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商 第112节
作者:少地瓜      更新:2025-10-20 17:25      字数:4281
  明月摇头失笑,满心佩服,“难为他们怎么想得出来。”
  官府还挺刁钻的,这么一来,就相当于让富商、乡绅分担了部分朝廷开支,偏偏又是皆大欢喜的结局。
  她又想到另一个妙处:
  如此变相向地方官府缴纳银两,官府也好,那巡逻的兵将也罢,天长日久的,说不得也能混个脸熟……
  等看完这座园子,日头都偏西了,一行人疲惫不堪,明月总算明白那些话本上的大家小姐、夫人为何可以一辈子不出门了:
  恁大个园子,她这个摔打惯了的逛一回都累个半死……
  张六郎也是满身大汗,又带明月等人坐船,去吃了一桌全鱼宴,稍事歇息后才去第二处。
  还真叫张六郎说准了,珠玉在前,明月再看第二处时,便不自觉将它同前一处比较:
  后院紧挨西湖,风景确实极佳,但时不时就有外来画舫从自家门前过,笙歌曼舞、吹拉弹唱,无所不包,喧闹得很。更有甚者,还有携妓游湖的,那些个淫词艳曲简直不堪入耳,走进去几丈远了还能听见!
  这还是初春,各处花草没正经长起来,待到处处草长莺飞,或是荷香满湖时,还不吵死?
  耳畔满是聒噪之声,造景却并不比前一座好太多,明月走了几处,便渐渐没了兴致,一扭头,就见张六郎用一种“瞧瞧,我说什么来着”的眼神看着她。
  明月也不矫情了,“既如此,你替我去讲价,也不急在这一天两天的,我还要挑各样天气来瞧瞧。”
  “这个自然,”想想即将到手的银子,张六郎便乐得合不拢嘴,“那咱们回?您家去歇一日,后日咱们再去挑人。”
  -----------------------
  作者有话说:18:00二更!并不单纯买新房哈,都有用,后面都有用!
  【注】园林价格是我查过史料之后综合历史上各大园林的面积和当时买家的出价得出的,经得起查证。其中园林面积数据好找,但是私人买卖的成交价极少流传于世。著名的园林沧浪亭面积约1.08公顷,约合15亩,始建于五代时期,后被宋代诗人苏舜钦以四万贯钱买下废园,进行了大量的繁重的修缮【装修过的人都知道,装修砸进去的钱未必低于房价】。宋代初期官方约定一贯折银一两,也就是说,宋代一座十五亩的破败园林市价四万两左右,装修整齐的话价格翻番很正常,照八万两吧。本文中张六郎向明月推荐的小园林只有8亩多,但修缮精致、常年养护,四万多两还是很说得通的。
  ps,北宋时期西湖就已经很有名了,周遭园林遍布,但确实没有后世那么人挤人。比较出名的什么“西湖十景”是南宋定的,“西湖十八景”更是明清时期才有的。
  第75章
  卖家有心卖,明月有心买,买卖先就成了八分,剩下的只是你来我往拉扯价钱罢了。
  前任房主早已搬离本地,日后也赚不到她家的钱,眼下张六郎自然偏向现成的财主明月,私下向她保证一定拿下,明月便先往人牙子处挑了几个人。
  因最终价钱尚未谈成,张六郎便提议先将人放到城中专门调理人的嬷嬷那里去,“牙行只管卖人,却不精于调理人,那些嬷嬷都是大户人家放出来的,又有几分见识。如今有了年纪,身子却还硬朗,在家闲着无聊,便出来替人调/教下人,教导些场面上的说话行事,练些场面的眉眼高低,回头您再使唤也容易上手。”
  主人自己讲究的只是暴发户、土财主,真正有底气的看的是仆人,舍得在仆人身上费心的,那才是真有底蕴。
  一个精明干练、进退有度的仆人,可比什么香车宝马体面多了。
  还能这样?明月大为震惊。
  果然只要有足够多的银子,生活就会很轻松。
  等挑完人,扬州那边也回了信,说请明月过去谈。
  明月也不拖拉,带着苏小郎就往扬州去,对方果然有些倨傲。
  负责接待的是个管事,看了明月列的清单后,便了然笑道:“是做霞染罢?”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明月心里一个激灵。
  到底是哪里走漏了风声?
  不等明月琢磨如何开口,却听那管事胸有成竹道:“自去岁始,霞染风靡,屡禁不止,各地多有染坊效仿,江老板不必瞒我。”
  明月:“……啊,真是瞒不过您。”
  您可真是慧眼如炬。
  那管事得意一笑,“买卖你情我愿,只要钱货两讫,自无不可。不过咱们丑话说在前头,纵然来日染不好,出了这个门,再没有退的道理。”
  各地效仿霞染的多着呢,可有几个成的?当初满腔雄心壮志买回去的染料,几乎都砸在手里,还有硬着头皮折价再退回来的,他都见多了。
  这位江老板年纪轻轻,胃口却大,头回打交道,各色染料就要上百斤,可不是小数目,别回头赔掉了裤子跑来哭。
  话糙理不糙,明月满口应下,一问价钱,眉头紧蹙,“上回托张六郎相问时,似乎不是这个数。”
  那管事也不废话,只叫伙计拿上一个小包袱来,往明月跟前打开,却是一色的小木牌。
  明月t认得这木牌,多是各行铺子里挂的价钱牌子。
  比起最初练习霞染时,她从江平手中拿的货已经翻了一番还多,如今竟又涨了!
  “如今行情就是这样,一天一个价,我们东家也没法子,若今儿谈不成,许明天再涨也未可知。”管事说。
  谁也不知道霞染什么时候就不实兴了,大家都牟足了劲儿分一杯羹,如此争抢起来,难免有些昏了头。就算在他们这些老行当看来,有几种染料的价格也有些丧心病狂。
  但没法子,有银子不赚是王八蛋,外头都这么卖,若自家贱卖,不是得罪同行么!
  明月又看了眼那几块木牌,从低到高,触目惊心。
  “江老板若不放心,大可以去外头问问别家,我家定然是最实惠、最童叟无欺的。”那管事说。
  他家经手少、走货量大,如今只做大宗买卖,论及单价,已经是市面上最便宜的了。
  若去别家,有没有这么些货且不说,进价也绝对压不到这么低。
  明月没急着说话。
  她对扬州不熟,也无法完全信任张六郎,登岸后立刻将苏小郎撒了出去,往各处染料铺子打探,自己则单枪匹马前来赴约。
  唉,还是人少了,苏小郎一走,自己身边就没了可以使唤的人,还真有点不习惯……
  那管事见多了临阵退缩的,况且是外地人头回来做买卖,难免迟疑,也不催,只叫吃茶,又说些闲话。
  明月便问:“敢问一句,扬州可有霞染卖么?”
  这么一句,几乎坐实了她想跟风模仿霞染的猜测。
  那管事眉毛一挑,“瞧您这话说的,眼下南边的霞染多从你们杭州来。”
  明月笑着扯谎,“实不相瞒,我也想买两匹见识见识,奈何抢不到。”
  “近水楼台先得月,杭州难买,扬州就更少了。”管事啧了声,又难免带着几分炫耀地说,“我四处托人,也只弄得两匹罢了。”
  明月口中极力赞他人脉宽广,心中却十分熨帖:
  得了,看样子少说还能再红火几个月。
  那管事很受用,口中却谦虚道:“哎,朋友照顾,说起来,倘或来日江老板做成霞染,不妨先叫我开开眼界。”
  明月眼神古怪,“贵店也做布匹买卖?”
  那管事不疑有他,笑道:“以前不做,未必日后不做,有现成的银子为何不赚呢?”
  明月笑了,“一言为定。”
  两人相视一笑,那管事总觉得明月的笑容有哪里怪怪的。
  不过话说回来,霞染在外面那样稀缺,这位管事还能弄得两匹,确实不可小觑。
  二人扯了约么两刻钟闲篇,苏小郎来了,同明月低低耳语,“问过了,这家确实实惠,口碑也好,品类也全,现在好些小商贩那边的颜色都不全了。只是不做小宗买卖。”
  似霞染中大量用到的紫草,静水流深中必不可少的矿物染料碌青,本就数量稀少,价格不菲,市面上所售不多,如今更被几家大商贩垄断,外面根本买不到。
  明月放下心来,同那管事的还价。
  奈何不成。
  对方摆明了好货不愁卖,咬死了不松口。
  也罢,哪怕染料本钱翻了两番,从每匹的五两涨到二十两,但霞染对外的售价也涨了一点,现在薛掌柜她们大宗拿货已经到了一百五十两每匹,依旧很有得赚。
  若往回推几年,有人告诉明月一匹染色布可以卖到二三百两,她一定会认为对方疯了!
  现在看来,生活可比话本上写的疯狂多了。
  稍后双方写下文书,明月亲自去验货,每一筐、每一箱都要么倒出来挨着捏,要么用长柄勺子搅到底,折腾得大汗淋漓也不敢怠慢。
  之前吃的江平的亏已经够狠了,若再不长记性,还不如一头碰死!
  染布之风盛行,便如之前的买船出海,多有杀红眼的赌徒将全副身家押上,妄图一夜暴富,卖染料的见多了这般谨慎的,并不以为意。
  一年前顶了天不过四千两的染料,现在却要近两万两,一时间明月都不知是亲手搅动这场风云的自己疯了,还是外面那些盲目跟风的人疯了。
  回去的路上,哪怕坐着官船,明月和苏小郎也一直提心吊胆,生怕冒出什么不长眼的亡命徒来劫道……
  亲眼看着新染料填满库房,七娘和朱杏一直悬着的心才算放下。
  而张六郎那边也有了结果。
  前后拉扯近半月,及到二月二十,明月以四万五千两拿下西湖畔占地八亩余的园林。依律该纳百之四的税,合计一千八百两,由卖家承担七成半,买家明月承担剩下的两成半,即四百五十两。
  另有百之一,四百五十两作为张六郎的酬劳,由买卖双方各担二百二十五两。
  仅仅是给张六郎的酬劳,就够普通人家在小镇上买间屋子了。
  张六郎也确实马上拿这笔钱,又添了之前的积蓄,给自己买了一座二进小院!
  转头租出去,过不几年就能回本。
  看着崭新的房契,明月心中大定。
  若非之前阴差阳错落下户籍,现在也买不得房产,真是一切冥冥之中皆有注定。
  房契更换完毕,前任房主留下的管事便正式开始收拾屋子,检查主人遗留的物品,以及因明月砍价而舍弃的部分家具、摆件,说不得要十天半月。
  明月找之前那位看黄历的老师傅看了日子,说三月二十八不错,便将那日定做乔迁。
  她觉得那位老先生看得很准,也颇旺她,当然,那座曾经属于私盐贩子郭老板的二进小院也颇旺她,所以之后也不打算卖。
  明月先往相熟的各处下请帖,又叫张六郎帮自己预定酒席,之后便将那位花匠和他的两个弟子先拨过去收拾着各处。
  自从前任房主随夫去外地赴任后,这边就渐渐撤了人手,只留一个管事并一房家下人照看关键处,日常洒扫等都是从本地临时雇佣的。
  如今园子转手,家生子跟着回去,明月问了负责日常洒扫、看园门的六个妇人,都愿意继续留下干,便叫她们留下了。这样刚好,不然一口气从上到下都是生手,只怕要忙乱一阵子。
  明月总共买了十个大小丫头、两个小厮,回头看看根据各人本事分派各样活计,如今都被调理得差不多了,又雇了两个浆洗娘子,一个车夫,一个牲口贩子转行的马夫。
  因新居有水门,明月说不得再花几十两买条精致小船,便叫了莲笙爹来做船夫。
  她弟弟也叫来一并看了,果然同莲笙一般,也是个机灵能干的,便留下看大门。
  莲笙一家四口,三口都在明月手下做,自然千恩万谢,越发忠心。且家中骤然多了三分稳定收入,日子立刻好过起来,她娘也有钱看好大夫、吃好药,身子一天好似一天。
  至于其他的,暂且不急,明月也不很用人伺候,住进去之后看哪里着实要什么人了,再“对症下药”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