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商 第173节
作者:
少地瓜 更新:2025-10-20 17:25 字数:3830
银子还没到手呢,徐掌柜已觉烫手。
明月喝了口茶润喉,“你先别忙着推辞,我另有打算。头一个,咱们这回是跟朝廷做买卖,各处马虎不得,来日你往各地收丝,从桑园到农户,品质优劣需得额外把关,这就够你累的了。另外,年底各地的散户织工都要迁到杭州城外,这可不是什么轻快活儿,或许有的人不愿离家,单看怎么游说,或是另外再找合适的补上名额。我在城里走不开……”
这些活儿最琐碎最磨人,但偏偏最不敢马虎。
“我来!”徐掌柜拍着胸脯保证,“放心,我一定安排得妥妥当当!”
徐掌柜刚才不敢要一成半,就是怕这次多拿了,明月以为她贪心,以后再有好事就不叫她了。
一顿饱和顿顿饱,她还是分得清的。
可现在听明白了,不怕了!
累算什么,能挣钱就行!
“很好!就是这样,大家伙儿齐心协力,只要有真本事,我绝不会亏待任何一个,大家一起发大财!”该说的都说完了,明月重新看一遍册子,确认没有遗漏,叫人煮了一壶新茶端进来。
她亲自给薛掌柜和徐掌柜倒茶,率先举杯示意,“以茶代酒,愿来日财路亨通!”
薛掌柜和徐掌柜对视一眼,端茶起身,“愿来日,财路亨通!”
-----------------------
作者有话说:【注】“每天一匹半”的量还是保守来的,早在汉乐府中就有写道:“新人工织绨,故人工织素。织绨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其中“绨”和“素”都是织物名称,意思是新手一天织一匹,老手的话一天一匹多。
另外“孔雀东南飞”中女主角“三日断五匹”,日均织素1.67匹,可谓神速,后人怀疑有夸张成分。
宋代织造技术高速发展主要集中在北宋晚期和南宋时期,待到明清,织机和技术飞速发展,《嘉善县志》中有记载“东南乡妇女日织三匹。”
本文的经济和技术方面以北宋为蓝本,所以综合取中间吧!
第134章
明月仔细归拢,将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按照轻重缓急、大小粗细写下来:
大事共有两件,建织坊、买船。
这两件大事又可分为若干件小事:
要建织坊,先买地,之后才是盖房子,包括织坊、住处、伙房,专门染单色的小型染池等,仍可以找上回那些工匠,做得又快又好,匠人们也本分,从不多嘴多舌。
买地的事很快就有了答复。
明记染坊所处地段位于杭州城和下辖若干村落之间,距离哪边都不算很近,四周极其荒凉,暂时没有别的买家。
见苏小郎又来,管理荒地的蒋姓吏员欢喜坏了,恨不得一股脑都塞给他,边翻簿子边喋喋不休道:“非我硬塞,一早我说什么来着?你们东家非凡人也,少买不如多买,若早听我的,一口气配齐了,何至于这一趟趟的琐碎!倘或中间有谁买了去,又怎么说?”
苏小郎并不顺着往下说:“话虽如此,到底要花银子不是?慎重些总没错。”
东家的银子不是大风刮来的,平白无故买恁多荒山作甚!
蒋书吏素擅看人下菜碟,听这话便知他是个忠心的,当即打住话头,“说得也是。”
苏小郎亦领情,笑道:“不过您久在此间,想得自然比常人周到些,难得愿意指点,东家也是领情的。”
说着,又悄悄塞了块碎银子。
书吏没有品级,却掌握着实际权力,各路消息亦灵通,交好没有坏处。
蒋书吏很是受用,熟练袖起,半趴在书案上,勾勾手示意他附耳过来,悄声道:“光买荒地有什么要紧,城外多有肥田,你东家可要?”
苏小郎心头一动,故作疑惑,“城外有肥田卖?小弟怎没听过?”
“你们听过的还算什么肥田!”蒋书吏嗤笑一声,倨傲道,“等闲人我还不告诉呢!我有几位同僚,手里颇有上等肥田,只不耐烦打理,正欲寻个稳妥人出手。价钱么,比着市价来就好,你们捡便宜,我们么,也不吃亏!如何?”
苏小郎十分心动,却不敢替明月应承,大略问了地段便回明园报讯。
东家向来只做买卖,会喜欢吗?
“肥田?”明月听他说了位置,马上明白过来,“原来是无本的买卖!”
之前卞慈似乎提到过,那一带的田地多在官员、乡绅名下,不过官员一茬接一茬的倒,田地也要易主,必是经手的官t吏捣鬼,中饱私囊。
被刮了油水的“苦主”巴不得名下财产越少越好,以标榜自身清白,自然也不会声张。
苏小郎恍然,“这么说,倒很可信了。”
最怕白花花的银子给出去,到最后却什么都见不到,又不好同衙门中人打官司。
“自然可信,”明月笑道,“你那银子没白给,他说得不错,一般人哪里知道这样的门路?即便问,人家也未必应承。”
苏小郎眉开眼笑,“跟着您这么些年,总该有点长进。”
一旁的苏父自觉没眼看,索性别过头去,眼不见心不烦。
唉!
春枝不由感叹,“怪不得世人都想做官。”
银子来得忒容易!
“买些也好,”明月想了想,“做买卖利润虽高,风险也大,田地握在手里,心里也踏实。”
江南鱼米之乡,何况还是上等肥田,纵有天灾亦颇富产量。况且也能借由此事结交一番,自然要做。
“不过咱们都不懂水田,”明月环顾四周,一屋子四个北方人,“肥不肥的,也没个准头。”
旱地她略知一二,可水田?什么样的算肥啊!
谁能保证蒋书吏不坑人呢?买的时候不看仔细,成交后就说不清了。
莲笙和七娘倒是信得过,奈何二人家中亦世代打鱼为生,也是大半个门外客。
明月想了下,对苏小郎道:“这样,你先不急回信儿,赶明儿我先定下画舫,同一直在咱们附近巡逻的厢军头领说说请他们的人做护卫的事,顺便托他做个中人!”
原本她想找康捕头的,可转念一想,康捕头与蒋书吏同在衙门,又都是不在册的,处境雷同,大约有些私交。这买卖没猫腻也就罢了,倘有,只怕自己要两头吃亏。
倒是厢军好,厢军为兵户,听着不体面,可为首的却是正经有衔的八品官儿,等闲也不听衙门调遣,刚好可以钳制一二。况且又是两浙路人,本地精怪,对水田了如指掌。
就这样定了。
那么接下来就是买船。
因明园和碧波园挨着,郑太太又是熟人,二人便不去外头商谈,直接往碧波园碰面。
明月第一次去就开了眼界:
碧波园东面有座戏台,对面看台竟用一块块黑色石头严丝合缝垒成船型!远远看去,浑似天成。
客人们置身其中,颇有于水面听戏之感。
且不说去哪里寻得这许多颜色、大小一般无二的巨石,光从各地运来便要极多的人力财力,再仔细打磨光滑、严密拼接……
明月真心夸赞,郑太太十分得意,“不瞒你说,这主意还是我自己想的呢!凡是见过的人,没有不说好的!”
“这个再不好,怕不是眼睛长到天上去了!”明月笑道。
果然她还是太嫩了些,光知道挣钱,不知该如何挥霍,瞧瞧人家!
郑太太跟着笑了一回,神采飞扬。
碧波园虽请了有名的堪舆师傅作图,然其中颇有她的点睛之笔,每每有客人来,必要展示一番,见者无不惊叹。
郑太太请明月入座,又叫了几个会乐器的少年在对面吹拉弹唱,其声袅袅,和风而来,分外旖旎。
更兼眉目传情,身段优美,饶是明月不大通音律,也觉惬意。
期间郑太太又貌似不经意地说起台上哪个伶人是花几百两买的,师从何人,明月忙仔细去看那活动的银票,顿时觉得对方无比眉清目秀起来。
难得忙里偷闲,两人听了一会儿曲子,吃了一回鲜果才谈正事。
郑太太对明月想买画舫并不意外,既在水边住着,谁家没有几条画舫呢?只嫌仓促了些,“虽说游船不比几千料的大海船要经受大风大浪,对木料要求不算苛刻,可那般大小的画舫也非三五日就能得的。”
船体之上要搭建屋子,内置各样卯死的箱柜榻床,十分繁琐,跟平地盖房子也不差什么。
这样一条船,不算客人单独要的桌椅板凳,连工带料少说也要百八十两,偏偏供不应求,现货并不多。
明月央道:“好姐姐,我知匆忙了些,少不得一问,这个月能有多少呢?”
“还多少呢!”郑太太失笑,比出两根手指,“可惜迟了一步,四天前,才有一个客人将仅有的三条现货要了去。”
明月不免遗憾。两条?有些少,汇芸楼至少要六条才支应得开。
“胖子也得一口一口吃不是?”郑太太吃了口茶,拿帕子往唇边轻轻沾了两下,玩笑道,“若我短短几日硬给你拼凑起来,你还敢坐不成?”
她家的造船厂颇具规模,木料都是提前预备好的,可纵然有现成的木料,也得从头开始造,期间各样打磨、晾晒、刷漆,一个月两条真不算慢了。
“若实在着急用,”郑太太又道,“还有一个不是法子的法子,不过未必能成。”
明月之前还排着几个客人,可以试着与对方协商,看能不能补一点银子,插个队。
一个月就耽误不少买卖呢,明月想了想,“可有我认识的?”
但凡舍得买画舫的,大约都不差补的那点儿银子,若贸然开口,没准儿对方以为自己侮辱人呢!
郑太太说了几个人名,明月只是摇头。
果然不认识。
倘或来日彼此有生意往来倒也罢了,算提前结交一番,可那几家的买卖和布料八竿子打不着,若硬要抢先,势必要动用人情。
人情债最难还,几条画舫还不值这个价。
“两条就两条吧。”明月拍板。
明月一共定了六条,约定最迟下月底全部交付,并主动给了定金。
郑太太笑道:“同我外道什么,难不成你还能丢下园子跑了不成?”
六条中等画舫的利润对她而言不算什么,更要紧的反倒是双方加深往来后可能带来的各样商机。
不过她不开口要是一码事,明月不主动给又是另一码事。
“嗨,早晚都得给,还留它们在家生小的不成?”明月笑道。
郑太太莞尔,命人取来文书,两人现场签了,又按手印。
郑太太亲自签名,远比造船厂的管事签名更可靠:
只要她在一日,哪怕造船厂关张大吉,这笔买卖也赖不掉。
敲定一笔买卖,两人越发融洽,自在听戏,郑太太便拿几件坊间事来说,又突然来了句,“这些日子,童家好生热闹,你可送去贺礼了?”