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商 第72节
作者:少地瓜      更新:2025-10-20 17:24      字数:4364
  苏父未必真在乎甚么铁匠、刻字,但这些零散的记忆对他而言,意味着无法重来的、曾经意气风发的年少时光……
  “对了,”见到黄三,明月倒是想起一件事,“你可知京中有哪些上等绸缎庄、彩帛铺么?”
  若常夫人这边不顺利,她就上门推销!总归要两手准备。
  “知道,怎么不知道?只是有名有姓的可多着呢,”黄三当点头如啄米,张口报出一串儿名字,“像什么沈家的锦鸿、吴家的老善祥、孟家彩帛……姑娘什么时候想去哪家,小的给您引路!”
  明月想了想,掏了一把铜板给他,“说不准,你把前头那四五家铺子的地址说给我听听。”
  第二天,明月起了大早,先行沐浴,将今日预备出行的衣裳拿出来熨过,估摸着时候差不多了便穿戴齐整,往常夫人家中去。
  终究还是人手不足,苏小郎跟着她出门后,就没人在客栈看货了,如今一应值钱的家当都锁在马车车厢下头的“密室”中,走到哪儿带到哪儿。还有些不怎么值钱的放不下,便整齐地摆在车厢内,随时取用,倒也方便。
  作为护卫兼车夫,苏小郎不便入内,在外院就被带去歇脚。
  马车自有人安排,马儿也有人饮水、喂料,十分稳妥。
  天子脚下,规矩森严,有爵位的人家方可称“府”,有官职的可称“宅”,平民白身则为“家。
  今日明月来的,便是“杨宅”。
  进门之后,明月越发谨言慎行,并不四处乱看,但也落落大方,不叫人看轻。
  一路走来,各处装潢并不见耀眼的金银之物,但处处透出雅致和巧思,一步一景,又有假山奇石,分外精巧,隐隐透出江南风味。
  也不知转了几个弯,总算到了内院。
  小两年不见,常夫人依旧那么神采奕奕,穿一身半旧的玫瑰紫卷草纹对襟长袄,乌丫丫一头好发只用云头檀木簪子松松挽就,另有一只玲珑白玉钗,耳朵上掐一对滴水玉坠子,腕上一对玉镯,并不十分打扮,更显亲近。
  明月上前行礼问,问完了,素来伶俐的嘴巴却好似突然被什么给缝住,舌头也灌了铅似的死沉,不会说了。
  她脸上热辣辣的,暗骂自己不争气,分明路上打过那么多腹稿的,现在都到哪里去了?
  室内安静片刻,常夫人先笑了,“你说你如今在做买卖,对外也这么安静不成?”
  简简单单一句话,瞬间击碎了明月的拘束,她便也笑起来,如春水初融,老实道:“不瞒您说,小地方的人头回进京,有点吓着了。”
  莲叶正招呼人上茶,听了这话便乐起来,“哎呦,你还能给吓着?”
  又过来轻轻推了她一下,正好把人推坐下,“我可是知道你素日里什么样的。”
  说得众人都笑了,屋里原本有些干巴的空气瞬间柔顺起来。
  “老早就想来谢谢您,只是没混出个名堂,无颜相见。今儿既来了,也没有什么好东西,就是挑南边嫩嫩的笋干带了一筐,都是我仔细挑的,又嫩又肥又厚实,没有一点塞牙的梗儿,吃了也易消化。另有好些北边不好找的野菌子,也都挑了好的,半个虫眼都没有,都是我一点点弄干净了晾干……”
  明月呱唧呱唧说,常夫人也来了兴致,“快叫人把笋子收拾出来,赶明儿就用它炖个焖肉吃。庄子送来的母鸡挑只肥的,今晚炖汤!”
  又见下头送上布来,常夫人就感慨说:“虽说如今你做这个买卖,到底也要本钱,我这里尽够了,实在不必破费,你小姑娘家家的,留着自己打扮么!”
  虽是一番好意,但常夫人更知她孤身在外谋生不容易,再见面还是忍不住说两句。
  “知道您疼我,”打开话匣子之后,明月也渐渐忽视了最初的不适,开始重新变得能说会道起来,“若是市面上常有的,我也就不千里迢迢巴巴儿带来讨嫌了,这个可真不一样,没准还能把您吓一跳呢。”
  常夫人只当孩子玩笑话,笑道:“哦?那我可得看看。”
  虽说江南汇聚丝绸奇珍,然开封究竟是京师所在,各地拔尖儿的新鲜货色都挤破头往这里运,以供达官显贵们享用;又囊括各地能工巧匠,官办作坊不计成本,甚么巧夺天工的新奇货色见不到?
  纵然明月再能干,也只是个做了没两年的年轻商人,既无根基,也无门路,若说能接触到顶尖货色?机会不大。
  可当霞染展开,灼灼有光,满室生辉,常夫人亦有片刻失语。
  明月的心跳得厉害,她迫切地渴望得到肯定的答复。
  哪怕常夫人的表反应已经说明一切,可亲耳听到的终究不同。
  “这是我自己琢磨出来的,谓之霞染,您喜欢吗?”
  许久,常夫人才收回视线,面上犹带赞叹之色,“这是你自己做的?”
  明月想了下,又摇摇头,“是我想的主意,找的场地,又四处搜罗了人才一块做的。”
  常夫人知道她误会了,笑道:“市面上别家没有,那就是你做的。”
  说着,她竟站起身来,走到那匹布跟前细细地看。
  时候尚早,可因连日下雪,室内难免晦暗,常夫人便命人掌灯,但见随着她走动,那湖丝胚布上头泛着的色彩竟也似流动一般鲜活起来。
  湖丝、幻彩,相映成趣,妙,妙极了!
  “霞染,”常夫人赞道,“这个名字当真妙极了。”
  恍若云蒸霞蔚,裂穹而织。
  见她确实喜欢,明月更加欢喜,又亲自将静水流深和浮光跃金两匹都打开了。
  “眼下一共有这三种花样,都极尽绚烂,虽无t重工的提花和刺绣,但也颇应景。北方冬日万物凋敝,正需要鲜亮的色调来调和……”
  说完,明月轻轻抖动了下。
  霎那间,整座屋子都变得斑斓绚烂、流光溢彩起来,身处其中,好似一场不忍醒来的绮梦。
  霞光万丈,水草荡波,又有月色粼粼,夜凉如水……
  常夫人轻轻吸了口气,没有再说话,将那三匹布细细看了一回,忽道:“莲叶,去看看老夫人在做什么。”
  莲叶应了一声,立刻亲自去了,剩下明月有些摸不着头脑,“夫人,可是这料子有什么不妥吗?”
  “嗯?”常夫人一怔,笑道,“不必担心,不是坏事。”
  大约过了一炷香工夫,莲叶气息微乱的快步回来,“老夫人正叫人念游记听呢,问您有什么事儿。”
  “把这些布都卷好,随我去见老夫人。”常夫人吩咐道,又对明月招招手,“你也来。”
  明月隐隐意识到,既定的事情似乎发生了某种始料未及的巨大转变,但她对此全然茫然,无法提前准备应对,唯一能做的只有强行按下好奇心,乖乖按照常夫人说的去做。
  一行人出了屋子,穿过抄手游廊、花园,期间明月看到院中堆砌的假山,那假山几乎已全被白雪覆盖,只微微露出一点冷硬的灰黑色的“山脊”,分外尖锐、冷傲。
  明月跟着常夫人转了两转,嗅到泛着冰雪气的冷冽空气中微微泛起梅香,她抬眼看时,就见正院靠墙赫然长着两株嶙峋的老树,岑岑枝杈间被皑皑白雪铺了一层,间隙缀满浅金色的腊梅花,颇有野趣。
  早有丫头打起帘子,明月随常夫人进去,顿觉一股混着淡淡檀香味的暖意扑面而来,整个人不自觉打了个激灵。
  老夫人已是知天命之年,然瞧着精神头极好,腰杆笔直,眼神清亮,叫人一见便生亲近之意。
  她是个极爽朗的老太太,见了明月之后先夸两句,没有一点儿对她身份的轻慢,又对常夫人笑道:“这就是你之前提过的机灵孩子?嗯,果然不错。”
  满头雾水的明月下意识望向常夫人,见她对自己微微颔首,面露鼓励之情,明月突然就不紧张了。
  她大大方方上前,不卑不亢行礼,又问好。
  老夫人便叫她们坐。
  明月推说不敢,常夫人便道:“你远来是客,坐吧。”
  说话间,已有丫头端了凳子来,明月便道谢,捡着凳子边儿坐了。
  老夫人又对常夫人道:“难得今儿你歇息,怎么不好生待客,却往我这里来?”
  高门主母不易做,哪怕如今有儿媳执掌中馈,可每逢大事,也免不了来她跟前请教。故而每天这个时候都是她难得的轻快时光,总会忙里偷闲,叫人读读话本、讲讲外头的笑话什么的,略作消遣。
  这些自家儿媳都是知道的,若无要事,绝不会忽然带着个外来的陌生姑娘过来。
  常夫人不说话,只是叫人把那三匹布再次打开,老夫人微微一怔,眼神就变了。
  常夫人过去低声道:“您看把这几卷布加进去如何?”
  老夫人又细细地看了一回,点点头,“只怕打不住。”
  那位素爱热闹,凡有好物,总少不了四处送去,区区几匹够做甚么?
  常夫人笑了笑,指着明月道:“这是她自己做的。”
  言外之意:既是自己做的,如今有六匹,赶明儿就能有六十匹,不怕不够使的。
  老夫人眼睛一亮,竟招手叫明月上前,见她眼神精明锐利,双手却极尽细腻,果然像个正经的丝绸商人的料子,便叹道:“好孩子,你年纪轻轻的,竟有这样的本事。这料子可曾往外卖过?”
  明月努力克制着不胡思乱想,让自己装作无事发生,声音平静、口齿清楚地说:“回老夫人的话,是我自己做的,这是头茬,因夫人对我有恩,便特意挑了几匹好的亲自送来,外头一概没有。”
  老夫人又问:“可还有多的?”
  明月点头,“一共带了三十七匹,这些都是孝敬夫人和老夫人的,剩下的都还没动呢。”
  “可有他用?可还做得?”
  明月摇头,羞涩一笑,“不怕您笑话,原本是想着先孝敬贵府上,等夫人穿过头茬,我再去外头寻几个主顾买了。虽然我如今在外面,可杭州那边仍在做着,并不曾停。”
  老夫人和常夫人便都微微松了口气的样子。
  常夫人道:“你是个实心眼的好孩子,我也不瞒你,这些料子实在极好,我也很领受你的心意,只是……”
  联系方才她们一系列的反应,明月忽然福至心灵,行了一礼,正色道:“我出身卑微,夫人对我有恩,不嫌弃已是我的福气了,但有差遣,无有不应。”
  直到此刻,明月才猛然意识到,或许她低估了整个团队努力的结果。
  不,又或者这几匹布并非美得空前绝后,但这几年来她的精心维护和付出都将得到回报,于是老天便安排她恰好在对的时间遇到了需要的人:比起自家裁剪穿着,常夫人很可能已在电光火石之间安排好了更加合适的去处。
  见她如此应对,老夫人不免多了几分真心的赞许。
  跟聪明人说话太省心了,这孩子虽来自于乡野,但难得机灵,不点就透,省却许多口舌是非。
  老夫人更加慈眉善目起来,温和道:“难得你有心,大老远顶风冒雪来一趟,一定累坏了,先不要家去了,也不要在外面住着。你年纪小,不知道这京城瞧着虽好,可邻近年根底下,各方皇亲国戚都回来,又有外国的使团、各地奉命进京述职的官员,甚么献艺的戏班子等等,难免乱哄哄的,你小姑娘家家的,又带着那么些货,万一有个磕着碰着就不好了。”
  若是常夫人私底下相邀,明月自有回绝的机会,可如今老夫人这般当众发话,拒绝未免太不识好歹。
  对方显然是在为接下来的计划做铺垫。
  无论对方到底是真的担心自己磕着碰着,还是唯恐那些已经在三言两语间预定了去处的绚烂布匹有所损伤……明月高高兴兴答应了下来。
  没什么不好的。
  一来可以与常夫人等人继续亲近,二来,几个平头百姓有机会住进京城大官的大宅子呢?
  她觉得这趟自己来着了。
  有机会,真的有机会。
  或许,或许会有泼天的富贵……
  -----------------------
  作者有话说:【注1】灌汤包早在北宋时期就作为开封名吃之一流传甚广了,据说起源于开封七十二楼之一的玉楼所制“山洞梅花包子”,曾一度是皇家美食,宋代也被称为灌汤馒头、灌浆包子,面皮也没有现在这么薄。
  第52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