝好百感交集,却难以言清此时的心绪,明明在几日前,此城的百姓对她避若蛇蝎,风言恶语。旦夕之间,却放下一切见地,忽地对她那样好,甚至到此处参与这场虚假的大婚,可是,也的确是淮城的百姓,令堂上的她或多或少激涨奋勇。
  她赫然瞥见不远处身着素净裙裾的女子,祝好的喜盖恰巧飘落在她的肩头,此人正是方絮因。
  祝好眼鼻皆酸,莫名追思近日所发生的一切,她埋头细看身上的百纹蝶嫁衣,一针一线,皆是母亲与父亲一同为她绣成的。
  嫁衣的肩、袖两处有些大了,她的母亲与父亲,希望她在出嫁之日,身量能再高些,身板儿能再壮些。
  祝好自从失去双亲,便觉着天命与她不公,待她从稚童长成小娘子,忽然彻悟,天命并非只刁难于她一人,世间生灵,多遇玩笑与不公,却又总在祝好濒死之际拽她一把。所幸,她方及十八,尚有很长的年岁与之相抗,她要在漫天风雪中,茁长成一株参天古木,雨不动,风不摇。
  方絮因揣着喜盖向她走近,顺手将喜盖递给了一侧的宋携青。
  祝好嗓音微颤,问道:“你怎来了?”
  此话并非质问,只是今日虽是她与宋携青的婚宴,也是方絮因母亲与长兄的丧礼。
  方絮因眼中蓄满泪,她思及母亲新裁的寿服,与今晨一株盛绽的月白春菊,方絮因反道:“此话理当我问你,你怎来了?”
  俩人不约而同的掩袖失笑,祝好笑着笑着蹲踞在地。
  此时此景,将宋携青的思绪拽回与祝好同行置备婚仪物什的那日,直至愁云掩月,长街渺无人踪,祝好依旧未归。日近暮春,夜间闷燥,他闲游宽解,偏巧撞上蹲踞在地,嚎啕大哭的祝好。
  他不大清楚祝好是不喜旁人撞见她哭,还是不喜他撞见她哭,左右祝好一见到来人,便捂着面强忍着,只余断断续续的哽咽自喉间溢出。
  宋携青将喜盖重新往祝好面上一遮,随后打了个响指。
  唯独濯水与另两位女子不见有何异常,其余众人俱是顿步就地,方连呼吸皆滞。
  宋携青仰头望月,“快些哭。”
  ……
  二人在喜婆的督促下拜完堂,祝好在一众的哄闹声中被送入新房。
  祝好落座榻前,偶有气喘干咳,只觉一应的婚仪令她身心交瘁,自从身受坠崖与笞刑,她的身子骨便如内院长势蔫蔫的榴树,难医其根。
  不知端坐了多久,祝好两眼愈阖之际,忽闻门外游来平稳的步履声。
  只听“吱呀”一声,门扉被来人推开,一阵夜风灌进里屋,将祝好的倦意尽数拂去。
  祝好坐立不安,心下慌作一团,她到底是头回成亲,虽知宋携青对她无意,祝好也是存着互利的念头与他成的婚,可宋携青总将“作戏须作全”挂在嘴边,若依他此言,洞房花烛夜岂不是大婚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若她要与宋携青行床笫之事……
  祝好耳热,她着实难以遐想下去。
  她借着摇曳的火光,透过香云纱喜盖,只能隐约窥见宋携青昂然的影廓,随即,一柄青玉祥云如意挑入她的视线。
  然而,却只挑开喜盖一角,玉如意便飞速的抽退。
  她忽听身前之人问:“于今可有心仪的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